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2|回复: 5

[转贴] “于丹心语”,病句成堆大曝光

 关闭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2-15 15: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于丹论语心得》中,仅仅以其精华部分即所谓“于丹心语”来说,语法病句成堆,内容千疮百孔,道理牵强附会,逻辑支离破碎,混乱不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吧:
  第一, 矫揉造作,似是而非;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原话1: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
  赏析:“路,就在脚下,都是人走出来的。”——如果按照一般思路分析,原话就是这一大白话的翻版,惯见常闻,路人皆知。但原话造作了一番,将“走出来的”变为“去丈量的”,以显得“含文包质”有学问:脚步,不走了,“去丈量的”!
  原话之大意为事实陈述,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都被芸芸众生不自觉地实践着。客观上,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只有一条路,这条路都是用脚步走出来的,不管“脚步”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既然如此,何必没话找话地用“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来画蛇添足!
  如果不按照上述一般思路来分析,原话的问题就更大了!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任何人,在行进走动的路上也好,在人生的旅程也好,其路线,其轨迹,都只有一条,而决不可能有第二条,更不可能有多条,怎么可能有“人生的每一条路”呢?——如果硬要解释为,在行进走动的路上,在人生的旅程,都有多条路线和轨迹,则其一定是在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决无“用脚步去丈量”的可能!
  道理很简单,无需引用管理决策理论:一旦你“用脚步丈量”某一路线或轨迹时,你将随之放弃其他所有的路线和轨迹!
  原话故弄玄虚,将自己带入逻辑推理的死胡同,但这里“手下留情”,并未“落井下石”,因为这句话如按照一般思路,其大意是不错的。
  说话跟做人一样,还是老实一点的好。没本事玩深奥,没文化底子耍文采,就玩“似是而非”吗?
  原话2: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赏析:看看《红楼梦》,就知道曹公曹雪芹起码也有着大观园的眼睛,可是雪芹又有什么样的生活?全家喝稀粥,当剑佘烧酒。富贫之别,乐苦之别,不啻霄壤!如果不顾世界真相,不顾历史真相,不顾人生真相,肆意将“眼睛”、“心灵”、“内心”等等与“生活”等量齐观,则人间当“又一番天地”;果若如此,于丹还勉为其难教什么书,简直可以做观音去普渡众生了!——天大笑话!
  话又说回来,原话之句式很好,记住套用,以应不时之需。似是而非最管用,谁能辨我真和伪:我们有什么样的视野,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有什么样的心胸,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如此这般写下去,“教授”再发十万论文,小菜一碟!
  原话3: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
  赏析:“定力”一词闪亮出场!——“定力”究竟是内心里
  的一个什么力?这“力”又究竟“定”在哪儿?是怎么“定”的?应该不会是扭螺丝的工人师傅用扳手“定”在那儿的吧?——别小看了工人师傅,碰到锈迹斑斑的、“冥顽不灵”的螺丝,无论是手腕还是“内心”,可都是很需要一股“定力”的!
  由此可见,“定力”一词决非生造,而是大有来头,只怨我辈浅薄,尚不得知。
  而且,用“就是”这样的定义句式来给“知天命”下定义也
  好,作阐释也好,只能说明于丹根本不懂“知天命”。窥斑见豹,于丹又哪里懂什么《论语》!
  《论语》里说到“知天命”时,是和人的年龄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人的生理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做什么学问,讲什么论语!
  我们就用于丹所用的“定力”来说话,一个人,即使“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也未必“知天命”!——现实中,有人20多岁就“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但他可能“知天命”吗?开玩笑!反过来,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知天命”了,但他未必“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
  要之,讲解“知天命”,必须忠实于《论语》原文之一字一句,人不到一定年龄阶段,不可能“知天命”
  肆意定义,胡乱联系,也许在北师大能蒙混过关。但若上了电视出了书,在全国人民面前可就没那么容易忽悠了,——又不是赵本山演小品!
  原话4: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赏析:“淡定”一词也出场了,——“淡定”究竟是个什么滋味?你现在“淡定”一些了吗?如果不觉得别扭,那你就一直“淡定”下去吧!否则,何不找出(不是“造出”)同义词来?——跟“定力”、“淡定”同义却更“淡”更“定”更“力”的汉语词语,就在星章月句、汪洋恣肆的汉语辞海里。如果没水平找到,那你就只好这样一直“淡定”下去了,反正还挺“时髦”、挺“文化”的,管它是对还是错!人家北师大的教授在电视上都开口一个“定力”,闭口一个“淡定”,——神态是那般“淡定”,则“定力”、“淡定”之类词语,必定大雅无疑了!
  再看原话全句。蛇打三寸,鬼照魂魄,先对“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进行语法解构,立即得到相应的主干句为:“给人心一个起点”。而这明显就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别扭”句,则“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就更“别别扭扭”了!——矫揉造作,似是而非的句子,其“样式”莫不如此:
  “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终点。”
  “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支点。”
  “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亮点。”
  “会给生活一个淡定的起点。”
  “会给成功一个淡定的起点。”
  “会给人心一个自信的起点。”
  …………。
  ——猫叫,狗叫,猫狗混叫,一概似是而非,鬼才知道究竟是什么在叫!
  可是,今日之中国,竟有无数人如蝇逐臭,一起混叫,构成一曲愚不可及的“大混唱”!
  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最后,既然一些东西“表面看来毫无价值”,必定是听讲的凡夫俗子没有眼光了,而演讲者是别具只眼,能看到其中“价值”的,则请不吝“开导”如何?——但是,拒绝书中那满街跑的小老鼠之类的故事,拒绝满书东拼西凑东扯西拉的“小故事”。---------如果是听这些同样是剽窃来的小故事,我还不如进传销组织去开“老鼠会”!
  第二,东施效颦,无病呻吟;东扯西拉,左支右绌。
  原话5: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
  赏析:句子用到关联词“只有……才……”,有一种“非此不能达彼”的逻辑关系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但事实上,“了解自己的内心”与“善待他人”并无内在必然联系,二者纯粹是被东扯西拉凑到一起的。世上有太多的恶人太了解自己的内心,可他们根本就不曾善待他人;世上也有太多的痴人向来善待他人,可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内心!
  “为赋新词强作愁”,——于丹为了使别人不看重那些自己很看重的物质和金钱,就说“内心”很重要;为了说“内心”很重要,就把“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出发点”、“善待他人”东扯西拉地拼凑到一起!
  原话6:当我们忘却了一个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住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
  赏析:这句话说得拖泥带水,颠三倒四,又与原话⑤自相矛盾。
  从“当我们忘却了一个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中,我们可以得到:“真正洞明自己内心”就要“忘却他人”。——但原话⑤却又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善待他人”,则“忘却他人”又怎么可能“善待他人”?难道在于丹的嘴里,“真正洞明自己内心”与“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不是一个意思吗?真是自欺欺人!
  再者,“把握住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才是正常语序,而“把握住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是哪根神经出了问题?还是自己跌跌撞撞摇摇晃晃的“文化底子”使然?!
  原话7:虽然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坎坷和不平,但无论是荣誉还是困苦,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赏析:一句没话找话的废话!
  但是,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成为过去。比如,于丹讲到庄子时,也说“思想可以传承”;比如,于丹的书连同中华书局的“好名声”必将载入史册,决不会成为过去!
  原话8: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赏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朗朗上口,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文学硕士于丹偏偏不用,应该不会是不知道有这句话吧?——“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原话9: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赏析:无论在什么时候,勇敢都必须是心灵的勇敢,否则,所谓的“勇敢”不过是匹夫之勇。——于丹用“有时候”搅混了这一常识,这不是无病呻吟是什么?
  此外,自信与镇定都是内心的东西,都是在理性制约之下的,故“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不过是块多余的赘肉。

    原话10:只有内心安静、勇敢,在外在的气度上才能表现为处变不惊。
  赏析:唉呀呀,人间只有外在的气度,没有内在的气度!说“气度”,只能是指“外在的气度”了,本无歧义之虞。
  “只有内心安静勇敢,气度才能处变不惊。”——多好的一句话,被“在外在的气度上”等等无病呻吟得病恹恹了!
  文学硕士,北师大教授,什么水平!
  愚愚众生,白痴购书者,瞎了眼睛!
  ——当然,世上没有绝对真理,人间世事,总有例外。比如,有人外强中干,其内心明明惶恐不安,但表面上却若无其事。
  真理都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以,听到含有“都必须”、“只有……才”、“一切”、“在这个世界上”、“永远”等语气坚决肯定的词语的话时,可要多个心眼了!
  原话11:人永远不要和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去较劲。
  赏析:一般地,我们只知道“不要和自己没有获得的东西去较劲”,今天实在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连“永远”一词都用上了,语气如此坚决肯定,怎会有错!
  第三, 病句成堆,满目疮痍;体无完肤,欲盖弥彰。
  原话12: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
  赏析:“看清眼前的权衡”?
  “权衡”是在内心或头脑里进行的某种思维活动,是内在对外在的判断。据此,我们只能说“看清内心的权衡”,或者,更准确地,我们只能说“内心对眼前的形势进行仔细的权衡”。“眼前的”也好,“眼前的形势”也罢,都是“权衡”的对象,而非“权衡”的限定物,所以,“眼前的权衡”用“眼前的”作定语来修饰限定“权衡”,实在令人笑掉大牙!
  这种小学生也能明辨的低级语法错误,却频繁地、大量地出现在堂堂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中,出现在堂堂北师大文学硕士的口中笔下,实在是旷世奇观!
  难怪名校十博士呼吁于丹“立即下课”!——其实,以这种水平,文学硕士也不必下课,请就近找所小学,跟小学生一起,上语文课去!
  原话13:就在此际,从自我修养做起,做一个真君子。
  赏析:老舍在其话剧《茶馆》里描写了一个爱卖弄的角色,这个角色是北方人,却时时处处把普通话里“好坏”的“好”说成南方口音的“蚝”,以显“层次”和“品位”。---------为什么是造作的“就在此际”,而不是通顺的“就在此刻”?追求“品位”吗?这是“品位”吗?正相反,这暴露了“水货”和“低劣”,也如著名文学评论家许三坡先生所抨击:“于丹上电视讲论语,是在告诉我们,中国的教授糟糕到什么地步!”
  原话14:当我们忘却了一个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住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与原话6重复。)
  赏析:本病句之语法问题在原话6中已经“赏析”,现在来看其含义。
  这句话说得拖泥带水、皱皱巴巴。其大意是说,人不要跟别人比,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就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实际上,如果我们都这样做,恐怕天下大乱!
  ——因为别人都遵纪守法,你却不参照别人,而是按照自己的内心一意孤行,违法乱纪。——这样的人生,是可耻的人生;这样的胡说八道,“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人生的真相是,我们因爱而降生于世,我们不能独自生活,所以,人生必须有坐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丧失坐标,人不如狗!
  “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是于丹说的,是要我们多看外界,向外界学习,而这里又何以要我们忘却外界“一个一个人生坐标”而不去参照呢?
  ——自相矛盾,自打嘴巴!
  原话15: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灵,有没有智慧的眼睛。
  赏析:话说得不错,但有两个问题。其一,安静的心灵也好,智慧的眼睛也罢,不是想有就有的,更不是嘴上一说,耳朵一听就能有的!其二,严格地讲,这句话在语法上的正确表述应为:
  能否看到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灵,有没有智慧的眼睛。
  原话16: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赏析:“炫耀”是动词,不能做形容词来修饰名词“技巧”,“某种炫耀的技巧”应改为“某种可以用来炫耀的技巧”。句中“有”也应改为“在”才算通顺!
  语法问题成堆,但谢天谢地,句子大意我们还是能揣摩到的。不愧是北师大的文学硕士,语法犯错也不致于“离题万里”,到底比小学生强多了!
  但这句话的含义是有大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卓越的才华和
  技巧也是构成个人力量的重要成分,谁也不能等闲视之。
  原话17: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赏析:这个句子丑陋不堪,完全经不住推敲。其大意是想说“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活下去”,如此而已。但原话中,生活“形态”可以是猪的“形态”、狗的“形态”,未必就是人的生活“方式”!
  莫非那250万购书者是猪是狗,或者如猪如狗,以致能欣然接受并疯狂追捧这样的垃圾句子?——钱钟书曾说,“猪能否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人快乐得象猪,我们是常见的。”
  原话18: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原话19: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绝不找死。
  赏析:一样是个下里巴人的语言!而“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是可能产生歧义的,因此应改为: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的传承。
  原话20:一个人真正的聪明,都不是作用于外在世界,而是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
  赏析:在前面原话16中,于丹讲了“一个人真正的力量”,现在又来告诉我们“一个人真正的聪明”。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时,却发现“聪明”与“力量”并不绝然对立,而是存在大量交叉:很多时候,聪明就是力量,如同“知识就是力量”。这样,再对比原话20与16,我们可以逻辑地推出:“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等于“一种和缓的凝聚力”!——原来我们内心最初始最基本的愿望竟然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我们怎么才知道,真是浅薄无知啊!
  最后别忘了,“本初”一词也是世纪创新,于丹又可以用来撰写论文,申报大学里更高的职称。
  第四,瞒天过海,鱼目混珠;虚张声势,滥竽充数。
  原话21: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
  赏析:对生命而言,旷达的态度固然不错,但旷达的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吗?这样瞒天过海的言论,你自己相信吗?
  原话22: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
  赏析:又是一套鱼目混珠的“决定”论!还出了个新词“生命效率”,令人又一次肃然起敬!
  无话可说,只有敬畏!
  原话23: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
  赏析:北京人喜欢用土话说:“瞧那德性!”——现在,土话“德性”上“百家讲坛”了,土话“德性”进中华书局了!
  在这句话里,气势勇猛、科技技巧等等又全不管用了,你相信吗?——至少,英勇善战的我人民解放军不会相信这滥竽充数的鬼话,否则,依靠“德性”,在真正的争斗中,只有失败受辱的结局!
  球技高超,傲视群雄,独步天下的我乒乓健儿也决不会相信这样的鬼话,否则,依靠“德性”,在真正的争斗中,不灰溜溜的才怪!
  顺利进入月球环绕轨道的我“嫦娥一号”更不相信这样的鬼话,否则,依靠“德性”,只怕没到太空就见鬼了!
  无数成功幸福的各界人士,都在各自行业技能高超,敢打敢拼,德才兼备,谁相信这样的鬼话!
  只有神智不清的人才会张开耳朵去听这样的胡言乱语!
  原话24:道法自然,就是鼓励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的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心智。
  
  原话24:道法自然,就是鼓励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的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心智。
  赏析:又在瞒天过海!
  “道法自然”是智慧之祖老子的话,与“鼓励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的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心智”风马牛不相及,却又被东扯西拉地拼凑在一起虚张声势,不懂装懂,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如此“道法自然”,真是千古笑谈!
  第五, 牵强附会,不值一驳;自相矛盾,不攻自破。
  原话25: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赏析:我赚了钱,你千万不要羡慕我,永远不要羡慕我!否则,你接下来就必然会思考我是如何赚钱的,——这,很危险,很可怕!所以说,“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我因勤于学习而获得了知识,变聪明了,你也千万不要羡慕我,否则,你接下来也会去学习,——之后,你可能不再仰视我!所以说,“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但是,这样的话只有关在猪圈里的猪或象猪一样的东西才会相信!
  原话26:每一个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应该得到尊重
  赏析: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生命,都值得我们敬畏。”——哪句话更真诚、更率直、更可信?你自己去辨别吧!
  污染和扭曲比剽窃更无知!
  原话27: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赏析:说得好,只是“永远”一词难免绝对化,而世界并无绝对的真理,这句话也是如此。
  于丹在书中还说:“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现在请于丹用行动来体现一下君子的力量:拿出你获取的《于书》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给予北师大的贫困生。
  于丹肯定不会只拿出十分之一的,而一定会拿出很多,拿出更多,去资助贫困生的。毕竟,“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况且,北师大的贫困生就在于丹周围,——举手之劳,何乐不为呢?
  原话28: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颗平常心。
  赏析:平常心就是:“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原话29:只有打破这种常规思维,我们才有可能去憧憬真正的逍遥游。
  赏析:“打破这种常规思维”?——“平常心”还要不要?
  原话30: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原话31: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赏析:你究竟要我们怎样?——“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可是你又说我们“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这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
  原话32:大家互相扶持,才会其乐融融。
  赏析:你就近扶持一下北师大的贫困生吧,我们都看着呢!
  原话33: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名,忘利,忘我。
  赏析:我们从小就只听母亲说,人要把事做成做好,动手动脑去做就行了,可没说得那么玄啊!
  长大了,知道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名利之心推动着世界前进;现在很多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媒体在报道时,更多地是说“正确看待名利”,可没把话说得那么绝,没说要我们什么都忘啊。
  难道是要别人都忘记,你自己什么都不放弃吗?什么都要抓到手吗?-------是抓到手还是忽悠到手?
  原话34:人生的大智慧是,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
  赏析:原来,“人生的大智慧”是这样啊!
  照此看来,好多好多成就大事业的大人物,原来都没有“人生的大智慧”:说“百吃杆头,更进一步”的古代高僧就是追求“锦上添花”,则该高僧没大智慧了;当年誓言“且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伟人Mao.ZD就是在取得战争胜利后,要求“锦上添花”,要求彻底解放全中国,则伟人也没大智慧了;今天的中国,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要“锦上添花”,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全中国都没大智慧了!
  如此“大智慧”,拿到幼儿园哄小孩去!
  原话35: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原话36: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灵,有没有智慧的眼睛。
  赏析:看到这两句话,想起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曼德拉齐名的图图大主教。
  图图大主教在痛斥殖民主义者掠夺南非黑人的土地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手捧着《圣经》,要我们离开自己的土地,然后到教堂闭上眼睛,听他们诵读《圣经》,说是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属。可是,当我们再睁开眼睛时,我们手里只剩下《圣经》,而土地全被他们占去了。”
  可以想见,当初的南非殖民者也会说,要看到大境界,死守着那点土地有什么意思!到教堂里来听讲,别老是盯着眼前那点小便宜!
  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机会稍纵即逝。就在你企图以“大眼界”看“大境界”时,别人的篮子里又多了一道菜,而你的“大境界”还被攥在别人的手心里呢。
  
  第六,“这个世界”,煞有介事;捉襟见肘,弄巧成拙。
  在这一部分,“于丹心语”一口一个“永远”,一口一个“在这个世界上”等等,象军事指挥官在下达命令一样,勇气十足!
  原话37: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
  赏析:今天,“嫦娥一号”成为中华民族第一颗绕月卫星,——技巧,太重要了,至少在科技领域,无论怎么夸大都不过分!
  为人处世,技巧也不可或缺,——中庸适度,“不要过分”,其本身就是一种技巧,掌握这种技巧,其难度也许不亚于发射“嫦娥一号”呢。
  煞有介事,不值一驳!
  原话38: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与原话25重复。)
  赏析:参见前述。
  原话39: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
  赏析:既然是“灵魂生活”,则于他人何干,什么“主善”“次善”的,说得好生别扭!在于丹这个“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的嘴里笔下,怎么这么多别别扭扭且在字典里都查不到的“词语”?——这种情况,事实上更多地出现在社区居委会的七姑八嫂的身上,怎么跑到北师大去了?!
  原话40: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赏析:究竟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原话14已有“赏析”!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匹夫之勇”在人类社会里从来都是弱势,不值一提,它怎么一到于丹嘴里就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呢?耐人寻味!
  爱因斯坦曾为原子弹的出现而深深担忧,他说,如果不受良心正义的约束,科学技术将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爱因斯坦,你真是无知无识,胡言乱语!
  原话41:在这个世界上,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断力比技巧更高明。
  赏析:又是“这个世界”,真是气势磅礴!
  可是,“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生拉硬拽,胡乱联系,肆意定义。比如,在一定意义上,“智力”与“速度”存在相关性,彼此依附,不可绝然割裂,生硬对比;“判断力”与“技巧”亦然;智力与判断力更是形影不离,速度与技巧也相辅相成……。
  所以,这句话,是地地道道的猫狗混叫!
  ——这种子虚乌有、逻辑混乱不堪的鬼话,居然大有市场,万众捧读,难道还不能说明“250”万这个数字的含义吗?
  “250”是句骂人的话,冥冥天意真如此?
  
  还是那个春节吧,北师大“教授”于丹在央视亮相讲《论语》,并为此出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媒体统计第一波销售量250万本。换言之,一下就有250万中国人掏钱掏心购买并捧读《于丹论语心得》,似乎表明畅销是种“天意”。但是“250”可是个骂人的数字啊,有这么巧合吗?--------如此巧合,“天何言哉”?
  不必说“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抗议央视倾倒垃圾之声不绝于耳,也不必说以徐晋如为首的十博士更是直斥《于书》为“把厕所当客厅”,斥所谓“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的于丹“教授”为“极度无知”甚而连“古汉语的初中水平都不到”,更不必说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孔子思想体系》之作者、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直言“于丹的书我只翻了两页,实在读不下去,她胆子太大!不懂的东西她也敢讲,不是胆子大是什么!于丹不知《论语》为何物,没有一处心得是她自己的,把鲁迅的偷来说成是自己的”,-------本人在这里单说《于丹论语心得》销售量“250”万这个数字。--------为什么不是“200”万或者“300”万或者其他数字呢?---------怎么这么巧合呢?难道冥冥天意就是要一面任人如蝇逐臭地购书,一面又悄悄地给出一个骂人的数字吗?不得而知,纯属猜测!但即便以一个中学生的眼光来看,且就只看《于丹论语心得》中的语言文字(不谈思想,不谈内容),该书都是病句成堆!难怪著名文学评论家许三坡说:“于丹上电视讲论语,是在告诉我们,中国的教授糟糕到什么地步!”
  所以若要叫我指出《于丹论语心得》中的病句,我还真懒得做。因为很可能语文水平高点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也能找出一些书中的病句,恕我不屑。
  但是,春节又到了,于丹“教授”又要上央视开讲《论语》了,这次大概是来“自纠自错”的。人嘛,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何况堂堂北师大的“教授”:被人指点出那“麒麟皮下的马脚”,脸不发红,可以“淡定”(此词由我们于丹“教授”发明并在讲解《论语》时开口一个“淡定”,闭口一个“淡定”地使用,只是查遍所有汉语大小词典,连个“淡定”的影子都没见到。------但是若问胡同里的老太太或者居委会的七姑八嫂,她们竟然都知道“淡定”一词,其娴熟程度不逊北师大“教授”),但内心也免不了要发慌气短的,谁不想把书中那满目疮痍的漏洞补起来呢!------何况一年过去,恶补猛补《论语》之后,“教授”自以为现在这个春节应该有本钱“貂尾续狗”(不是“狗尾续貂”)了吧!
  而事实上,这次于丹“教授”再次亮相,本准备“貂尾续狗”,没曾想却是“一分钟一处硬伤”。--------为什么会这样呢?看看以下拙作《“于丹心语”,病句成堆大曝光》,相信不难找到答案:于丹就是中国高校的“两个代表”--------短斤少两的教授的代表,剽窃注水的博士的代表。这样的代表,这样的“学力”,这样的文化底子,她能不“一分钟一处硬伤”吗!她能“貂尾续狗”吗!
  其实,于“教授”这次不能“貂尾续狗”也无妨,因为还有明年春节啊,------明年还不能“貂尾续狗”,还有后年以及“后后年”啊。“百家讲坛”,永远属于“貂尾续狗”的于丹“教授”。


来源:猫扑【猥琐神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15 17: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觉得不屑,完全可以不听,不看,不谈;于丹的东西,我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因为我觉得论语没什么意思,这是个人爱好问题;
但有的人不从学术问题中批驳,而是取些许无聊小处做为批点,且文中所言之物,在我看来,同样"不屑一驳";

三人行,必有我师;
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最后对本文作者表示一下"不屑",另外谈下个人的主观看法:MOP有些人水平很次~(很主观,我道歉)

签到天数: 11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8-2-15 18: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人见解...不必那么认真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2-15 19: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MOP的一些人很恶心...恶心得不输给这个吃孔子骨灰的家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15 1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sundamxxxx 的帖子

恩,但是对那种略懂"文学"就喜欢玩"批驳"之人,我向来说话不怎么客气~~

:loveliness:
这个是老毛病啦~~~十来年啦,想改都改不了啦
594573642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2-17 13: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9-29 09:26 , Processed in 1.10253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