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05|回复: 5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9-14 22: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兽类系列★★   
蜂猴   

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 Nycticebus coucang。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  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
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   

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熊猴   

别名蓉猴、山地猕猴、阿萨姆猴,属于猴科(Macaca assamensis)。   

熊猴个体略大于猕猴,雄性体重8-15千克,体长55-65厘米;雌性较小,体重5~9千克,体长42-62厘米。其憨态可搁,体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与一般灵长类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类要强。体毛蓬松棕黄色,面部呈肉红色。与猕猴相比,其头大,面长、吻部突出。头顶具“发旋”,从中间向四周发散,头、颈毛发为淡黄色,体毛稍具光泽,臀部周围多毛。尾下垂,其长近体长的一半,毛稀呈褐色。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 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 啼声有如犬吠且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产于云南、广西、西藏、贵州等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台湾猴   

别名 黑肢猴、岩栖猕猴   

学名 Macaca cyclopis   

英文名 Taiwan macaque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分布 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台湾猴体形与猕猴相似,雄性体长44-54厘米,雌性体长36-45厘米,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luo露无毛,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进取毛,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   

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1仔。寿命可达20岁。


豚尾猴   

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nemestrina。   

豚尾猴体长54~62 cm,尾长不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叶猴   

我国有6种叶猴,即黑叶猴、白头叶猴、长尾叶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和白臀叶猴,它们也都是我国的I级保护动物。叶猴起源于欧洲,它们的祖先从欧洲经非洲再到亚洲,首先进入东南亚地区,然后沿着河谷或低地进入我国华南和西南一带具有热带岩溶地貌的亚热带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区生存繁衍,形成优势种群。这个过程发生在大约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恰好与我国南方热带岩溶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开始发育、形成的时间相一致,并且得到了很好的适应和充分的发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宝贵财富。   

  黑叶猴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四川等地,是叶猴中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种。但由于黑叶猴的肉有滋补作用,"乌猴结"和骨、肉均可供药用,"乌猴结"用于治疗妇女血虚和贫血症等,骨性平、味酸,肉性温、味甘、略酸,用肉和米蒸熟发酵或者用骨在酒中浸泡3个月以上加工制成的"乌猿酒"驰名中外,其味醇香,对医治风湿病有显著的疗效。因此,有人常利用黑叶猴夜晚在岩洞中栖宿的特点前去捕捉,从前在我国广西仅大新县一个县每年收购的皮张就达1000张。但由活捕率很低,使这一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   

  菲氏叶猴分布于云南,它的胆囊和肠道中生有结石,是因吞食的体毛与碳酸钙结合所形构成的,可以入药,药名也叫"猴枣",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场的价格非常高。于是,菲氏叶猴也遭到了无情的捕杀,在我国境内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发现它的踪迹了。   

  白头叶猴是我国学者首先发现的,也是唯一一种由我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灵长目动物。它是我国的特产物种,仅分布在广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野外总数大约仅有600只左右。   

  长尾叶猴分布于西藏,野外数量仅有1000只左右。戴帽叶猴分布于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一带,在仅存有大约500-600只。白臀叶猴唯一的产地据说是海南岛,但从发现时到现在,已经过了100多年,不仅从来没有采到第二只标本,而且也没有发现过它的任何踪迹,因此白臀叶猴可能很早就已经在我国绝灭了。   

黑叶猴



白头叶猴


2007-06-25 09:07:30

长尾叶猴

金丝猴   
金丝猴的学名是Rhinopithecus roxellanae,英文名是Snub-nosed Monkey/Golden Monkey。金丝猴是我国特有动物,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 金丝猴多次外借到国外展出,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和较大的轰动应。   

数量最多的四川金丝猴  



珍贵的 滇金丝猴



黑长臂猿   
别名黑冠长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 Hylobates concolor。   
雌雄体毛色迥异的黑长臂猿,体长43~54厘米,细长的前肢比后肢还长。雄猿通体黑色,头顶部的毛向上生长,形似黑冠;成年雌猿灰棕黄色,头顶部黑褐色;幼猿不论性别都是黑色。雌雄均无尾,亦无颊囊。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茂密森林中,营家族式生活,每群10只左右。性机警,晨昏活动,在固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活动路线。攀援自如,很少下地,在树上蜷曲而睡,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实,也吃昆虫和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妊娠期7~8个月,每年1胎,每胎1仔。雄性9岁性成熟,寿命可达30余年。   
历史记载见于广西,甚至远至长江三峡地区,现仅见于云南、海南岛,呈零星分布,数量稀少,已濒于灭绝,亟需采取保护措施。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   
学 名 Hylobates lar   
  英文名 white-handed gibbon   
  猩猩科 Pongidae   
  分 布 云南西南部   
  白掌长臂猿体长42~64厘米,后肢长10~15厘米,体重5~7千克,无尾。手、足呈白色或淡白色,手臂偏长,因此得名。这一物种有暗色型和淡色型之分,暗色型毛呈黑褐色,淡色型毛呈淡黄或奶油色,两性均有暗、淡两种色型。白掌长臂猿的脸部都有明显的白色面环,雌性的面环近似封闭,雄性的面环被白眉纹断开,多数不封闭。在已知亚种中,我国的白掌长臂猿背毛最长,达110~150mm。   
  白掌长臂猿主要栖息在海拔1000~2000米的热带常绿阔叶林里,以各种热带浆果、核果、嫩树叶等为食,主要食用无花果,偶尔吃些昆虫。他们过着家族式的小群体生活,群体数量非常少,3~5只就为一个群体,雌雄交配以后不再分开,带着所生幼崽一直生活在一起,有固定的领域范围。   
  白掌长臂猿现存数量很少,为了保护这一濒于灭绝的稀有动物,我国已在南滚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白眉长臂猿   

别名呼猿,通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 Hylobates hoolock.   
  体型稍大的白眉长臂猿,雄性黑褐色,雌性淡黄褐色.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两眉白色,头顶部的毛向后生长,像是长臂猿中的老寿星.   
栖息于热带原始森林中,几乎常年生活在树上,靠两条长臂和钩形的长手,把自己悬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干似的荡越前进,动作迅速准确.偶尔也到地上行走,走路时,身体半直立,两臂有时弯在身子两侧,有时举过头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滑稽可笑.营家庭式生活,通常3~5只为一群.其叫声洪亮,数里外可闻;从不搭窝,睡眠和休息都坐在树上.杂食性,吃树叶,果实,昆虫,鸟和鸟卵.幼猿8~9岁成熟,冬季产仔,每胎产1仔.   
白眉长臂猿和其他长臂猿一样,是灵长类学家,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动物.   
产于云南,西藏.其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现已濒于灭绝.在白眉长臂猿栖息的高黎贡山,国家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颊长臂猿   
别名黑猴,属于猩猩科,学名为 Hylobates leucogenys.   
  白颊长臂猿的体型细长,肩宽臀小.体长40~65厘米,无尾,直立时两手可触地.与黑长臂猿的最大区别是雄猿两颊具明显的白色块斑,体毛仍为黑色.头顶具尖形冠毛.雌性幼体为黑色,成年后为灰黄色或金黄色,头顶也有黑色毛冠.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中,由一对成年猿和2~3只不同年龄的子女组成小群,营树栖生活.取食野果,树芽,嫩叶及花,特别喜食榕树果实,亦食昆虫.喜欢鸣叫,早晨太阳初升时成年猿首先鸣叫,最后全体共鸣,声音悦耳,数里之内可闻.   
  产于云南南部.由于开垦种橡胶树,大面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白颊长臂猿的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数量也十分稀少,亟待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豹 (snow leopard)   


别名 草豹、艾叶豹、荷叶豹   

学名 Panthera uncia   

英文名 snow leopard   

猫科 Felidae   

分布 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四川和内蒙古等省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豹体型与豹相似,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1-1.3米,尾长近1米。体色较淡,全身呈灰白色,毛长密而柔软,布有不规则的黑环或黑斑。其头部较小,前额隆起,鬓毛粗硬且长,黑白两色相间。尾粗而长,具有蓬松浓密的毛。四肢粗短强壮,前足较后足更为发达。   

雪豹属于高山性动物,终年栖息雪线附近,为栖居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之一。主要生境为高山luo岩、高山草甸及高山灌丛等三种类型。雪豹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捕食以猫科动物特有的伏击式猎杀为主,辅以短距离快速追杀。捕食各种野羊,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有相对固定居住地点,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每年1-3月份发情,5-7月份产仔,每胎2-4仔,3岁达到性成熟  



★虎★!   

别名 老虎、大虫、白额虎   

学名 Panthera tigris   

亚种名 东北虎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   

英文名 tiger   

Siberian tiger   

south china tiger   

bengal tiger   

猫科 Felidae   

分布 东北虎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华南虎主要分布于中南、华东、西南;阵加拉虎分布于云南、西藏   

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   

虎是猫科中大型猛兽,体型雄伟,头圆、耳短、尾长、四肢强大有力,体毛棕黄色,夏毛较深,冬毛色淡,通体有黑色横纹,每两条靠在一起,形成俗称的“扁担花”,腰腹黑纹更加明显,尾尖为黑色。头部黑纹较密,额部具一白斑,颏、喉、腹及四肢内侧均为纯白。体重可达180-230千克,体长为1.6-2.9米,尾长近1米。四个亚种中,东北虎体型最大,颜色最淡,毛较长,花纹较宽;孟加拉虎次之,毛短,黑色条纹窄而密。华南虎与印支虎相似,体形均小于前二者,毛色也比较深。   

虎生活在森林、丛林和野草丛生的地方,特别喜欢在针、阔叶混交林中栖息。没有固定巢穴,活动区域特别大,一昼夜可行走50多公里。每只都占据一定的领域,夜行性,晨昏活动最频繁。善于游泳,不会攀爬,捕食勇猛,喜单独行动,视觉、听觉极为发达,脊柱关节灵活,行走时爪能收缩,没有响声,十分轻巧迅速。主要捕食大型食草类动物,饱餐后可能维持数日。冬季发情交配,孕期100天左右,每胎2-4仔,寿命20年左右。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野外已少见;东北虎在野外已多年没有发现繁殖记录;其他两个亚种,我国处于分布区边缘,数量也很少。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国家在其主要栖息地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有效地制止了乱捕滥猎及使用考虑制品的行为,给这个高度濒危的物种带来了生机。

虎   

属于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一般夜出捕食动物,有时伤人。中国的虎以东北虎和华南虎最为著名。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东北虎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之一。它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和林山岩间及蒿草灌丛中。以野猪、马鹿、狍子等为食物。由于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东北虎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华南虎也称中国虎,在中国各地动物园中现仅存40余只。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国际公约》将华南虎列为第一号濒危动物。1993年起,在当代世界著名养虎专家黄恭情的带领下,人工繁殖华南虎。打破了全球范围内圈养人工繁殖零的记录。1988年至今,繁殖49只(成活29只)创下了人为环境中虎类繁殖的新记录。



东北虎   

别名:西伯利亚虎、满洲虎、   
阿穆尔虎   
科: 猫科   
东北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长为1.8―2.8米,尾长0.9米,体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记录体重超过300千克。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 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 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野生的东北虎幼仔要和母亲一起生活2―3年,学会捕猎本领, 然后才独立生活。繁殖期冬季,孕期98―110天,每产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   
野生东北虎现存数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朝鲜半岛已经再没有  



马来熊   

太阳熊,属于熊科,学名为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约50千克。体胖颈短,头部短圆,   
眼小,鼻、唇luo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   
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黄色的马蹄形块斑。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   
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等地。1972   
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   

产于云南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有名的大熊猫   

食肉目  大熊猫科   

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Ciant panda   


  分布于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中国特有种,野生数量不足1000   
只,人工饲养下约100只。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栖居于海泼20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独 居,昼夜均有活动和休息,无定居。视、听觉较差,嗅觉尚好,体态笨 拙,善攀爬,会游泳。以竹叶、竹笋、竹杆等为食,偶食小动物、鸟卵。繁殖期春季,孕期80-160天,每产1-2仔,5-7岁性成熟,寿命25- 30年。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63年繁殖成功,1978年人工 授予精繁殖成功,1993年全人工哺育成功,1999年人工辅助母兽哺育双 仔成功。   
  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紫貂   

体形似鼬,但较大些。全身棕褐色。耳大,三角形,颜色较淡。栖于寒冷地区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善于爬树,主要在夜间活动,但白天也出来。在树洞、石堆内筑巢。发情期约在每年的6~7月间,妊娠期长达 270~290天,翌年3~4月间产仔,每胎产1~4仔,3岁时才达性成熟。以各种小型啮齿类为食,也吃鸟类和鸟卵。紫貂皮是毛皮兽中最为珍贵的一种,毛绒丰厚,轻暖而美观。产于长白山、小兴安岭一带,号称我国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之一。由于过度捕杀数量已经十分稀少,亟待保护  



貂熊   

别 名 狼獾、飞熊、月熊   
学 名 Gulo gulo   
英文名 wolverine   
鼬 科 Mustelidae   
分 布 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luo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   

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性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繁殖,每胎1~5仔。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  


熊狸   

学 名:Arctictis binturong   
英文名:binturong   


别名熊灵猫。身长70—80厘米,体重11—13千克,尾长几近于体长。毛色黑褐似熊,毛被稀疏蓬松,耳端长着一簇长毛。面庞和足部呈灰白色,耳缘白色。   

熊狸栖于海拔 500米左右的热带雨林中,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四肢粗短,五趾有坚强锐利的爪。能抓能缠的尾巴好似它的第五只足,能够辅助四肢使它在树上行走自如。很少下地,偶尔在山涧小溪中游泳。以各种野果、树叶、花苞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常年可繁殖,每胎1—3崽,能活15年左右。   

目前数量极少,在保护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云豹   

别名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Neofelis nebulosa。   

云豹比金猫略大,体重15~20千克,体长1米左右,比豹要小。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   
状大斑,故名之为,“云豹”。云豹体毛灰黄,眼周具黑环。颈背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则继续向后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具暗褐色条纹;尾长80厘   
米左右,未端有几个黑环。   

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栖息在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树上活动和睡眠。发情期多在晚间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   

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及陕西、甘肃、台湾。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豹(Panthera pardus;leopard)   

食肉目猫科豹属的1种,又名金钱豹。厂布于亚洲和非洲各地,在中国几乎各省都有分布。世界有20多亚种,中国有3亚种:华南豹(P.pardus fusea)、华北豹(P.p.fontanieri)和东北豹(P.p.orientalis)。   

   体形似虎,但比虎小,体长1~1.5米,体重约50千克,最重可达100千克;尾长近1米;全身橙黄或黄色,其上布满黑点和黑色斑纹。雌雄毛色一致。   

  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和草原,尤喜茂密的树林或大森林。无固定巢穴。单独活动。白日伏在树上,或卧在草丛中,或在悬崖的石洞中休息,夜晚出来游荡。动作灵活,善于攀树和跳跃,胆量也大,敢于和虎同栖于一个领域,能攻击体型较大的雄鹿或凶猛的野猪等。主要猎食中、小型有蹄类动物,如麂、狗、麝、羊等,也吃小型肉食动物,如狸、鼬等,偶尔捕食鸟和鱼。   

  冬春发情,妊娠期3个月,春夏季产仔,每胎2~4仔,幼仔1年后即离开亲兽。寿命10~20年。   

  豹是珍贵的观赏动物,毛皮艳美,过去为妇女的高级衣料。现各国都已列为保护动物。  



华南虎   

华南虎是所有种类的老虎中最为濒临灭绝的一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估计世界上仅有20-30只野生华南虎,现在可能连这个数量也不到了。现在世界上还有47只华南虎生活在中国18个动物园中。华南虎是老虎最小的几个亚种中的一种。雄虎从头至尾身长估计2.5米,体重接近150公斤;母虎更小,身长估计2.3米,体重接近110公斤。它们毛皮上的条纹既短又狭窄,与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亚虎比起来条纹之间的间距较大   

野生老虎:中国   

中国是唯一有华南虎栖息的国家因为残存下来的老虎中的四种都生活在中国边境:东北虎在俄罗斯的东北边境和朝鲜北部;华南虎(被认为是所有老虎的祖先)在中国的中部;印支虎和孟加拉虎在越南的南部边境和阿萨姆(印度)。老虎在中国画中是非常得宠的,通过画来表现它的凶猛和力量。   

华南虎现在的状况不太清楚。仅仅40年以前中国还有4000多只华南虎,可是政府将它们称作为害兽,从那以后,华南虎就遭到了残忍的杀害。在1987年中国科学家考察后还报告在广东山界、湖南和江西还存有华南虎,在1990年又进行了一次考察证明在中国南部广东、湖南和福建省等11处原有华南虎的地区已经见不到华南虎的踪迹了。1995年森林部的一条未经确认的报告说野生华南虎的数量已经不到20只了。   

现在的情况是近20年间有关官员在中国任何地区都未曾看见一只华南虎。中国森林部列举出21个可能存有老虎的地区而且相信中国可能仍然有20到30只野生的华南虎。最后一次发现华南虎是在十年,这说明华南虎是现存老虎中最稀有的了,也是最为临近于灭绝的了。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主要生活在印度,有一小部分则是在尼泊尔的南部、孟加拉国、不丹等地区和中国云南。      
 孟加拉虎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包括很高、很冷的喜玛拉雅山针叶林、沼泽芦苇从、印度半岛的枯山上、   
 印度北部苍翠繁茂的雨林和干燥的树林。雄性孟加拉虎从头至尾平均身长2.9米,大约220公斤,雌性略小。   
 其猎物主要是野鹿和野牛,野生的孟加拉虎的数量大约为3159-4715头(全球)中国境内的恐怕只有几十头。





儒艮   


别名人鱼,属于儒艮科,学名为 Dugong dugong。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型,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   

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   
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   
外海。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   
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儒艮是由陆生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海生动物,曾遭到严重捕杀,资源受到破坏,亟待加强保护。   

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的最濒危物种之一!!★白鳍豚!!!!!   

白鳍豚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公布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突极狭长,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上翘。体长为吻长的6倍。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肛门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   
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换气时总是头先出水,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白鳍豚雌性6龄、雄性4龄可达性成熟。生殖交配期在4月~6月,怀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长大,并随群活动。   
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航运业的发展、河道整治、机动船只增加、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等,严重威胁着白鳍豚的种族延续。据实测统计,现长江白鳍豚资源量已不足100头,远低于国宝大熊猫。为使白鳍豚在自然界不被灭绝,国家已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并将长江天鹅洲古道和安徽铜陵江段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增殖白鳍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又名白鳍豚,白暨豚,简称白暨或白旗。小型齿鲸类,淡水豚科。仅产于中国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现存数量仅百头左右。中华白海豚有“长江里的大熊猫”之称,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又名白鳍豚,白暨豚,简称白暨或白旗。小型齿鲸类,淡水豚科。仅产于中国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现存数量仅百头左右。中华白海豚有“长江里的大熊猫”之称,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鸟类★

短尾信天翁

鹱形目信天翁科信天翁属的一种。此鸟为漂泊性海鸟。外形似海鸥。头大;嘴长而强,由许多角质片覆盖,上嘴先端屈曲向下;鼻成管状;颈短;体躯粗壮结实;尾短;翅狭而特大,长达55厘米以上。飞翔力强,常在远洋空中翱翔,终日不倦,也不怕暴风。亦能潜水。食物以软体动物为主。叫声洪亮。短尾信天翁成大群在北太平洋海岛上繁殖。在地面上或岩窟内以泥土筑巢。每产仅1卵。卵近白色。孵卵期为2~3个月。雌雄共同孵卵和育雏。雏为晚成性。幼鸟全褐。在中国沿海一带(特别是台湾海峡)越冬。十分罕见。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腹军舰鸟
拉丁名:Fregataandrewsi
英文名:ChristmasIslandFrigatebrid
分布范围:我国国内偶见广东沿海岛屿。国外见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周围海域。
保护级别: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动物简介:全长约95cm。为大型热带鸟类,喉部有喉囊,用以暂时贮存所捕食的鱼类。上体黑色,具绿色光泽。喉、颈、胸黑色,具紫色光泽。腹白。嘴黑,喉囊红色。雌鸟和雄相似,但胸和腹白,嘴玫瑰色。
热带海洋鸟类,飞翔极为迅捷和灵巧,不善陆行,也不善于游泳。取食主要在空中进行,除能追捕飞鱼外,其掠夺性取食习性甚为著名,能在高空盘旋巡视,一旦发现繁鸟及鸥类等水中啄获鱼类并衔鱼飞翔时,立即俯冲疾驰追击,猛烈啄击前者的尾部,迫使其张口,然后再借灵敏的飞翔术,将空中下落的鱼类啄食。筑巢所用的海草等物,也是用这种方法从繁鸟等口中夺取。


黄嘴白鹭

别名:塘白鹭、白老等。中型涉禽。全长约体长46~65厘米,体重32~65克。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体羽白色,雌雄羽色相似。虹膜淡黄色,腿黑色。幼鸟无细长的饰羽,嘴呈褐色但基部黄色,腿和眼先皮肤呈黄绿色。繁殖季节有细长的饰羽:后头的冠羽长而密,肩羽延伸至尾部但末端平直,下颈饰羽呈长尖形,覆盖胸部;嘴黄色,腿黄色,繁殖脸部luo露皮肤蓝色,虹膜黄褐色,嘴黑色,下基部黄色,脚黄绿至蓝绿色。叫声:通常无声,受惊时发出低音的呱呱叫声。  

黄嘴白鹭为候鸟。栖息于海岸峭壁树丛、潮间带、盐田以及内陆的树林、河岸、稻田,以鱼、虾和蛙等为食,有结群营巢、修建旧巢和与池鹭、夜鹭、牛背鹭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4月下旬可飞到繁殖地,5月产卵,每窝2~5枚,孵化期24~26天,育雏期35~40天,10月南迁越冬。  

黄嘴白鹭曾经是我国,特别是南部沿海常见的鸟类,但近年来种群数量已经明显减少。分布于东北南部旅顺、鸭绿江,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均为旅鸟或偶见种类。近年证实,在辽宁东沟、金县、大连、旅顺(蛇岛、海猫岛),河南信阳、大别山北坡和淅川丹江口水库,江苏连云港和苏州以及广西北部弯北部沿海地区,为夏候鸟;浙江温岭、瑞安、文成、洞头、乐清,内蒙古赤峰为旅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缅甸、泰国,主要越冬地在菲律宾巴拉望、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印度尼西亚的占碑及南苏门答腊。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鹳

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白鹳(Ciconia ciconia)[一类保护鸟]体羽大部纯白色,惟肩羽、初级和次级飞羽及复羽均为光辉黑色;啄强健,呈角黑色,跗蹠和趾暗红色。白鹳飞行时常翱翔且翅尖黑色,伫立时颈部喜缩成S形,这些均易于和丹顶鹤相区别。

  白鹳为大型涉禽,一般喜栖息在有树的开阔泛水沼泽地区,虽栖止树上,但在沼泽水域处觅食。食物主要是鱼类,也吃大型的水生昆虫、蛙类,偶也捕食小型鼠类。

  白鹳为候鸟,每年三月初起陆续迁到繁殖地。巢筑在水域附近的高树上,巢很大,以枯枝堆成,高和宽都能超过1米,巢窝处铺敷些干草。在黑龙江省通常4月中旬产卵,每产4-5枚,卵白色椭圆形,卵重150克左右。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鹳为主,孵化期约32天左右。雌雄共同育雏,雏鸟生长发育很是快,约一个半月龄即可长到成鸟大小。十月份白鹳即陆续南迁,通常到11月初在繁殖区即已不见。

  白鹳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我国见于新疆西部和东北三省,迁徙期间我国沿海各省常有所见,在长江下游、福建和广东沿海岛屿以及台湾越冬。目前,由于栖息条件的变化,自然种群数量已很稀少,欧洲许多国家已经绝迹,濒危物种公约列为一类保护对象

黑鹳

鹳形目鹳科鹳属的1种。又名乌鹳,锅鹳,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在北方繁殖,南方越冬。

体长约1000毫米,翅长500毫米。上体从头至尾,包括两翅,均呈黑色,而带紫色和绿色光辉。胸部与上体同,下体余部纯白。雌雄同色。幼鸟的头和颈棕色,杂以白羽,背部为暗棕色。

这是山区中的大型涉禽,常在溪流中觅食。飞行时长颈和长脚伸直,成一直线。从不鸣叫。主要以鱼、蛙、蛇、甲壳类等为食。春、夏在岩石峭壁或裂隙间营巢,每窝产卵3~5枚,卵粉色。此鸟因体形大,而又罕见,被视为珍禽。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

别名朱鹭,属于鹮科,学名为 Nipponia nippon。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luo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未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产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秋沙鸭

又名胁麟秋沙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虹膜褐色,嘴、脚均为橘黄色。叫声似红胸秋沙鸭。

雄鸟为绿黑色及白色,体长约58厘米。长而窄近红色的嘴,其尖端具钩。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红色。胸白而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雌鸟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

生长于无污染的林区溪流中,是环境的重要标志物,繁殖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迁徙经于东北的沿海,越冬于中国的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和台湾,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全球性易危,在中国数量稀少且仍在下降,我省青海湖畔曾有发现。出没于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

它活动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草地等处。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据在吉林省长白山的观察,它们于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达山区海拔1000m的针、阔混交林带。常成3~5只小群活动,有时和鸳鸯混在一起。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捕到鱼后先衔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鱼类,此外还食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

繁殖于东北小兴安岭汤旺河、南岔河,长白山东北坡和西南坡以及大兴安岭南段东南坡的泰来和红花尔基一带,迁徙时路过河北,至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越冬,包括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等。国外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

 据考察,目前我国只有小兴安岭带岭区永翠河流域有少量分布。估计在东北地区有200~300对(赵正阶等,1994),1989~1990年冬季水鸟调查共记录28只,其中江苏盐城6只、高宝湖17只、洞庭湖4只、丹东1只;1990~1991年共记录20只,其中兰州 4只、江苏滩涂12只、洞庭湖4只,可见在越冬地数量十分稀少。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金雕的特点是头颈上有金色的羽毛。黑眼睛,黄色的腊膜,灰色的喙。黄色的大脚,脚上长满羽毛,爪又大又强健。翼展长度达2.3米,它是象征墨西哥的国鸟。

在北美洲,金雕的栖息地从墨西哥中部开始,沿着太平洋沿岸地区向洛基山脉分布,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北部和纽芬兰。也有少量沿 阿巴拉契亚山脉向南方的北卡罗来纳州分布。

由于金雕数量稀少,处濒危状态,所以美国联邦政府颁布法律加以保护。但在有些地区,因为金雕袭击羊群,允许捕杀。

在欧洲、挪威、苏格兰、西班牙、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都有人饲养金雕。此外,非洲北部也有金雕栖息。但数量还不如分布在西伯利亚、伊郎、巴基斯坦、我国南方和日本高纬度地区的多。

金雕的窝筑在崖峭壁的洞穴里,或者孤零零的一棵大树上。金雕的蛋白色褐色都有,每窝大约产1—4个,一般是2个。雄雕和雌雕轮流孵化,经过40—45天,小雕即可出壳,3个月以后开始长羽毛。一般只有一二只能够存活。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肩雕

  白肩雕也叫御雕,也是大型猛禽,体长75一84厘米,体重1125—4000克。体羽为黑褐色,头部和颈部较淡,特别是肩部具有明显的白斑,在黑褐色的体羽上极为醒目,与其他雕类不同,并因此而得名。滑翔时两个翅膀平直,滑翔和翱翔时两翅也不象金雕那样上举成“V”字形,同时尾羽收得很紧,不散开,因而显得较为窄长。虹膜为红褐色,嘴黑褐色,但基部为铅蓝灰色,蜡膜和趾为黄色,爪黑色。

  白肩雕在国外分布于西班牙、希腊、俄罗斯、非洲东北部、伊朗、印度、日本和朝鲜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但各地均较为罕见, 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 在甘肃、青海、陕西、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地为冬候鸟,其余各地均为旅鸟。

  白肩雕栖息于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带,尤其喜欢混交林和阔叶林,冬季也常到低山丘陵、森林平原、小块丛林和林缘地带,有时见于荒漠、草原、沼泽及河谷地带。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地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岩石和地面上。主要以啮齿类、野兔、雉鸡、石鸡、鹌鹑、野鸭、斑鸠等小型和中型兽类和鸟类为食,也吃爬行类和动物尸体。觅食方式除站在岩石上、树上或地上等待猎物出现时突袭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飞翔巡猎。

  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高大的松树、槲树和杨树上,在少树的空旷地区,也多营巢于孤立的树上,偶尔还营巢于悬崖岩石上。巢多置于树的顶端枝杈较多的地方,距地的高度一般为10—20米左右,随捉环境和树种的不同而有变化,有时也有低至2米和高至25米以上的。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细枝、兽毛、枯草茎和草叶。如果繁殖成功,巢到年还翌年能被继续利用,通常一个巢能使用很多年,但每年都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因此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巢变得更为庞大。每窝产卵通常为2一3枚,呈白色。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为43—45天。雏鸟为晚成性,被有白色绒羽,由亲鸟共同抚育55—60天后离巢。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胡兀鹫

(Gypaetusbarbatus)脊椎动物,鸟纲,隼形目,鹰科。体型很大,体长超过1米,翼展可达2.8米。眼周生有黑长刚毛,形成眉状斑纹,额下长着一撮毛,像山羊胡子,故称胡兀鹫。头颈不luo露,翅形较尖,鼓动时可发出“笛哨”声。喜食动物尸、肉和骨头,也捕食活的鸟类和兽类。飞行能力强,一天可持续9~10小时,飞行高度达7000米以上。也可作快速贴地飞行。性情较兀鹫机警,在欧洲,胡兀鹫的数量已极少,总数不超过50对。但在我国青藏高原的数量还较多,营巢于悬崖峭壁上。食量大,能囫囵吞下百灵、鼠和兔,可连骨头一并消化。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尾海雕

属于隼形目鹰科,拉丁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英文名White-tailed Sea Eagle。  

全长约85-91厘米。头、颈、上胸淡茶黄褐色,并杂以乌白色。上体余部暗褐色,肩羽具白缘。尾羽白色(有的在基部有些褐色)。翼上覆羽褐色,飞羽黑褐具褐白色羽干纹,羽缘淡黄褐色。喉淡黄褐色,胸、腹褐色。白尾海雕的全身羽毛几乎都有经济价值,翼羽、尾羽可制扇,尾下覆羽可作装饰羽。  

栖于沿海、山地草原。以鱼和小型动物为食。食物除鱼外,还有野兔、鼠、幼鹿。在冬天,它们还偶尔捕食狗和猫,甚至能以尸体腐肉和渔场附近的垃圾为食。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它们也很耐饥饿,它们可以45天不吃东西而安然无恙。  

生活在沿海地区,繁殖时它们迁徙到东北及长江下游一带,冬季在长江以南越冬。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玉带海雕

隼形目鹰科,拉丁学名Haliaeetus leucoryphus,英文名Pallass Fishing Eagle。  

体型巨大,全长约74-90厘米,翼展达2米。上体暗褐色。尾羽褐色,中间具一道白色宽横斑。颏、喉棕白色,下体余部棕褐色。尾羽黑褐色,尾羽中部还有一条白色的宽带。玉带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贵的羽饰。  

栖于开阔地带,常见于平原、草原、沼泽地、田野、河谷及湖泊附近。以动物为食。爱吃旱獭幼崽和鼠兔。  

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西藏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虎头海雕

      别名虎头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Haliaeetus pelagicus。  
  虎头海雕属大型猛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大部为黑褐色,具灰褐色纵纹。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白色。幼鸟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嘴、脚深黄色。  
  栖息于近海的河沼地区高树上。主食鱼类,也捕食水禽、啮齿动物和腐尸。在崖壁或大树上以枯枝编巢,每窝产卵2枚,白色。  
  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7-9-14 22: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干好事啊:yumen: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15 10: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可爱的动物  喜欢猴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15 12: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动物,人类的朋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9-15 12: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人和动物能够永远和睦相处,一起生存下去,因为人和动物都是地球的主人。

:loveliness:

签到天数: 104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7-9-15 13: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熊....是不是在口袋妖怪玩见面吗?:yumen: 我玩杀升级,罪过罪过
我没见过一级动物这么多,我好想去动物做握手,交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11-19 11:35 , Processed in 1.09179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