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63|回复: 0

[转贴] 科学权威也会有失误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9-20 21: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们许多普通人看来,科学大师总被一层神秘和崇高的光环笼罩着,他们总是目光敏锐、高瞻远瞩,他们的话往往代表着一种权威甚至是真理,他们对未来的一些预测也就往往近乎一种神示。实际上都是如此吗?


1875年:汽车


如今,全世界许多人都在享受着汽车给我们带来的快捷和便利,几乎每天都离不开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可是,就在100多年前的1875年,美国议会在关于汽车发展的讨论时,却有着如下记录:“唯利是图者们手中所掌握的汽车,可造成最严重的火灾和爆炸危害。靠汽油驱动的无马马车,排除了对马的使用,其结果将造成我国农业的毁灭……”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评论完全是出自一些当时著名的科学家之口。”


1880年:电灯


1880年1月6日,《纽约时报》上发表了这么一篇社论,主要内容是:“爱迪生的电灯,绝对不是气灯的竞争对手,因为每点8盏电灯,就要配一台发电机。所以,整个纽约起码要配25万台发电机,而1台发电机的费用为3000美元,25万台总共需要7.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7.5亿美元就是放在现在也绝对不是个小数目,而在当时来说那更是个令人难以想像的天文数字。所以电灯的普及似乎真是不可能的。该报还引用了一位著名的电气学家的权威性意见:“电灯可能会热闹一时,但这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过不了多久,爱迪生的名字将同他的电灯一起销声匿迹,很快被人们所遗忘。”


1902年:飞机


飞机确实是能够证明人类非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大奇迹。如今的人们对于这么笨重的“大鸟”能够在天空中那么轻盈地翱翔早已见惯不惊。然而,在1902年,美国科学界泰斗、数字家、海军科学顾问西蒙纽科姆却这样谆谆告诫人们“依靠比空气重的机械飞行,是不现实的,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毫无意义。”在塞缪尔·兰利教授的动力飞机试验失败后,当时的《纽约时报》也马上提出“及时、善意”的“忠告”:“但愿兰利教授不会因为继续耗费时间和金钱进行飞机的试验,而使自己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伟大形象受到损害”。具有戏剧性意味的是,仅仅7天之后,同兰利教授关系密切、走火入魔地从事飞机研究的莱特兄弟,成功地进行了处女飞行。


1920年:火箭技术


如果说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行是人类的愿望,那么,在宇宙中遨游则更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的最强烈、最大胆的梦想。但是,即使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的1920年,美国的报纸还引用了一个据说是物理学权威的一段话,嘲笑美国火箭技术开拓者们所做出的努力,说“该火箭在脱离了地球的大气层以后,本应开始漫长的旅行,但此时它已既不能靠内部装药的爆炸燃烧加速,也不能保持飞行了……这是因为,戈达德教授没有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不知道要让它起作用。也就是说,他的做法是愚蠢的。如果不能说他现在欠缺美国高等院校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这样的错误,只能使人们认为他是故意这样做的。”


1923年:核能利用


核能已经成为人类开发和应用新能源的主要目标。但是,在20世纪初的20-30年代,就连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没有料到核能时代已经近在咫尺。1923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密利根曾说:“无法想像人类能够开发原子能。那完全是一种不科学的空想,是欺骗孩子的谎言。自然界使几乎所有的元素都形成了连傻瓜都能明白的、简单的组合,这些元素使世界的大部分有了形状。这里不存在着什么使元素解体的能量。”最先敲开原子大门的卢瑟福,在1933年的一次演说中也这样声称:“一般说来,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这种途径来取得能量,这种生产能量的方法是极端可怜的,效率也是极低的。把原子量嬗变看成是一种动力来源,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爱因斯坦也作如是观,不过他的回答很婉转、含蓄,当记者问他原子能是否可能被实际利用时,他说:“那就像夜里在鸟类稀少的野外捕鸟一样。”


若不是身处这个时代,亲眼目睹了核能的开发利用,听到这么多重量级的物理学大师的话,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对原子能的前景产生怀疑。


1945年:原子弹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为原子弹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也是同一个爱因斯坦,却认为人类要成功制造出原子弹,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在20世纪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到了1945年,原子弹快制造成功的前夕,罗斯福总统的海军顾问威廉·莱西上将还坚持认为:“我作为爆炸物的专家,要说原子弹之类的东西绝不可能制造成功,就是制造成功了,它的威力也绝不会像有些人所形容的那么大”。


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当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升起的时候,爱因斯坦和莱西将军的内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想?


1964年:计算机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曾说过:“世界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大约只有6部。”美国的一家大公司的一位计算机专家在1964年也谈到,没有必要研制微机,像美国有十几台大型计算机就足够了。


到目前为止,全球的计算机到底有多少台,恐怕谁也统计不出来,反正起码是个天文数字,6台或十几台的无数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11-18 12:16 , Processed in 1.0810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