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25|回复: 4

[转贴] 《汉晋春秋》,一部为诸葛亮说公道话的良史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6-16 20: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素来不喜长篇累牍的夸夸其谈,看似言之凿凿,实则避重就轻,如同隔靴搔痒,不过能吓唬外行而已,虽日赋万言,又何取哉?事实胜于雄辩,真理无须赘言,是为题记。

回顾史学史,可知我国史学萌芽于官府,这一渊源决定了古代史学的基本特征。自司马迁《史记》以降,几乎所有的官修史书(以二十四史最为典型),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正如鲁迅所说,某个朝代长一点,做史的是本朝人,自然好人占多数;反之,某个朝代短一点,做史的是别朝人,则几乎没有好人。

自《春秋》以来,为贤者讳,为本国讳,一向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但唐朝史学大家刘知几认为,这是爱憎由己、厚诬来世,对于史事的真相有害而无利。具体而言,刘知己在《史通》中提到了陈寿及《三国志》:

“然则历考前史,徵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案金行(晋)在历,史氏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1)

“自梁、陈已降,隋、周而往,诸史皆贞观年中群公所撰。近古易悉,情伪可求。至如朝廷贵臣,必父祖有传,考其行事,皆子孙所为。而访彼流俗,询诸故老,事有不同,言多爽实。昔秦人不死,验苻生之厚诬;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斯则自古所叹,岂独于今哉?”(2)

在这里,刘知己将陈寿之《三国志》与习凿齿之《汉晋春秋》作对比,直斥前者对司马懿父子屡战屡败、篡位弑主等丑行多所回护,而将忠实纪录这一切的《汉晋春秋》奉为“直书”典范,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史学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历来争议颇多,有好事者每每喜欢拿司马懿来做对比,认为其拒不出战,并非害怕诸葛亮,而是有另外一些原因。恰逢五次北伐时诸葛亮不幸病故,司马懿俨然又成为“胜利者”,且美其名曰“深谋远虑”。

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司马懿的确是因害怕与诸葛亮对敌而不敢出战,无奈之下只得上演“千里请战”以安众心。这首先可以在《汉晋春秋》中找到确凿证据:

汉晋春秋曰: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3)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因为在两人唯一一次的正面交锋中,司马懿就吃了大败仗,而后又损失大将张颌,故而才会对对手深怀畏惧,宁愿忍受“畏蜀如虎”的讥刺,也拒不出战。

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4)

了解这么一个基本事实后,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司马懿在诸葛亮逝世后,见到其驻军的处所及布置,会情不自禁地说:“天下奇才也!”其原因就是在两人的交锋中,深刻感受到对手的军事才能非己所及,“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5)

诸葛亮率步卒数万,与司马懿的数十万精锐抗衡,且屡次主动进攻,接连取胜,将主战场推向魏境,而司马懿不敢与之决战,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是蜀汉第四、五次北伐时的真实写照。故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说:“懿实畏亮……及进而不敢战,情见势屈,为诸将所笑。”(6)

唐初修《晋书》,根据的是前朝的官方资料,于是在《宣帝纪》中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司马懿,其形象究竟有几分符合历史呢?对此,作为一流军事家唐太宗的评论,应该颇具代表性:“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7)

其实已经不用再多说什么,一个“请战千里,诈欲示威”的统帅,如何敢主动出击,与敌决战?一个“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的统帅,又如何能大破敌军,俘斩万计?假想和臆测不能取代客观论证,更无法篡改史实,最多可能一时混淆视听,就像阴沟里的积雪,太阳一出自然就化了。

行文至此,还有一个小问题值得思考。司马懿在正面交锋中无法战胜诸葛亮,随着这一不容置疑的事实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某些人又开始挖空心思杜撰司马懿拒不出战的理由——并不是害怕对手,而是因为兵力相当甚至少于对手,没有必胜把握才不出战。其实这些人的动机很好理解,如果兵力占优,又有地形与补给之利,何以还不敢出战,反而受制于人?那么只有一种解释了,就是司马懿的军事才能确实比不上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得采取鸵鸟战术,——这恰恰是某些人绝对无法接受的。于是,他们根据《晋书·宣帝纪》里的一两句话,再加上天马行空的想像与理解,生造出司马懿所领只有十余万,而蜀汉军队也“应当”与之相当。

其实,对于蜀汉北伐时双方兵力对比,陈寿想必是知道的,但迫于时势,不敢直接或比较明显地记载下来,这也情有可原(当然他还是隐约提到了,见下文)。如前所述,本国史书夸胜讳败,自是常理,连黑白都能颠倒,更何况将多的往少的说?于是才会出现如《武帝纪》中“兵不满万”之咄咄怪事。陈寿作《三国志》要“为尊者讳”,但其后的裴松之就没有这般顾虑,故裴注中时常能见到有关兵力的记载与考辩。具体到蜀汉北伐,裴注先有“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之记载(8),又载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甚至还具体提到“战士不满五万”,这些都是颇有说服力的数据。

然而,某些人肯定仍然不会死心,或云《晋书》乃二十四正史之一,区区“繁芜”之裴注又何以与之相较?但是,对《宣帝纪》的忠实拥蹩们的最后一击来了,铁证就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正文中,陈寿在称赞诸葛亮治蜀的光辉业绩之后,又分析其北伐何以未竟全功,乃是因为“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在此,他明确地用了“众寡不侔”一词,我以为单凭这四个字,《三国志》仍不愧“良史”之名,以委婉的手段来表达真实的想法,正是陈寿行文高妙之处。某些人或许还在为《晋书》的“正史”地位沾沾自喜,可是与位列“前四史”的《三国志》相比又如何呢?套用《演义》中徐元直的一句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附注:

(1)《史通·直书》

(2)《史通·曲笔》

(3)(4)(8)《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裴注

(5)《陈亮集》卷36《孔明》下

(6)《通鉴·魏纪》明帝太和五年

(7)《晋书·宣帝纪》

签到天数: 11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7-6-16 23: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孔明真是坏人吗?
还要说公道话?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7 22: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中之神,何许再加辩护:D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8 02: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个人觉得一个人在历史上评价的好坏与否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什么可借鉴和学习的那才是重要的。。。后人所站立场来说应该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来看前人。。因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知识是前人文化所遗留的精华,所以无论以现在的我们怎么去看历史人物或事件,我们都是在一个高度的观点来看的,试想将自己置身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是否能做的更好还是能不及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8 22: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 其实小诸的评价是很高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5-2 13:43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