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02|回复: 5

[转贴] 截拳道革命性拳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3 09: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截拳道革命性拳理
作者:魏峰
作为一位文武兼修的武道思想家、武术哲人、武之圣者和武学宗师,李小龙几乎研究了当时的所有武道系统与收藏了当时所有能收集到的武道和哲学书藉。他之所以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方法和思想,是因为他深深地了解到,只有不断容纳新的东西与继续革新自己的武道系统,才有助于人们对武道真谛的清醒认识和积极行动。总之,是他的创造性吸收与开放性创新才使其武道思想和思维最终产生了质的飞跃,并卓然成家。

李小龙对强侧置前的科学分析
李小龙由于有了对武术终身不变的执着热爱,才使他产生了无穷的动力,他那右侧置前的戒备战法,亦成了世界自由搏击运动的代表动作。李小龙的武道哲学之所以提倡右手置前或强侧置前,是因为人的右侧更为强健。他曾说过:“你最合适的脚应该向前,以尽快结束战斗,这也是截拳道区别于其他武道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搏击中为了减少运动时间和距离,你必须把自己那既快又有力的手、脚放在前边,在原则上,这可使攻击的命中率大大地提高,并由于前面的手和脚最靠近目标,所以百分之八十的打击要靠前手与前脚来完成。而我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我的左手相对要弱一些,因此我便把它置于后侧,而让它处于一种待打击状态,也就是继前手之后发起足以致命的连续重击,以便于发挥更大的威力与作用。 在李小龙及其众多的嫡传名弟子中,绝少有人在对抗中以左手居前或将弱侧置前,这并不是说左手不可以在前,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右侧更强猛、迅捷、有力。况且,截拳道讲求的是简捷直接,而右侧置前的姿势又最能体现这一技击特点。


李小龙对攻守抢中线的运用
在截拳道中,“攻守抢中线,集中于中央突破”为拳理诀要之一,亦为实战搏击中的金科玉律。也就是说,截拳道的动作虽然简单、直接、实用、凶狠,但这一切均是以“攻守抢中线”为基础的。李小龙曾这样解释过:“人体的中线是以鼻脐的联线为基准至重心的虚一,在这条线上几乎分布了全身所有的要害部位;再者,中线亦是人体的枢纽,因此破坏了对方的中线就等于取得了胜利。”所以,李小龙在给学生授课时,常常提醒学生要严密防护住自身中线部位,并设法尽可能地去攻击对方的身体中线部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打击的效率,亦可做到“花最少的力气以取得最大的效果。”在实战中,若想让已方的中线不被对手击中,就必须做到侧身对敌,以减少被攻击的面积,并使自身的中线远离对手,同时亦须垂肘护肋而使自身无破绽。

李小龙对后手消截法的运用
李小龙的打击或反击速度之所以极为惊人,原因之一是他坚持了“后手消截法”的运用,故而节省了打击的时间,从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对手进行反击并击中对手。具体运用时,我方的双手几乎是同步地出击,也就是在用后手消截或封挡的同时,前手就应不失时机地立即进行迎击或直接予以打击,从而击敌以措手不及,使对方因来不及闪避而遭受重创并落败。此种攻守合一的打法与传统的那种先封挡再打击的模式相比,起码在速度上要快一倍,因为传统的技术是将整个动作分为两步去做,反应自然要慢得多。

李小龙对经济节约线的运用
对许多人来说,李氏技击法简单、易懂,也便于解释,属于一种便于施展的比任何拳术系统和流派都简化的拳道。李小龙亦曾说过:“截拳道的训练是一种不断精简的进程,或者说掌握截拳道并不意味着增加更多的东西,而是砍掉非本质的东西。”在实战中,他并不虚张声势亦不迂回地走着,而是朝向一直线目的,因简捷的一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因为李小龙提倡在搏击中以最短的路径去果断地重创对手的要害部位,所以对方所发出的任何的大弧度与长距离的攻击方法都无法击中李小龙,因为距离长者可能在攻击到半途时便早已被对方的短而狠且准确的重击所击倒了。
例如,李小龙以强劲有力的右手右脚居前的姿势去面对对手,这时由于在出击之前手脚便已接近了目标,故无论对手动作有多快,都会在半路遭迎击而落败。总之,我们在研习截拳道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进行截拳道训练的目的,就是借此迈向武道的极至。而所谓武道的极至,就是回复到高级的原始本能动作,亦即简单、自然、直接、强劲,就如李小龙1967年接受《黑带》杂志访问时所说:“在我开始学习武术之时,对我来说一拳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在我学习武术之后,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脚也不再是一脚。现在,当我真正了解了这门艺术之后,便又感觉到一拳仍仅仅是一拳,一脚也仅仅是一脚罢了。” 李小龙对整体劲力的运用
整体发力也是截拳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不论何种形式的发力都是周身各部位相互协调运用的结果,是诸种力量的综合。例如,所谓拳打,表面上看是以拳为发力点,实质上仍然是周身整体的冲撞力,而不是手臂的局部收缩运动,故李小龙的打击威力非常巨大,作用于人体之后可给人一种“穿透感”,且震彻脏腑令人无法阻挡与抵抗。再者,截拳道不是定点打人,而是在运动中创击对手,身无定势,手无定向,脚无定位,发力击人即可借用惯性将身体上的诸种合力与加速度合而为一,从而产生强大的毁灭性力量。 在截拳道中,最忌手动而腰腿不动,因腰腿不动,手脚僵硬,攻击就没有足够的破坏力和杀伤力,周身亦不得灵活而至散乱。故李小龙强调手(或脚)一动,则腰、腿、脚、精神与内力均同时活动,并配合呼吸以形成一种浑身一体的整劲,从而产生极大的、可怕的打击力量。

李小龙对本能的发挥运用
李小龙一贯主张用本能的反应和直觉去完成攻防动作,而这也是对真实搏击惟一有效的应付方法。他曾经说过,当面对一个高速冲前的对手,你的脑海里可能有十种以上的应付方法,但在搏击的电火光石之瞬间,你能发挥出其中一种方法的效能吗? 所以,李小龙认为,惟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凭本能反应进行攻防。要知道搏击是残酷的,瞬息万变的,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考虑该用何种招式,因此你必须依靠本能去应对。
在截拳道中,本能的动作可谓是最简捷、最正确、最直接与最具有效率的动作。在搏击中,你必须完全依靠本能的反应和直觉,这实际上也是平时训练所获得的能力产生的下意识反应。当然,对于一些传统名家来说,这可能是一种不入流的搏斗方式与理念。可是,正是这种被传统的拥护者不屑不顾的打斗方式,却远比什么招与什么式更能应付实战,除非那些鄙视“自然”、“创新”技法的人甘于接受惨败,否则,当他们在面对真正的实战时,或当他们在实战面前头破血流时,最后仍要使用这种技击方法。 因为在真正的实战或搏击中,你所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当然不会固定在某一位置上不动;也不会像师兄弟们在对拆时而让你先对峙观察,然后再策动攻防。也就是说,真正的对手是不会给你蓄势运劲或蹲身起步的时间的。因此,李小龙建议那些传统技法的研习者在与强手对抗时,应暂时抛开一切拳理与姿势是否正确的观念,而见势见机尽已所能与对手一搏到底。
李小龙亦始终认为,武术是一门求真的艺术,在求真的道路上,无所谓正确与不正确,只须以个人的有效方法去探求和表达。况且,搏击之道绝非是限于一个人的好恶选择的,惟有每一时一刻在实践中去追寻方可,也惟有不受偏颇、歪曲或任何的模式所限时,方可能至不败之境。当你的一切显意识的活动熄灭时,你才能达到无思无往、随心而发或随心所欲的潜意识活跃的本能进发的姿态。至此,你已无须理会用拳还是用脚,面对对手的攻防动作,只需简单的一举手、一捉足,便可给对手以致命性的创击。

李小龙对精神武器的发挥与运用
李小龙始终坚持认为,精神气势、实战技术、实战功力这三大要素是决定搏击胜败的关键因素,而精神气势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况且截拳道是追求精神和肉体完全自由的修炼方法,其方法只求必司。换言之,打斗的成败取决于内在精神,惟有不虑不惧的搏击家,才能稳操胜券而如入无人之境。就李小龙的经验而言,咬紧牙关克服体能与意志上的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地发挥技术上的最大效用。在这里,纵使身心俱疲至极,但只要抱着必胜必成的决心全力赴战,则必能达到目的。
李小龙亦认为自己是不能被击倒的,因他清楚地知道,若自己一旦倒下,则毅力和意志也会同时倒下。因此他在打斗时,身心都已升华至极,他认为纵使皮绽肉裂,也要致敌人于死地。对此,他会进攻、进攻、再进攻,直至对手倒地不起时为止。此外,李小龙还会像野兽般盯紧对手,而这种慑人的“兽性”和灼人的目光,曾多次令受创不深的对手不战而败或俯首称降。李小龙也常对报界说:“我即使倒地不起,也要带着胜利死去。”亦即“宁可死,不可败”。如此,取胜夺魁自是早已在预料之中。
本文来自《权威截拳道》

签到天数: 11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7-9-3 11: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yumen: 不懂拳术的
看看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3 16: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用文字来表现,还真难懂,不是一般的难懂:yumen: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9-3 21: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深的样子....:handshake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9-5 23: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人打一架就能运用了~~~

小时我和弟弟就经常打~~:L

签到天数: 46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7-9-6 0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上学的时候看过 李小龙 专门写的 一本书 就叫《截拳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12-31 04:40 , Processed in 1.05859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