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3|回复: 3

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铜奖疑似造假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2-15 10: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摄影无忌上,有贴子称,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铜奖藏羚羊照片被疑似造假:
-----“刘为强获奖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
并提出他认为的一些证据,大多数跟帖的色影网友,包括不少资深摄影人,都觉得有可疑之处,
更有人怀疑是正龙拍虎,认为需要有原片的RAW文件才能证明清白。

也有人劝贴主罢手,不必认真,
不必太关心照片真假,毕竟引起对保护藏羚羊的重视,
也有认为发贴者是报私仇,心理变态。

刘为强,中国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大庆石油之光摄影协会主席,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大庆晚报》副主任。

是大家被正龙拍虎吓怕了,杯弓蛇影?还是又一起新闻照片造假?
目前没有结论,讨论在继续中,限于版权,原贴和照片在: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504479&pagenumber=1


作者:子非鱼


总结一下发言

1,藏羚羊在火车正通过大桥的时候过涵洞,通过时机不合常理

2,从快门速度凝固藏羚羊动作看,左边那张20D的1/1000秒更合理,但拍摄日期是9月,和藏羚羊生活习性矛盾

3,从焦距上看,藏羚羊这种警觉性高的动物,很难使用右边那张5D的33mm焦距拍摄这么近的场景,左边的20D的310mm更合理,但同样,拍摄日期有违藏羚羊生活习性


20D那张无论焦距 快门速度都很合理,就是拍摄日期不对劲


相关资料:

李小萌:你看你这张照片,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无人区,你和火车,和藏羚羊同时出现在一个时间和一个空间的这个机率有多大?

刘魏强:这个用摄影的语言说是一个瞬间,很短很短,因为藏羚羊这种生灵,它本身就是生性特别胆小,人离得很远的情况下,它已经跑掉了。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是在前面挖一个掩体,半米多深的一个掩体,我在掩体当中,上面盖上东西,所以藏羚羊才能有幸从我的对面冲到我的镜头跟前,实际藏羚羊经过的时候大约也就是几秒钟,但是我在掩体当中等了八天时间。

李小萌:八天?

刘魏强:对。

李小萌:八天,八天的意义是八个日夜吗?八个24小时吗?

刘魏强:几乎是八个24小时吧。

影响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颁奖视频
http://news.cctv.com/wangbo/20070104/102931_4.shtml
图片展
http://news.cctv.com/special/C16952/20061201/104100.shtml

李小萌:我们继续我们的颁奖典礼,现在我们要请出我们的颁奖嘉宾,《新民晚报》摄影部主任刘开明,有请。刘开明先生,请您为我们颁奖。

刘开明:下面我公布,获得影响2006CCTV年度新闻图片铜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作者:《大庆晚报》刘魏强

拍摄时间:2006年6月23日

7月1号,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为了保障沿途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自由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沿线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让藏羚羊能够自由迁徙。

当这列火车驶过野生动物通道——五北大桥时,一群迁徙的藏羚羊正从桥下飞奔而过。

李小萌:好,请您做一个点评。

刘开明:建设青藏铁路曾经让我们许多人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而担忧,我感觉这幅照片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作者把握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瞬间,以摄影瞬间定格的力量,让我们领略到了青藏铁路和藏羚羊之间和谐相处的那种动人景观。

李小萌:好,现在我们就有请获奖者,《大庆晚报》的记者刘魏强。

(刘开明为刘魏强颁发获奖证书、奖杯)

李小萌:刘魏强,首先祝贺你,还要跟大家透露的是,刘魏强是我们今天所有的获奖者当中最晚得到消息的,你是在哪一天得到消息的?

刘魏强:前一天。

李小萌:前一天才知道,当我们的工作人员给您打电话的时候,您正在哪儿呢?

刘魏强:在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

李小萌:所以您赶到这儿也是几经周折吧?

刘魏强: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本打算没有时间到这儿,因为现在正是藏羚羊交配的季节,这个瞬间很难得,但是我想既然能给我一个机会,能给中国藏羚羊一个机会,我还是赶到这儿。

李小萌:你觉得你领奖是藏羚羊一个机会。

刘魏强:应该是吧。

李小萌:你看你这张照片,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无人区,你和火车,和藏羚羊同时出现在一个时间和一个空间的这个机率有多大?

刘魏强:这个用摄影的语言说是一个瞬间,很短很短,因为藏羚羊这种生灵,它本身就是生性特别胆小,人离得很远的情况下,它已经跑掉了。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是在前面挖一个掩体,半米多深的一个掩体,我在掩体当中,上面盖上东西,所以藏羚羊才能有幸从我的对面冲到我的镜头跟前,实际藏羚羊经过的时候大约也就是几秒钟,但是我在掩体当中等了八天时间。

李小萌:八天?

刘魏强:对。

李小萌:八天,八天的意义是八个日夜吗?八个24小时吗?

刘魏强:几乎是八个24小时吧。

李小萌:当你等到第七天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到第八天这个羊一定会来?如果第八天还不来,第十天还不来,怎么办?

刘魏强:我还会等下去,实际上我也知道,就是等到八天,甚至等到十八天也不一定能等到这个瞬间,但是作为一个记者,我就应该坚守在那儿,就是为一个美好的瞬间,我可以等,别说是八天、十八天、二十八天我也会等,因为从3月份一直等到现在,我一直在拍摄藏羚羊。

李小萌:藏羚羊是你拍摄这组照片的主题,你选的这个地方,火车和铁轨是很重要的一个主体,你在这儿要拍这张照片的目的是什么?

刘魏强:我想在2006 年7月1号的时候,能把藏羚羊、火车、人和自然的这种和谐,我想用我的一张图片表达出来,因为地球是大家的,人和动物这种和谐也是大家所期盼的。

李小萌:你是风尘仆仆赶到我们这个现场领奖,领过奖之后你是马上就回去,还是回家看看?

刘魏强:我明天的飞机,我还要飞回到格尔木,因为藏羚羊交配的季节很短暂,一年当中我把藏羚羊的四季的生态都已经拍完了,就差一个最后的藏羚羊谈情说爱的场面,我想把它拿到,明年这个时候我还要以《大庆晚报》的名义,号召270万大庆人为中国藏羚羊捐款,只要我的这张图片能让大家更多地理解藏羚羊、了解藏羚羊、关爱藏羚羊,我这个辛苦就没白费,谢谢大家。

关注摄影镜头之后的“荣与辱”

2006-10-25 09:20:15

  新闻照片,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越来越受到纸质媒体的重视,并且已经从“配发”的从属地位,逐步向图文并茂乃至“读图时代”的主要地位攀升。“一图胜千言”。事实上,新闻照片有时候比文字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是纸质媒体抢夺受众眼球的一把利器。

  最近,江苏新华日报为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业务作风建设,倡导文字记者拿起相机,以摄影记者的视角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闻,该报专门设立了 “文字记者镜头下的荣辱世界”专栏,刊发文字记者的专题新闻摄影。笔者认为,此举能很好地锻炼文字记者的工作作风、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和新闻素养,并且能培养打造信息时代所需的文字、摄影“两栖记者”。不少文字记者体验后坦言,新闻摄影看起来简单,端起相机喀嚓一下,但实际操作下来绝非这么简单。很多时候,拍出来的照片构图元素并不集中,画面并不如想像的那么优美。由此看来,新闻摄影背后的确学问多多。

  高科技为“造假”插上翅膀

  国际著名新闻与信息服务机构路透社8月7日宣布,他们已将一名为路透社供稿的黎巴嫩籍自由摄影记者提供的全部920张图片从数据库中移除,不再作为产品销售。因为路透社在审查这名摄影记者提供的图片后认定,他用图像处理软件修改了在黎以冲突中拍摄的两张照片,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案发”的这张8月5日播发的图片显示了以色列军队轰炸贝鲁特之后的场景,浓浓的黑烟从贝鲁特市内建筑上升起。但照片播发后,数个新闻类网络日志提出,这张照片经过数码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修改,增加了画面上的浓烟,同时让烟的颜色看起来更深。而且,路透社7日又发现,他的一幅拍摄时间标为8月2日的照片也经过修改。照片上,以色列军队一架F-l6型战斗机从黎巴嫩南部奈拜提耶上空飞过,投下3枚照明弹。路透社认为,其中两枚照明弹是用数字图像编辑软件“加上”的。

  现在,数码相机已经取代了传统相机,正成为新闻摄影的常规武器。而数码相机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传输的便捷和后期处理保存的优势。很多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照片进行锐化、调节亮度、调节色彩、删除图像中的元素、甚至能复制某些元素。这位黎巴嫩籍自由摄影记者,就是为了增强摄影照片的战场效果,用图像处理软件增加了浓烟和2枚照明弹。但是,这种效果违背新闻的职业道德。严格意义上说,他的照片不是新闻照片,只能算是一副“美术作品”。

  现代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摄影造假也洞开了方便之门。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等手段在照片后期制作中甚至能以假乱真。笔者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继续发展,这种造假识别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大。但是,假的总归是假的,造假者与其“作品”,终将会被人们发现和摈弃。

  镜头之后的“指挥”和“导演”

  笔者曾经拍摄一位新闻人物使用笔记本电脑时的工作照,结果正常拍摄拍出来的照片怎么都不好看。后来经一位资深摄影记者点拨:将笔记本电脑与使用者之间距离大大缩短。结果照片拍出来果然效果很好,但是笔者在现场心中非常清楚:这种近乎夸张的近距离之下,是根本无法正常使用电脑的。这张照片的构图效果达到了,但是这张照片的背后却是人为的导演。

  为了摄影作品构图的需要,对现场进行导演的摆拍方式,被一些摄影记者奉为“常规做法”。

  笔者认为,新闻摄影导演摆拍的背后,是新闻摄影职业操守的缺失和新闻摄影技巧的缺乏。新闻摄影有别于其他摄影的本质,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本色,留住瞬间的精彩和震撼。所以,抓拍,应成为新闻摄影的主要技术特征。而新闻摄影的抓拍,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生动性的高度集中统一。

  世界许多著名的摄影工作者,在采访重大事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通过抓拍获得的。而新闻摄影抓拍的难度,也无时不在考验着记者的职业良知、认识生活的能力和影像表现技巧的水平。如何在新闻摄影报道中抓拍形象生动的画面,这是需要新闻摄影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和研究的。

  但是有一种情况值得商榷。即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而不得不进行“历史画面重现”。笔者认为,这种重现式的导演,则可以另当别论。但是一定要严格控制,切不可滥用。

  别有用心地“保持距离”

  2005年5月9日,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厦门一家媒体摄影记者在一处危险的路段守株待兔,等候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抓拍到一组一名骑车人因自行车前轮突陷水坑导致身体失去平衡摔倒的照片。这件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纷纷对记者这种做法表示谴责。

  新闻摄影,摄影者应该如何站位?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新闻记者就是旁观者、记录者,自己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自己的站位和距离。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保持距离应有一定限度。这种限度就是新闻记者作为社会正常人的道德底线和从业良知。

  这里,河南一位女记者值得我们学习。今年7月10日下午,13岁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黄河中,后来被乡亲打捞上岸。在120急救车到现场之前,已经到达现场的女记者曹爱文不是先拍摄,而是先用手机拨通120电话,请教人工呼吸的方法,并为王孟珂做起人工呼吸。做了8分钟心肺复苏术,不见小女孩醒来,曹爱文急得直掉泪。120急救车赶到后,医护人员虽尽力抢救,但小孟珂还是没能醒来。不少网友都赞美曹爱文的举动,坦言生命是第一位的。

  让人无法尊重的“近距离”

  世界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句名言也被许多摄影记者奉为经典。的确,要拍摄好一张新闻图片,必须洞察毫厘,必须尽可能地靠近目标,接近事实。这也是新闻摄影的基本要求。

  但现在有一种让人无法尊重的近距离拍摄,也即“狗仔队”式的偷拍。“狗仔队”登峰造极的表演恐怕就是在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车祸事件之中了。

  如果说狗仔队的近距离是游离在道德边缘的话,那有些近距离则近乎残忍。为了拍摄藏羚羊奔跑的画面,一些摄影师“深入”藏羚羊的生活圈,并且一次次把上万只藏羚羊哄起来奔跑。而这个时候正是母羊怀孕待产的季节。但是摄影师考虑的只是他的镜头和画面。结果几个小时折腾过后,不少母羊流产了。

  新闻摄影到底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是否一定就是近距离或者零距离,应根据事件性质、情节、现场实际状况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这需要敬业精神,也需要工作经验,更需要职业操守、社会公德。

  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第一次访问大陆,与胡锦涛总书记进行历史性握手。面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几乎在场的所有摄影记者都尽可能地靠近会见现场。但是,定格这一历史瞬间最经典的照片,却是远远抓拍到的。中国青年报资深摄影记者贺延光当时站的位置很远,但是他的职业经验却造就了他又一幅经典照片:干净的背景让主题没有任何干扰;连战略微虚动的脚步让宾主关系立判;不偏不倚的中间取景隐喻了两岸兄弟的平等。众多摄影记者抓拍到了这个瞬间,但没有一张能像这张这样寓意如此丰富。

  由此看来,距离,在新闻摄影中的确非常重要。

  培养恰当的距离感,需要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是一个纯技术的培养。但勿庸置疑的是,职业操守、社会公德、人类良知,这些镜头之外的荣与辱,则是我们拿起相机那一刻起要时刻提醒自己的。(作者为新华日报政法部记者)

作者:耿 联





以上...转自猫眼看人...作者大麦...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15 12: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15 13: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  不就是个假照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习惯就好了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2-15 13: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崔健拒绝假唱而背离春晚,足以说明,人不能CCTV到这种地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11-29 12:43 , Processed in 1.08496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