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4|回复: 0

[转贴] 德意志永远的神话——菲特烈大帝

 关闭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3-4 02: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菲特烈大帝也就是普鲁士王国的第三位国王菲特烈二世,国内也译为腓特烈二世。其可能是德意志历史上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对现代的德国人来说更是一个辉煌的神话。
少年时代
菲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在1712年得到了他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日后的菲特烈二世。菲特烈-威廉的前两个儿子都因为疾病而早早夭折,所以这个儿子就是他唯一的继承人,对他而言无疑是上帝的恩赐。就本质而言,菲特烈-威廉是一个极为爆裂的军人,但是他却也能认识到教育对自己儿子的重要性,不过另一方面他却很严格限定了菲特烈二世的教育范围,只要求教授给他关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知识。按菲特烈自己日后的话来说简直是“斯巴达式教育”。
菲特烈-威廉给宫廷教师定下了这样规矩,“我不希望菲特烈脑子里充斥无用的玩意。只许教他现代的德意志历史,政治经济学,军事策略,数学,德语和法语。他不需要学习任何16世纪以前的历史,之后的也仅仅是德意志的日耳曼历史。不准教他拉丁语,绝对不需要!”
然而年幼的菲特烈却远远不满足他严厉父亲定给他的课程。刚刚8岁的菲特烈就向自己的老师提出要学拉丁语,教师起初很犹豫,但是在菲特烈的死缠烂打下,终于使妥协开始偷偷教他拉丁语,并同时也开始传授那些菲特烈-威廉禁止的知识,比如文学和音乐。之后,这个秘密被老菲特烈-威廉在无意中发现,一气之下一边对着教师大骂“你在教我儿子什么鸟语!”一边挥舞着拐杖追打教师。但是,菲特烈始终没有放弃学习这些知识,他自己偷偷购买文学和哲学书籍,并悄悄学起了音乐,尝试吹凑长笛。
而菲特烈的母亲,王后索菲亚-多罗西亚(Sophia Dorothea)也就是此时英国汉诺维王朝国王的女儿,则在一边和自己的丈夫唱反调,鼓励自己的儿子去学习自己爱好的知识,每当菲特烈-威廉对菲特烈发火要惩罚他的时候,菲特烈就会逃到母亲那里“避难”。之后,他更是通过母亲得到了大量“启蒙运动”的哲学书籍,阅读了大量伏尔泰的著作,不但自己陶醉于此还把自己的姐姐威廉敏娜来入此道,常常一起朗诵探讨法国文学。此时的菲特烈和他父亲矛盾日益加深,他讨厌一切他父亲喜欢的东西而喜欢一切他父亲所讨厌的东西,只有一样除外,那就是对军事策略的兴趣。当他只有10岁的时候,就开始对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等等名将事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到了菲特烈18岁那一年,他的老父亲命令他迎娶布恩斯韦克的公主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Brunswick-Bevern)为妻,当然这是一门政治上的联姻行为,然而这招致当时满脑子法国启蒙主义和自由思想菲特烈的强烈反对。此时他实际上已有了意中人,就是他远在英格兰的表妹,过去他们曾见过几次面日后又是彼此传书,也算得是情投意合。最后,菲特烈则是上演一幕“王位诚可贵,爱情将更高”的逃往故事,他决定悄悄溜出柏林潜逃出普鲁士到英国和自己的表妹有情人终成眷属。菲特烈如此计划,也真的将其付诸实施。但是在即将越出边境的时候遭到了近卫军的逮捕,被押解回了柏林。这一回,老国王怒不可遏,连菲特烈母亲也帮不了他了。协助菲特烈出逃的好友几乎全部被菲特烈-威廉处决,而菲特烈本人则被投入大牢成了阶下囚,被关押了整整18个月。不过毕竟是亲生儿子,老国王最后也实在于心不忍继续,而菲特烈也向父亲道歉,双方妥协和解。菲特烈答应娶伊丽莎白为妻,而老国王也表示不再干涉他自己的爱好。1833年,菲特烈正式迎娶了伊丽莎白为妻。不过,菲特烈始终没有碰过这个王后,在他登基后几乎都是把她留在柏林,自己一个待在无忧宫(Sans Souci),并告诫其“没有事,少来打搅。”不过,菲特烈倒也没有另外去寻花惹草,之后没有和任何女人发生过关系。以至于他的姐姐威廉敏娜每次到无忧宫,都说“这里简直就是修道院,而你自己就是修道院院长。”而菲特烈则每次都是一笑了之。
1833年后的菲特烈在父亲的安排下开始接触国政,他往往作为父亲的钦差大臣在国内四处视察。1835年他又被派往瑞因斯堡(Rheinsberg)担任地方长官。其间写了一部政论书籍《反马吉维利亚主义》(Anti-Machiavel),书中首次提出了所谓关于“公仆”概念,并指出所谓国王不应该以玩弄权术为目标而是应该以“国家第一公仆”为准则。此书次年以法文在荷兰出版到了伏尔泰的好评。之后,菲特烈和伏尔泰之间也就开始密切的书信往来。另外在这段时间,菲特烈的长笛演奏水平也是突飞猛进获得了不少音乐家的指点,也常常在自己的官邸举办音乐会。
当菲特烈28岁的时候,老菲特烈-威廉终于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临死的时候,菲特烈-威廉先是说“我赤luoluo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该这样离去。”但随即又挣扎地坐起来说,“不,我至少要穿着我的军服**。”随后菲特烈匆匆赶回了柏林继位国王,号菲特烈二世。菲特烈-威廉去世时留给了菲特烈二世一支8万人的精锐常备军,这和当时奥地利的军队数量相当,然而后者却比普鲁士大上十倍。上台后,菲特烈马上就显示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充沛的精力。他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
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尔斯六世(Charles VII)于1840年驾崩,但是他没有男性继承人,于是他的女儿特里莎继位为皇帝。这个时候菲特烈联合法国以女性没有继承权为借口发兵奥地利。然而菲特烈真正的打算是乘机吞并富饶的西里西亚省区(Silesia),这里是日耳曼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棉纺区,对于维持普鲁士高额的军费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随即普鲁士军队马上越过边境开始侵攻奥地利,由菲特烈率领的3万大军突然攻入西里西亚,由此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此时奥地利国内政局还是乱作一团,匈牙利的贵族会议也乘机向特里莎提出自治要求,年轻的女皇一时间内忧外困,军队仓促应战其结果也可想而知,被菲特烈的精锐部队轻松击败。到了1741年1月3日,普军攻占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特。1741年1月底,整个西里西亚除格洛高、布里格和尼斯三个坚强的要塞外,其余均被普军占领。奥军被迫退守南面的摩拉维亚,而普军则沿摩拉维亚边境驻防和奥军对峙。



莫尔维茨会战




战争期间,莫尔维茨会战成为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1741年4月10日,菲特立二世率2万2千人,兵分5路进至西里西亚南部的莫尔维茨村,与奥军司令奈伯格将军率领的1.9万奥军遭遇。普军部队几乎全部是训练有素的老兵,而奥军其中多是刚刚紧急征召的新兵。但普军虽更早地侦查到了奥军,但由于对于地理不熟悉未能立即发动进攻。而奥军却未等普军队列全部展开,率先发起骑兵冲锋。奥军左翼骑兵4千名在大雪的掩护下,突然出现冲到了普军面前,并将普军队形冲散。而菲特烈则用猛烈的炮火将其击退,而后,奥军步兵实施进攻,也被强大的普军炮兵以密集火力击退。不过此时年轻的菲特烈初上战场,似乎也显得有些紧张和不满,虽然普军已经开始占有优势,但菲特烈还是被激烈残酷的战场吓得不轻,以至于他对申莫林垣将军说到“战火让我感到头晕目眩,我将指挥权交给你,我现在需要休息一下。”最后,普军步兵在帅指挥下发起反攻,迫使奥军溃退,最终取得胜利。这一战。普军伤亡4800人,奥军伤亡4500人。1741年6月与法国秘密结盟,别的日耳曼邦国巴伐利亚、萨克森以及西班牙等相继投入对奥地利的战争。到了1741年底,欧洲绝大多数国家被卷入战争。到了1842年初,特里莎终于获得了匈牙利贵族的支持,双方达成了妥协。同时她又和英国的乔治二世结为同盟,英国从1839年起就已经和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了。此时的特里莎随即开始了反攻,年初奥军大胜巴伐利亚军并开始围攻布拉格。7月,特里莎和菲特烈签订《柏林条约》将西里西亚割让给了普鲁士,而菲特烈则推出了战争。而法军不久后又在地特尔根(Dettingen)被英军击败,也宣布休战。至此,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在所有的交战国中,菲特烈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普鲁士获得了富饶的西里西亚。




但是和平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到了1744年,奥地利在特里莎的经营下开始恢复了元气,又和萨克森结盟,大有中兴之势,这让菲特烈感到很不安,因为他觉得奥地利的重新复兴让他刚刚获得的西里西亚地位很不稳固。所以他再次决定发动战争,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1844年他的军队侵入了波西米亚之后很快就击败了奥地利军队,9月普军攻占布拉格。之后,奥军在10月发动了猛烈反击,菲特烈被迫退回了西里西亚放弃了布拉格。1745年初,奥军又在西部先后击败了巴伐利亚和法国军队。5月,奥军开始了重新夺回西里西亚的攻略。菲特烈将6万人隐蔽部署在西里西亚的霍亨弗里德贝格附近,伺机偷袭向该方向行军的奥、萨联军。6月4日早上4时,普军突然先后对奥萨联军发起奇袭,分别将其击溃。8时许,交战就已经结束。联军伤亡1.4万人,而普军伤亡人数的只是次数的三分之一。9月30日,奥萨联军在西里西亚西部的索尔以两倍于普军的庞大兵力向普军发动进攻,但还是遭到菲特烈的侧翼打击,被普军击败,损失约8000人。12月25日,普鲁士同奥地利以及萨克森签订《德累斯顿和约》。按照和约,奥地利将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但菲特烈将在日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举中投玛利亚?;;特里莎的丈夫弗朗茨?;;斯特凡大公为皇帝。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至此结束。在凯旋柏林的时候,普鲁士的市民们在欢迎菲特烈的时候首先喊出了“大帝万岁”的口号,此后菲特烈二世也就获得了“菲特烈大帝”的称号。




之后的普鲁士迎来迎来十数年和平时光。而菲特烈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往国内建设。首先在他的主持下,柏林科学院得以成立,而他自己也成为了名誉会员,同时菲特烈也开始拨出一笔皇室费用作为科学奖学金,以次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就是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他要求所有贵族子女都必须进学校学习,而其中的男性子弟还必须进入军校并在军队服役至少5年。对于平民的教育,他也采取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努力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质。另外一方面菲特烈也破天荒地开放了普鲁士的言论出版自由,打破了报纸的新闻禁锢,甚至允许柏林的书店里公开摆出丑化他的漫画。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和我的人民达成了协议,我干我想干的事,而人民则说他们想说的话。”



当然对于军队的建设也同样不会被菲特烈所忽视,他为此投入了大批经费。但是菲特烈同时并不希望由于军费的高涨而影响乃至破坏了整体国家的经济体系的发展。所以他采取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手段。因为作为国王的菲特烈自己是全普鲁士最大的地主,他坐拥整个普鲁士贵族土地收入的三分之一,而菲特烈就把其中80%的收入投入了国家军队的建设并尽量不从国家政府的预算里克扣作为军费。 如此一来建设强大军队的政策与政府之存在不会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地这些因素在德国进入资本主义时发生了领导的特殊力量。恩格斯认为“他的军事组织是当时最好的”,并建立了“历史上无以伦比的骑兵”。菲特烈骑兵放弃了旧的战术,即以笨重的小跑接敌,成一线展开发射火器,他很快加以改革。他禁止将火器安置在马上使用仅仅有少数侦查的龙骑兵出外,普鲁士骑兵以手持马刀有控制地冲锋为基本战术。同时,菲特烈也创立欧洲最早的骑炮兵部队,菲特烈希望通过快速机动的火炮,随时掌握能够有效压制敌人炮兵火力的火炮,并以近距离火力支援,为步兵冲锋辅平道路。在1747年,菲特烈写出了西方军事经典之作《军事教令》(MILITARY INSTRUCTIONS)。他书中总结其军事经验和提出的一些军事观点,对拿破仑的军事思想及后世德国军队建设的乃至今天的欧美军队都形成有相当影响。他更是提出那条最为有名的军事真理,“这是战争中一条永远的公理----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



也是在这期间菲特烈开始完善了自己的“斜性攻击队形”的理论。他自己曾这样解释““你面对敌人缩回一翼,并增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利用后者的兵力,尽量对敌军的一翼进行侧翼攻击。十万人的大军,如果在侧翼只受到三万人的攻击,也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击溃。这种部署的优点可以概括如下:(一)一支规模较小的部队可以与兵力较强大的敌人作战,(二)它在一个决定点上攻击敌军,(三)如果你被击败了,那只是你兵力的一部分,你还有四分之三的完整兵力,可以掩护你撤退。”菲特烈很明白,这种战术所依赖的就是精确的运动技巧,而这个只能依靠军队平时严格训练才能够获得。所以他对于普鲁士军队采取了严厉乃至有些残酷的训练,而他也就以严厉的棍棒纪律著称,要求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哪怕前进一步就是死亡也不后退半步。不过这并不表示他对他的部下却不慈爱,他的态度也是往往很友善亲密的。他自己也说,“如果毫无理由地让士兵流血,这是非人道的屠杀。”另有一次,一个逃兵被押到他的面前。菲特烈平静地问他:“你为什么要离开我?”这个逃兵回答说:“陛下,说老实话,我们的情况太糟糕了。我不认为我们可以打赢。”而菲特烈则轻松地开玩笑说:“好吧,今天让我们再打一仗,如果我失败了,明天我们大家一起逃走好了。”随后就把这个逃兵送回原来的部队并且不加处罚。



到了1752年,菲特烈和伏尔泰的友谊进一步加深,最后菲特烈干脆把在流亡中的伏尔泰请到了柏林,而伏尔泰则是愉快地答应,此时在他看来,菲特烈无疑就是他心目中的所谓“开明的专制君主”。起初他们在柏林常常在夜间的沙龙里进行哲学的探讨和交谈,也算是和谐。但是正所谓“距离产生美,在“亲密接触”的后的菲特烈和伏尔泰之间出现了裂痕。一方面伏尔泰觉得菲特烈开明的还不够,而另一方面菲特烈觉得伏尔泰过于理想化纯粹是一个空想家,结果两人在1753决裂,伏尔泰离开了柏林。不过很快两个人友谊又得到了重建,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哪怕在日后的七年战争中也没有中断过。同样的,菲特烈艺术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他一直保持了吹奏长笛的习惯,哪怕在战争期间也不例外。在无忧宫他甚至和巴赫一起探讨过长笛音域的问题,而他的吹奏技艺得到了巴赫的高度赞扬。




当菲特烈在精心打理国内事务的时候,一个针对他的庞大同盟正在紧张地编织中。虽然普王菲特烈需要和平,他也曾经说过:“从今以后,除非为了自卫,我连一只猫都不会加以攻击。”可是他却没能认识到他这个成功占领西里西亚的背后含意。它使奥地利怀恨,法国则对普鲁士地强大感到畏惧,于是两国完全有可能捐弃旧嫌准备采取联合行动。对于菲特烈而言,这是很不幸的;奥地利女皇特丽莎的首相考尼茨亲王却能认识到这一点。他认为普鲁士的强大已经使法奥之间的对立传统过时了,也打破了中欧的势力均势,所以他向女皇建议设法要求法国协助收复西里西亚,而以奥属日德兰作为报酬。特丽莎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考尼茨开始游说法国宫庭,频频地奔波于两个欧洲最重要的皇宫之间。首先,他指出如果法奥两国继续争斗,那么只会使菲特烈一人得利。另外由于俄国女皇伊莉莎白非常想吞并东普鲁士,而只要用马德堡为代价又可以收买到日耳曼小邦萨克森公国,用不来梅也可以收买瑞典,所以如果以奥属日德兰为交换条件,而法国同意支援奥地利的话,就可以组成一个七千万人四面环视的大同盟,从而把普鲁士从地图上抹掉。但由于这个建议与法国的传统政策相违背,所以事情并不如考尼茨所预料那样顺利,法国宫廷保守的反对声音极大。但就在此时,英国人的一个行动使危机急转直下~



早在1756年以前,英国已经在与法国忙于进行“不宣而战”的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战争了,同时因为担心英国的海外飞地汉诺威的安全,英国政府不惜出重金收买俄国,要他们把重兵集中在西部边界以保障汉诺威的安全。菲特烈一听到考尼茨与法国谈判的风声,他马上就企图拉拢英国,表示愿意保障汉诺威的领土完整。英国政府立即接受了他的好意,因为与俄国女皇谈判的协定尚未获得批准,所以英国政府中途取消了这个谈判。接着在1756年1月,英普两国缔结了一个防御性同盟,双方签订了“西斯敏斯特条约”。之后在这个条约的刺激之下,为了对抗这个“西斯敏斯特条约”,法奥之间终于也签订了一个“凡尔赛条约”,这也是防御同盟的性质。因此,到1756年夏天,欧洲就分化成了两个敌对阵营:一面为英国和普鲁士,一面为法奥两国,外加俄国、瑞典和萨克森的支持。同时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努力地鼓动奥女皇特蕾莎加强她的战争准备,特蕾莎也立即表示赞成。在一次与大臣们会议上,她斩钉截铁地说:“为了奥军的强大,我将不惜卖掉我的最后一条裙子!”




菲特烈这个时候很清楚他面对的严峻局势,普鲁士却缺乏可供防御的天然边界,而且三面面对着敌军,他的兵力处于一比三的数量劣势。他唯一的机会撑着反普同盟各国间的配合漏洞和步调的不一致。在这些同盟国还在作着战争准备的时候,菲特烈准备首先开始行动。



“让我的敌人骂我是一个侵略者,这是小事,但却不能让整个欧洲先联合起来对付我的国家。”菲特烈对他的姐姐曾这样说道,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1756年7月,菲特烈要求维也纳保证在波希米亚境内集中的奥军不是用来对付普鲁士的。结果只得到一个闪烁其辞的答案。于是菲特烈决定不再等候,他留下了1万1千人防御瑞典,2万6千人防御俄国,3万7千人防守西里西亚,而亲自率领7万人,于1756年8月29日,突然不宣而战侵入萨克森。七年战争的沉沉大幕就此被拉开了。9月10日占领了德累斯顿,萨克森军2万人向他投降。



等到道路已经没有积雪阻碍,菲特烈就进到了布拉格,1757年在那里与布劳恩元帅指挥的6万奥军遭遇,菲特烈轻松地将他们击败。他一面围城,一面继续向南前进,6月18日他在科林很鲁莽地攻击道恩元帅所指挥的奥军,对方兵力差不多是他的3倍。菲特烈遭受了一次惨败,在3万3千人的兵力中损失了1万3千人,结果被迫解除布拉格之围,并撤出萨克森。同时在西部法军也开始行动了起来,4月德?;;埃斯特列元帅所率的法军7万人占领了黑森-卡塞尔,在克洛斯捷尔-采文附近击败汉诺威的英国军队3万人,并攻占了汉诺威大部。5月1日,法王路易十五与特丽莎签订了第二次凡尔赛条约,允许战争期间每年给与俄国以三千万“利弗”作为支援的代价,俄国正式参战。




苏比兹亲王指挥的法军5万7千人于8月兵临埃森纳赫,开始威胁普鲁士和西里西亚。这时,俄军也已经进入东普鲁士,为了抵挡他们,菲特烈命令列瓦尔特元帅率领2万5千人,从大亚格恩多夫向俄军8万人进攻。8月30日,列瓦尔特发动了攻击,但是却遭到了失败损失了5千人,俄将鲁缅采夫开始在崭露头角。于是到柏林大路已经畅通无阻,可是和通常发生的情形一样,俄军因为缺乏补给,自动后退了。虽然如此,到10月份,菲特烈的地位实在已经危殆不堪糟糕至极,连他自己都认为战争已经是败局已定了。




但是菲特烈还不打算这么早就坐以待毙般等死,所以他决定还是向法军进攻。而奥地利的哈迪克伯爵则率领了3,500名奥军渗透了普军防线,突然攻击了柏林。10月16日,哈迪克进入普鲁士首都,在获得了30万萨拉的黩金之后才离开。听到哈迪克突袭的消息,菲特烈马上留下七千人,由凯斯元帅率领,负责防守萨尔河,自己亲自赶去救援他的首都;但到10月20日,他才知道已经太迟了,于是又决定赶回来。而当菲特烈不在的时候,苏贝斯已经获得了大批增援---布罗格列元帅所率领的1万5千人---开始正式侵入萨克森,10月27日,到达威森菲尔斯,在那里他要求莱比锡的凯斯投降,但遭到断然拒绝。回来之后,菲特烈又与凯斯会合在一起,使兵力增加到大约2万2千人,苏贝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退回到萨尔河上。10月30日,菲特烈离开莱比锡,第二天进入威森菲尔斯,并立即攻击法军前哨,但却发现桥梁已被破坏。凯斯也发现在梅尔斯堡和哈里的桥梁都已被破坏。虽然现在菲特烈的地位很危险,可是苏贝斯却莫名其妙地放弃了萨尔河之线退往莫亨非但没有攻击而是一味地后退。菲特烈马上修复了这三座桥梁,于11月3日渡过萨尔河,在莫亨附近的布劳恩斯多夫宿营。他命令塞德里兹率领骑兵1,500人去突袭敌营,并决定次日进行主力攻击。可是这个突袭却促使苏贝斯乘着黑夜撤到另一个比较稳固的阵地。菲特烈发现这个营地十分坚强无法攻克,于是在11月4日撤营前往罗斯巴赫。




到了11月5日,苏贝斯这才鼓起了作战的勇气打算对菲特烈发动攻击。他计划想从侧面和后方来攻击普军,并驱使他们离开自己的交通线,做法就是向普军左翼的佩特斯塔德迂回。对于十八世纪的会战来说,这可算作是理想的战场了。其实,就当日而言,所谓会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双方决斗。一方提出挑战另一方则接受挑战,在双方认可的地方展开生死一搏。一个宽广开阔的平原,缺少树木,罗斯巴赫村位于一个低缓的小丘上,从那里可以清楚地看见联军营地。在罗斯巴赫与梅尔斯堡之间,有一条小溪流过,在溪流南面,就是雅努斯和包岑两个小山。




但是很不幸这个行动完全就在菲特烈的掌握中,他的侦查队及时地向他报告了法军的活动。此时菲特烈说,“后发制人不是我的风格,但既然对方已经先行动了,那我就要争取先开第一枪。”




很快,普鲁士的人马开始了行动,下午两点三十分,他们的国王下达了命令,这个命令的执行是那样迅速,好像是在歌剧中变换布景一样。到下午三时,营帐都已拆卸装车,部队纷纷开动。当此之时,塞德里兹将军,率领三十八个中队的骑兵,首先疾驰而去。他前进到罗斯巴赫溪流上,除右翼方面留有少数骑哨外,其余毫无掩护地直取佩特斯塔德东南面的雅努斯和包岑两个小丘,紧跟其后的就是步兵和十八门重炮;菲特烈命令将他的重炮阵地放在雅努斯山上,右方为步兵,而左侧是塞德里兹的骑兵。




与此同时,联军的行动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慌不忙,气定神闲地向佩特斯塔德推进,仿佛他们只要站在那儿,菲特烈就会乖乖地缴械投降似的。不过,苏贝斯还是发现了普军在迅速撤出罗斯巴赫村。面对两倍敌军的行动,换了自己也当然会选择撤退。苏贝斯努力用自己近40年的军旅经验,来印证自己的推断。而再听过了他幕僚与他相同的见解后,苏贝斯认定普军是在全面退却。所以他命令他的前卫赶紧向雅努斯山前进,他如此匆忙地下达了命令,因此对于如何部署兵力完全没有指示,这些步兵以三个绵长的行军纵队前进着,领先的是法国的皮德蒙和梅里两个师。在右纵队的前面和侧翼是两个师的装甲骑兵以及步兵;预备队为十个中队的法国装甲骑兵,另有十二个中队轻骑兵保护左翼。对于地形则完全没有进行侦察,也没有前卫,全军完全是在盲目前进。苏贝斯想迂回菲特烈,并使用菲特烈般斜形攻击队形。他们的理由倒也是很简单:既然我们在数量上占了优势,而他也已经丧失了主动,现在我们所要做就是绕过他的左翼攻击他,于是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
罗斯巴赫会战



此时,普军正悄悄地等在山的另一侧,慢慢等着联军的接近。塞德里兹率领着他的4千名精锐骑兵,正在包岑山地后面悄悄监视着法军纵队缓缓地接近。虽然,塞德里兹长得十分清秀,那菲特烈话来说就是,“长了副怀春诗人般的面孔”,可他的确骨子里透出股令对手胆寒的杀气。当时的欧洲,可以抵挡住他部队正面冲锋的人,想来也只有在菲特烈指挥下的士兵了。“面对两倍于自己的敌军,还敢主动出击,这只有陛下他才能做得出。”凯斯事后曾半开玩笑地这样评价。而数年后的另一个军事天才拿破仑也给于了类似的评语。“使菲特烈显得杰出的,不是他的运动技巧,而是他的胆大妄为。他所做的事情,有很多是我所不敢做的。”




下午3点45分,塞德里兹带领4千名装甲骑兵随着嘹亮的军号声突然从包岑山的背后冲了出来。而联军这是还在全速行军之中,士兵们毫无防备,只想这块点追上正在撤退普军。突袭的效果很好,法国骑兵根本没有时间布列成队形,而普鲁士骑兵仿佛一堵坚硬的墙壁,以极高速度推进,这时在法国纵队中能够立即应战的人员还不到六个中队。普军的骑兵肆意地在法军的队伍里冲来杀去,好比一把风快的切肉刀“苞丁解牛”一般把法军队伍一块一块地切割。他们在这一大堆尚未展开的敌军中来往冲突了四次,驱逐法国骑兵向后溃退。




当战斗正在进行的时候,雅努斯山上菲特烈的炮兵也同时向联军步兵开火,在这个强大火力的掩护下,普鲁士的凯斯元帅率领十个步兵团快步前进,攻击领先的敌军以支援骑兵。相对于骑兵的措手不及,此时的联军步兵至少已经意识到了发生了什么,苏贝斯的错愕也是可想而知的,不过他毕竟是个久经沙场的军人。他努力使步兵排成了战线来投入作战,让骑兵们恢复秩序。在离法军40步时普军的第一次排枪被射出。在法军的阵线中,一下子,惨叫着倒下了一大片人。之后,法军也很快射出了他们的首次齐射。虽然,法军的人数较多,但普军的装弹速度极高,一个普鲁士的步兵营,就如同一个活动的炮兵连。其火力可以比其他任何部队都高出三倍以上。更不幸的是,菲特烈把似乎所有炮火都对准了这里的法军,这些炮火把他们整行整列地被撕裂,普鲁士的炮兵成了可怕的刽子手。




到下午五点三十分,会战的胜负已经完全决定了。菲特烈的部队在火炮掩护之下全面向混乱中的敌军攻击。苏贝斯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他对这一次会战已绝望了。夜幕将垂时,法军全线崩溃,他们的退却演变成了狂奔。在周围四十英里之内,到处都是法军的败兵,菲特烈并没有追击,原因是由于黑夜已经降临,而菲特烈又急于赶回西里西亚对付那里的奥军。普军损失为死65 4人,伤476人。联军方面为死伤5,000人,被俘6,000人,其中包括八位将军,和三百名军官。另有火炮67门、七面国旗、十五面军旗和所有行李。




在休整了一个礼拜后,菲特烈于11月13日,率领1万3人从莱比锡出发,于11月28日到达了170英里以外的西里西亚帕赫维兹,对付已经在西里西亚扫荡多时的奥军。12月4日,奥地利元帅道恩和查里亲王把重炮留在布雷斯瑙,匆匆渡过施维德尼兹河,在该河以西占领鲁腾作为阵地。全军共有84个营,144个中队和210门火炮,总人数在8万到9万之间,以防御而论,这个阵地是很坚固的,不过却太长了一点显得单薄,两翼之间的距离达五英里半。面对如此巨大兵力,菲特烈一共才集中了3万6千人,其中2万4千人为步兵,共分48个营;另有1万2千名骑兵,分为128个中队。




12月5日上午五时,普军从纽马克特前进,菲特烈一马当先。在行进到离鲁腾一半距离时,他命令全军暂停,把他的将领们召集到一棵桦树下,对他们作了如下训示:




“先生们:




 你们都知道洛林的查理亲王已经胜利地取得了施瓦德尼茨,打败贝弗恩公爵,成为布雷斯劳的主人。这些正是我忙于阻止法国与帝国军队前进的时候发生的。这样西里西亚的一部分,我的首都,以及储存在那里的军事装备都失去了。说实在的,如果不是由于我无限信任你们的胆略和毅力,以及你们对祖国的热爱,而这一切都曾由你们过往屡次所证实的话,我会感到自己处于一个步履维艰的困境。你们为我、为祖国所做的一切,震撼了我的心,你们之中几乎谁都有过赫赫战功。因此,我十分自豪地相信,在即将到来的时刻,你们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一定会奋勇献身。



现在战机已经临近。我觉得如果让奥地利占领西里西亚,我便一事无成。现在我告诉你们,即使敌人的兵力三倍于我军,我也要打破战争艺术的清规戒律,命令将士勇往直前,无可置疑,敌人在数量上超过我们,他们所占地势也比我们优越。我希望以我的将士的英勇及其对我作战方案的严格执行来弥补我们的缺陷。我们必须铤而走险,否则一切就都完了。我们必须打败敌人,否则,我们就会毁灭于敌人的炮火之下。我毫无疑问地相信这些。我就要这样行动了。




请将我的决定传达到每一位官兵,让部队准备接受即将到来的考验。告诉他们,我希望他们不折不扣地服从命令。时刻记住你们是普鲁士军人,所以你们要表现出你们丝毫无愧于这一称号,决不会受到我的任何斥责。事实上,我知道你们中没有人会离开我,那我就仰仗大家的帮助,对胜利充满信心。



不过,一旦战斗打响,我下令出击后,如果骑兵中有谁在冲锋中踌躇不前,战斗结束后我得叫他滚下马鞍,充任后备部队。如果战斗打响后步兵中有谁表现出犹豫不决,甚至胆怯得提不起军刀,我就叫人撕去他军服上的花饰。




先生们,再见!用不了多久,我们要么在胜利中相会,要么就此永别!”




菲特烈计划向前直进,达到布雷斯瑙道路,在奥军的右翼方面作佯攻,然后利用敌人阵地过分延伸的弱点,横越过其正面前进,打击奥军左翼,将他们赶离交通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决定把全军都放在奥军的左翼,用他的右翼进行最有力的打击,而将左翼缩回。换句话来说就是上演他的斜行攻击队形。




清晨,乘着大雾普军的骑兵首先在奥军右翼发动了佯攻,攻占了波尼村。而普军则在菲特烈率领下以山丘隐蔽自己的行动朝奥军左翼快速行军,高起的地形却使奥军看不见普军主力正分为四个纵队向该村前进。而奥军则被普鲁士的佯攻所迷惑,紧急向右翼则援。这时,普鲁士军主力的四个纵队合并成为两个大纵队,到面对奥军左翼达波尼之后,就在高地掩蔽之下,向右作了一个漂亮罕见的旋转,然后向南面前进。菲特烈这样说:“不可能看到比这更美丽的景象:各纵队前锋彼此平行,相互间的距离又如此一致,仿佛阅兵一样,只要一声口令就可以变成横队。”




道恩和查里亲王左等右等的普军右翼攻势始终没有发起,这样很疑惑,他不知道普军怎么突然“失踪”了。就在他的迷惑之时,普军在中午突然向奥军薄弱的左翼发动了猛攻。面对着拥有局部压倒优势的敌军,左翼奥军立即向道恩紧急求援。不过已经太迟了,大约在下午1时,在16门火炮支援之下,由菲特烈的军队突破了奥军的左翼防线。同时,普鲁士骑兵也向奥军的先头骑兵中队冲锋,把他们向南面驱赶。



鲁腾会战



到1点半,奥军左翼已被击溃,而普鲁士骑兵则在后面紧追不舍,再后即为成双线前进的步兵,接着就是菲特烈的重炮兵支援。鲁腾镇中的挤满了奥国败兵,奥军在失望之余困兽犹斗,一营又一营的兵力开上去抵挡奥军,最后还是普军的火炮逐回。到了薄暮时分,奥军的右翼骑兵开始集中在弗罗贝尔维兹向菲特烈的侧翼发动冲锋,但是正好遭到隐藏着普鲁士的40个中队突袭,这是他看不见的。突然之间,在布炮兵阵地的火力掩护之下,他们冲入开阔地,40个中队从正面向奥军骑兵冲锋,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攻击,结果奥军指挥罗切斯将军战死,其部队被击溃。接着,普军骑兵向右旋转,从后方向奥军的右翼步兵冲锋,同时普军步兵攻击敌军侧翼。夜幕将垂时,奥军已经全部崩溃。之后菲特烈继续追击败退的奥军直到12月9日。普军的全部死伤数字一共是6千人,而奥军则为1万千人,此外还有21,000人被俘,并损失了火炮116门,军旗五十一面、车辆四千。此时的奥军已经被赶出了西里西亚全镜。




以上两个会战,若加以比较,则似乎颇有趣味,因为它们都是斜形攻击队形的代表,但前一个是最坏的,另后一个却是最好的。这倒是应了拿破仑日后的一句话,“除非有菲特烈的精神,否则这种菲特烈式的行动毫无用处。”



英国人听到菲特烈胜利的消息之后,到处都放焰火表示庆祝。英国国会在1757年,只是很勉强地通过给与菲特烈16万4千镑的军事援助;而到1758年,却自动增加到120万镑。从金额的增加上即可以反映出英国人的思想。当时居住在英国的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应英王的要求为庆祝这次菲特烈胜利写下后世闻名的《焰火音乐》。




但是目前的局势对菲特烈来说还不是举杯庆祝的时候,俄军于1758年1月占领了东普鲁士,并把它划为俄国属地。菲特烈开始赶往了东部迎战俄军,而法国和奥地利在经过了菲特烈的这两次打击后暂时缓不劲来,同时法国正忙着和英国人在殖民地交战,而奥地利也不希望俄国的势力进展太快。菲特烈很敏锐地查知了这两个国家的算盘所以也就放手去对付俄国人。1758年他在佐恩多夫以声东击西的快速打击击溃了人数比他多出一倍的俄军。








菲特烈在佐恩多夫




1759年的战争又以俄军的西进为前奏。由于俄军已占领东普鲁士,因而在战略上作出调整,准备同奥军会合,攻克柏林,普军亦以俄军为主要目标.




7月在库恩斯多夫菲特烈尝试阻击朝柏林进军的俄奥联军,他的兵力是2万5千,而对方是7万2千人。菲特烈本打算绕到联军后方发动突袭,但是还是被联军查知了其行动,结果被联军的数量压垮。联军以付出1万9千的代价,几乎让菲特烈全军覆灭,一向在战场颇为冷静的菲特烈在这次战役中悲痛欲绝,最后竟然失去理智一般地单枪匹马挥剑向黑压压地俄军冲去大喊“为什么没有一颗子弹击中我!”还是被自己的将军连拉带扯地拖离了战场,结果只有6千普军逃离了战场。就在联军要占领柏林之际,反普同盟内部出现了分裂,法国提出反对俄国吞并东普鲁士,对此大吵大闹,结果联军陷入了没完没了争论之中,而错失了攻占柏林的机会。菲特烈就此躲过一劫。




到了1760年,菲特烈手里的全部兵力只剩下11万左右,而反普联军达到了28万。但是,俄奥联军在战略上又产生分歧。俄军主张攻打柏林,而奥军则急欲夺取西里西亚,至于法军则还在汉诺维和英军打得不可开交。于是各军只好各自为战。10月,俄军乘奥军与菲特烈在萨克森周旋之机,曾一度偷袭柏林得手,但是菲特烈并没有因此而投向妥协的样子,之后在菲特烈带领主力回救时被迫放弃。在解除柏林危急赶走了俄军之后,菲特烈再次调头迎战北上的奥军,双方在萨克森境内的托尔高会战,菲特烈以4万人迎战奥军6万5千人,最后普军以强大骑兵侧击打退了奥军,艰难地熬过了1760年。



托尔高会战



1761年菲特烈进一步陷入困境难以自拔。俄军占领了波美拉尼亚和瑞典军会师,随后两军就开始从北面再次突击柏林。而奥军则再次占领了南西里西亚,并切断普鲁士和波兰的联系,至此普鲁士失去了最大粮食来源。此时的菲特烈正所谓四面楚歌,以至于这些日子他随时都携带着毒药随时准备自杀,连续超负荷的作战让菲特烈身体变得极为虚弱,一方面他也拒绝作为国王应有的待遇而坚持和自己士兵睡在一样简陋的帐篷里。结果不到50岁的人已经是头发硕白,面容憔悴苍白如同老人一般。以一个欧洲二流国家对抗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三个国家足足5年后的菲特烈也开始绝望了,在他给菲特烈书信他不止一次地透露出自杀的想法。只是他那个一直关心着他的姐姐威廉敏娜不断地鼓励,才使他坚持了下来。然而就在这时候,奇迹出现了!




1862年1月5日,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病死。有普鲁士血统的彼得三世继位,而这位彼得三世是菲特烈疯狂崇拜和追随者。他马上下令俄军全线停火,把俄军占领的全部土地归还给普鲁士。此后,在5月5日同普鲁士签订了同盟条约,不但退出反普同盟,并把8万俄军交给了菲特烈指挥。随即,瑞典也不得不退出了战争,普鲁士就这样奇迹般地被从万丈悬崖边来了回来。



在1762年的战局中,普军在俄军的援助下,彻底把奥军逐出西里西亚和萨克森,并在弗赖堡附近的会战中战胜了奥军。但是,战争已把交战各方拖得精墟力竭,因此,普法于11月3日签订初步和约,普奥于11月24日订立停战协定。




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结束七年战争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在经过了七年血战,几经亡国之后,菲特烈难以置信地战胜了奥地利保住了西里西亚。
七年战争结束时的菲特烈




虽然仗是打赢了,但是整个普鲁士已经是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战争造成的废墟,全国丧失了35%的人口,经济更是一蹶不振。菲特烈此时又全身心地开始投入了全国重建的工作。首先他开始复员大批军队,把他们作为预备役派往被毁的村庄进行重建和屯田。同时连续实施5年减税政策小心翼翼地恢复国家的生产力,同时采取对外树立关税壁垒的政策以其帮助在战争期间几乎被毁的工商业得以复兴。而自己大幅消减自己的宫廷开支,并强迫贵族为政府预算作“奉献”,以至于他自己曾开玩笑的地称自己是“全欧洲最寒酸”的君主。另一方面,菲特烈创建了普鲁士国家银行,放宽借贷的条件给与破产的农民。普鲁士官营之国际贸易机构(Seehandelung)也得到创建,而菲特烈自己则成为了大股东,持有海外贸易之特权,掌握食盐专利,经营木材及铁产。也可以看作是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前驱之一。同时也开始建立国家福利制度已救助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弱势群体,免费给穷人供食,为数千上万的老人开办养老院。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菲特烈对所有的宗教派别,都一律采取大度包容。无论是天主教,新教乃只犹太教都得到平等的对待。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可以“经由他自己的道路进入天堂”。




而对于普鲁士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件事,菲特烈亲自参与制定和颁布了一部全国通用的法典--《普鲁士邦法》,从而废止了各式各样的地方上老旧的封建法规以及了很多传统的陋习。这成为了德意志各个邦国内第一部摒弃了中世纪习惯的发典,其中也带有很明显的“启蒙主义”的遗风。菲特烈也乘这个机会,重新改造了普鲁士的司法机构,导入了陪审制度。以下倒是一个有关此很有趣的例子:




一次某郡法院审理了一起丈夫强奸妻子的案件。在这个案件件中,妻子由于她在外面藏有情人,逐渐也就对丈夫失去感情,以至在夫妻同房时她总像是在“强咽苦水”般不自在和难过。后来她明确提出不能提出再有性关系,可丈夫哪管那么多,仍然不客气地我行我素。妻子只好告到法院。虽然按照常情似乎这个妻子很难以让人同情,但是法院还是把当时通行于全普鲁士的《普鲁士邦法》搬来认真地逐字逐句查找相关条目。整本法典多大2万7个条目,终于法官们不辞辛劳,仔细查找,终于找到了这样一条规定:“夫妻双方不得拒绝对方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性权利,除非女方正在怀孕期或是哺乳婴儿又或男方无法举事。”法院据此驳回了妻子的起诉要求。




这实际上也可以从这个侧面看出菲特烈当时制定这部法典时的良苦用心。他制定这部法典时的原则就是“法律必须反映人类本性” 菲特烈认为,人类的本性在某些方面导致了人的自然权利,这种自然权利不仅不能否认,而且必须用法律加以明确的保护。 如果无视甚至压制人类本性,最终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当然,对其有个合理限制的问题,此时的合理限制就是要求本性权利应以人们之间的社会契约的承诺为基础。




到了1770年,普鲁士的国家状况已经全面恢复,个别方面甚至超过了战前。粮食产量为战前的110%,贸易总量提高了35%,,人口也恢复到了450万人。此时的菲特烈则恢复了他年青时代的习惯,常常微服私访于各个省区郡市。他往往找了地方长官,和其面对面问答,询问地方的经济,政治,税收,治安,文化等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果地方长官能够对答如流自然是万事大吉,但若是支支吾吾的话,多半就会被菲特烈当即免职。当然,菲特烈精力有限,不可能天天这样去监察自己官员,在他的晚年他曾试图在村镇建立起由平民代表组成位的监察委员会,但由于他的去世而没有得到实施的机会。


晚年的菲特烈




外交方面由于彼得三世在俄国被政变推翻,所以普俄关系又趋紧张,奥俄之间又重新开始热络了起来。普鲁士则开始和法国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另外普鲁士也先后参与了三次对波兰的瓜分行动。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菲特烈又和法国站在了一起支持法国 美洲13个殖民地独立斗争。而菲特烈本人则是更热衷于大陆军建立,鼓励普军中的军官去美洲担任志愿军官。他自己则是在《独立宣言》发布的时候,写给了乔治-华盛顿一封亲笔信。上书“一个欧洲最年老将军对新大陆最杰出将军的敬意。”其一直被华盛顿视为偶像和挚友。




1778年至1799年,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安-约瑟夫去世,维特根斯坦家族至此断绝没有了继承人。最后巴伐利亚当局决定选择巴伯丁伯爵查尔斯-西乔多为君。然而这遭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强烈反对,因为其维持其在日耳曼邦国中的影响力。而这个查尔斯-西乔多却是倾向普鲁士而不是奥地利。所以奥地利马上以武力威胁,要求巴伐利亚同意开放其南部边境给奥军自由行动。最后,巴伐利亚妥协,这引起了普鲁士的不满,于是菲特烈联合萨克森对奥地利宣战,不过双方多半只是在巴伐利亚一带对峙,并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战斗,双方军队倒是更乐于在当地采摘土豆作为口粮,一直被后人叫做“土豆战争”。最后双方很快又达成了和议,奥地利表示愿意从巴伐利亚撤军放弃在巴伐利亚的利益。




虽然政府工作繁重,但是菲特烈还是忙里偷闲勤勉著述,共留下30卷著作,其中包括7卷历史、6卷诗歌和3卷军事专著。除了《军事条令》以外,还包括《当代史》、《七年战争史》、《军事遗书》、《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勃兰登堡史》等。另外他又创作将近1千首长笛曲,在菲特烈的努力和创新下,长笛演奏艺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被后来的音乐家称为“长笛的复兴者”。现代的长笛演奏规范和技巧,也就是由菲特烈所订下的。被誉为德国历史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一次他的一位大臣恭维他治下的功绩,而菲特烈却微笑地回答“您不了解我,当国王实在不是我的愿望,音乐家或是诗人才使我追求的。”




到了1786年,72岁的菲特烈和他父亲一样心脏出现了严重问题,最终由于心律衰竭而死,终生无子。但他的死讯在各国传开的时候,奥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很有感触地说道:“一个时代结束了。”而远在新大陆刚刚建立的美国,华盛顿要求所有美国军队将半旗致哀。菲特烈死后20年,拿破仑在耶拿战役中大败普鲁士军,来到他的墓前,用马鞭指着他的墓碑对属下的将领们说:“要是他还活着,我们就不可能站在这里了。”




在菲特烈二世的经营下,普鲁士正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这不仅是在军事上,同样也包括了经济和文化,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虽然日后,普鲁士在统一的道路上遭到过许许多多的挫折乃至耻辱,但是菲特烈的业绩已被深深植入了普鲁士人的记忆,如同一个神话把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去克服一切。




菲特烈在临终之时很安详地讲出了自己最后的遗言:“我将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12-26 12:08 , Processed in 1.16015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