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12|回复: 1

清代名家书法欣赏(一)......好贴请帮忙托起...=_=//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2 17: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在清代并没有得到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格不入,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的乌、方、光,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帖学更为狭隘。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高士奇、陈奕禧。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
  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继涑诸家。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帖学书法家中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刘墉书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王文治书法强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梁同书工楷、行,书法秀逸,但缺乏雄强之气。翁方纲书法学唐碑不余遗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此外,姚鼐的行书萧疏澹宕,永瑆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强调金石味。由于乾隆、嘉庆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也给书法界大开眼界。于是阮元要求人们振拔流俗,宗汉、魏古法。接着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提出把邓石如作为学碑的典范。邓石如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擅长四体书和篆刻,在篆书上突破了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筯篆笔法,开创了篆书的新风格。他的楷书取北魏碑,行草书由碑中衍变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诣,创造了富有金石气的风格。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宏恢,有独特的风貌。二者是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此外,这时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善书法的书法家,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们都擅长隶书。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名为“六分半书”。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人人善书。丁敬隶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味。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黄易、奚冈的隶书完全从汉碑中得来。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学仍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极大作用。康有为认为,清代的书法有四变:康熙、雍正时,专仿董其昌;乾隆时,都竞相模仿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盛行于嘉庆、道光时期;北朝碑派又萌芽于咸丰、同治时期。这一观点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是符合清代书法因世推移的风尚。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使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而碑学书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何绍基的书法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书法的气象,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他的行草是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魏体势,自成一格。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法影响极大。这时期的书法家还有张裕钊,他以北碑为宗,高古浑穆,用笔外方内圆,其楷书对后来也有一定的影响。篆、隶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吴熙载,他篆书学习邓石如,浑雄不足而清逸过之,可惜缺少个性,行草书纯学包世臣,也缺乏创造。杨沂孙擅长篆书,方劲雄健。吴大澂善写篆、隶,隶书平稳,面貌一新。当时写篆书的还有徐三庚、莫友芝,都各有面貌。写隶书的有俞樾、杨岘等。此外,翁同龢以写行、楷著名,书法由颜入魏,苍老平淡,笔力凝重,晚年也写隶书,用笔极为凝练。
  清代末年,以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等书法最著名。杨守敬擅长隶书和行楷书,对近代日本书法产生一定影响。吴昌硕,为清末书、画、篆刻大家,对石鼓文下功夫最深,字形变方为长,讲究气势;隶书亦别具一格;行书 “强抱篆籀作狂草”,融会贯通,开辟了新的境界。沈曾植书法学习锺繇、索靖,更熔铸汉、魏碑刻,晚年精于章草。沈曾植则在草书上独辟蹊径,对后来有一定的影响。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发挥了阮元、包世臣的崇碑观点,著《广艺舟双楫》,对近代书法理论影响极大。他的书法亦植根于北朝碑刻,尤其是北魏《石门铭》,所以他的书法浑拙古劲,奇肆开张,有纵横跌宕的气势,具有独特风格。
  从清代书法发展情况,可以看到清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碑学和帖学的竞争和消长。碑学的兴起在清代是有客观原因的:第一,清代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文网,走上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而这时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人们除了证经考史之助外,碑刻上的文字也为书法提供崭新的资料,使书法家的眼界顿为开扩;另一方面书写篆、隶需要字字有来历,清代文字学的成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基础,所以清代许多书法家同时又是金石学家。第二,篆刻艺术的发展,也给书法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清代书法家多善治印,能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去,使书法有了金石气,这些都是隋唐以来书法艺术中所不曾有的。第三,文人画的发展使得绘画的书法化更为浓厚。所以清代书法无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创新。
沈度
   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仕至侍讲学士。其小楷书法最重于世。科举之士多法之,因此形成所谓“馆阁体”。《敬斋箴册》为沈度的小楷作品。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形貌丰润淳和,态度端雅雍容。属典型的“馆阁体”作品。

敬齐岁

康熙
    康熙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世祖三子。1661一1722年在位,是历史山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八岁即位,年号康熙。亲政后,智捕鳌拜,永停圈地,出旗为民,发展生产,加强皇权,平定三藩,平噶尔丹,驱逐沙俄,巩固一统。精于儒学,对算学、水利、测量亦多造诣。设馆纂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

行书七言绝句扇面
《行书七言绝句扇面》纸本 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
    雍正皇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圣祖四子,清代皇帝,1722一1735年在位。康熙未,得隆科多、年羹尧之助夺得帝位,即处死、监禁参与争位的诸兄弟,借故杀隆科多、年羹尧。削弱下五旗,严禁僚属朋党,大兴文字狱,设军机处,夺内阁与五大臣重权,设驻藏大臣,加强对xz的管辖,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行书七言绝句扇面
《行书七言绝句扇面》纸本 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1711一1799),爱新觉罗·弘历,世宗四子。清代皇帝,1735一1795年在位。继位后,先后讨平西北、西南,抗击廓尔喀入侵,拒绝英使马戛尔尼的无理要求,鼓励垦荒,颁布禁书令,迭兴文字狱,开四库全书馆,编纂《续三通》、《皇朝三通》等。晚年,自号十全老人,陶醉于文治武功,听任和砷专权,日益腐败。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历经数年,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集我国历代书法艺术之大成。大学士梁诗正等赞曰:“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采,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于诸家工拙真赝,如明镜之照,纤毫莫遁其形。仰识圣天子好古勤求,嘉惠来学,甄陶万世之心,有加无已。”

行书五言律诗

宋曹
   字彬臣,号射陵,自号耕海潜夫。大纵湖北宋状(今属盐都县)人。其著作传世的有《书法约文》`《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 宋曹曾人明朝的"中书舍人",明亡之后,即隐居盐城南门外的汤村,筑"蔬坪园",借口供养老母,几次拒绝出任清朝官吏。清康熙元年(1662年),下诏举他为"山林隐逸",他以母老固辞。59岁时,清政府又以纂修明时,征举海内明儒,要举他为博学鸿词,他仍坚持不赴。一个曾是明朝官员新乐侯刘文炳的弟弟刘文召,在明亡之后,整天漂泊江湖。晚年,他仍过着隐居的生活,以吟诗写字自娱。诗风以杜甫自诩,书必杜诗,以表示对清朝的不满。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故与"蔬坪园",终年82岁。

行书立轴

王文治
   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官至云南临安知府。十二岁便吟诗作书,诗有唐人风范,书学米、董、后法二王,得力李北海,喜用淡墨。乾隆35年(1770)探花,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其书名与刘墉齐。与姚鼐交往甚密。行书作品《待月之作》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

行书待月之作

戴本孝
    清代画家,字务旃,号鹰阿山樵,别号黄水湖渔父、太华石屋叟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性喜交游,与画家、诗人渐江、龚贤、石涛等友善。善画山水,创作上主张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强调要“以天地为真本”和“我用我法”。所作多为卷册小景,风格学元代倪瓒、王蒙、黄公望等而自出新意。善用干笔焦墨,构图疏秀,意境清远枯淡,内容多借山水抒发自己荒僻幽寂的心境和对社会变迁的沧桑之感。画史将其列入清初新安派。亦工书法及诗,著有《前生诗稿》、《余生诗稿》等。

题画跋

山水册页跋

山水册页跋

髡残
    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又号石道人、残道者等。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好游名山在川,后寓江苏江宁(今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栖寺。精绘山水,师法王蒙,善用秃笔和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境界奇辟,气韵浑厚,景物稠密,笔墨高古,以真山实水为粉本,"奥境奇辟,缅貌幽浑",名垂海内。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朱耷、弘仁、石涛合称“清初四画僧”。

行草手札

丁启相
    当代学者、书画家饶宗颐先生在他的《论书十要》中说:“明代后期书风丕变,行草变化多开新境,殊为卓绝,不可以时代近而蔑视之。”欣赏丁启相的书法作品,便会深切感受到饶先生的话是对的。
    明朝书坛,基本上是在赵董书风的笼罩下,软媚甜俗,纤弱秀润,书家竞逐提按衄飞的笔下技巧,玲珑小巧有余而阳刚大气不足,从而使书坛笼盖一种靡弱纤巧的风气。明末以傅山、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等人为代表,冲破赵董书风的藩篱,向唐宋以前的两晋书风汲取营养,甚至将篆隶书的笔法笔意引入行草书,使书风有了很人的改观。

唐诗五律轴

法若真
    古代有很多诗人学者,博通经史、寄情风骚,一生并不以书法名世,然而其艺术气质、个性才情、审美理想都能一一从其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还有不少在书法史上留下了名篇佳作,为后人所称道,如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清初法若真也是这样一位诗人书家。
    法若真(1613—1696),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山东胶州人,字汉儒,号黄石,亦号黄山。他虽少有诗名,学富五车,但生不逢时,33岁才中进士,66岁才举博学鸿问科,官做到安徽布政使。历来论者谈及法若真书法,皆认为此人才气横溢、不受拘束,书法“惟其意所欲为”。这固然揭示了他个性鲜明的一面.然而我们仔细研究他的书迹七律诗轴,便不能不承认法若真的书法渊源有自,功力深湛,绝非向壁虚造,信笔挥洒。

行书诗轴

毛奇龄
毛奇龄清代书法家,诗人。这帧书法作品为其代表作。从总体上讲,毛奇龄的书法处处都能使人体味到一种纯情,一种超逸的格调,通篇洋溢着诗的纯情,纯得醇厚高古,出尘超迈,具有饱学之士的风雅。纯中孕有无限的意趣与生机,雅拙中藏有万般轻灵,纯而不弱,其行笔结体有魏碑的支撑,有铮铮铁骨之感,拙中富巧,巧中含拙。毛奇龄以行书笔意入魏楷,任笔结体,丝毫没有夹生感、造作感、局促感,也着实难能可贵。其楷中的行意,点画潇洒,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流畅有序,没有无病呻吟的媚态,没有故作多情的伸胳膊伸腿。在用笔上不浮不躁,不激不厉,舒展自如,一笔一画急缓徐驰,节奏铿锵,依法而又不为法度所拘束。

自作咏史五言诗条幅

陈廷敬
    山西泽州人,初名敬,字子端,一字说岩,号午亭。他是清初学者型书法家,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历充三朝《圣训》、《一统志》、《明史》馆总裁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诗文、书法皆极精工,所作古文,为汪琬所赏,诗亦为王士稹所奇。卒谥文贞。有《尊闻阁集》行世,晚年手定为《午亭文编》。
    陈廷敬是清代初期帖学功底极深的代表性书家,更是一个善于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而又创新不足的书家。这一帧《静明子寿序》便是他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作品。

静明子寿序

沈荃
    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字贞蕤,号绎堂,又号充斋,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工书,有书名,当时以能求到其书为荣。书法学董其昌、米芾,深受康熙器重,凡碑版、殿廷屏障、御座箴铭,多由其书写。书风雍容闲雅,如《行书如天马赋轴》仿米芾,运笔敦厚,端整有馀,劲健不足。有《充斋集》。《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六有传。

浪淘沙词一首

周容
    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周容是明代诸生,负才名,有侠气;他曾受知于戴殿臣御史,戴为海盗所掠,他便以身为质,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时人多有赞誉。明亡后,周容出家为僧,但后来又因母亲尚在需尽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周容入京,他坚辞不就。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著有《春涵堂集》。《清画家诗史》、《国朝画征录》、《师经堂集》、《昭代尺牍小传》、《桐阴论画》等载有他的事迹。

范太君寿序

陈亦禧
   浙江海宁人。与汪士宏、何焯、姜宸英等被称为清初四大家,专以帖学取胜,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较大。

草书立轴

笪重光
   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江上外史等,江苏丹徒句容东荆(今江苏句容白兔镇)人,顺治进士,官御史,工书画,精鉴赏,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书出入苏、米,其纵逸之致,王梦楼最所称服。”。画山水兰竹,著《画荃》、《书筏》。康熙帝下江南时伴随。

自作绝句

七言绝句

朱耷
    原名统,又名朱耷,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削发为僧,取法名传綮。由于长期积忧抑郁,遂患颠狂之疾,颠态百出。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草书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七绝诗轴
《草书张说和尹从事懋泛洞庭七绝诗轴》
释文: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到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八大山人

草书对联

草书中堂

草书爱莲说

录禹王碑文

节录兰亭序

吴历
    原名启历,字渔山,因居处有言子墨井,故号墨井道人,又号桃溪居士。清初江苏常熟人。吴历学富才高,好书画,能鼓琴;书法笔力刚健雄浑,流畅奔放,气韵酣畅饱满,作画笔墨厚重朴拙,既有北方之刚劲雄健,又有南国之清雅率真;与清初著名书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共称“清六家”。吴历少孤,清洁自好,于世俗多不厝意;明亡后曾随天主教教士柏应理至澳门,学习拉丁文和天主教教义,七年始归。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于上海,年八十七岁。著有《墨井画跋》、《墨井诗钞》等。

题画诗

郑簠
    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工书。少时便立志习隶习,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清方朔《曹全碑》跋:“国初郑谷口山人专精此体,足以名家,当其移步换形,觉古趣可挹。至于联扁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矣。”他倡学汉碑,对后来汉碑之学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他自称:“作字最不可轻易,笔管到手,如控于钧弩,少驰则败矣。”其隶书飘逸虚灵,活脱洒丽。包世臣《艺舟双辑》将其隶书列为“逸品上”。后人称之为清代隶书第一人。

李白诗一首

隶书轴
《隶书轴》纸本 纵166.8厘米 横50.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阮元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扬州)人,著名经学大师。乾隆进士,嘉道时曾任户、兵、工部侍郎、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精于金石,尊碑仰帖,著有《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力倡宗法北碑,此观念对晚清书坛影响深远。

五言联
《五言联》取汉隶笔意,宽博大气,沉厚古朴,正如赵彦尔评阮氏书:“偶尔落笔,便见醇雅清古,不求工而自工,亦金石书籍之所成也”。 博大,独具淳雅之意。

归田偶成行书诗卷

行书七言联

姚鼐
   字姬传,一字梦谷,别号惜抱,安徽桐城人。任刑部郎中,四库馆撰修等官,历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敷文书院、江宁中山书院四十余年,为桐城派散文大家。论学主张集义理、考据,词章为一,论诗主雅正,为桐城派奠定文论基础。姚鼐书法,远不及他的文学成就卓著,但能见其墨迹飘逸秀姿中蕴藏的儒雅文士气息,不同凡响。

行草七绝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4-2 19: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书法我不太感兴趣....: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11-23 20:23 , Processed in 1.0898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