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8|回复: 0

[转贴] 看一下13年前对国内盗版市场的分析

 关闭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60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8-3-22 13: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说明一下,下面这篇文章载于一九九五年八月号的《电脑》杂志

面对盗版软件的思考

今天,中国大地到处回荡着讨伐盗版软件的激烈声音,这种单纯舆论的谴责到底能取得怎样效果,计算机界的圈内人心中应该是有数的。谁若以为只凭借一些人口诛笔伐就能彻底解决中国目前大量存在的计算机软件非法使用问题,还以为这一思路坚持以往的软件生产销售方针,那他的路就一定会越走越窄,事来完全陷入危机后还只能怨天尤人,不明白将自己导入死路的症结的关键所在。
我丝毫不赞成软件盗版,但对于目前计算机界尤其是软件业处理盗版问题的思路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途径感到困惑。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仔细分析原因,所谓正本清源。在中国,形成大规模软件盗版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软件本身的价格太高,是软件商品本身的暴利问题!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软件暴利问题!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软件暴利现象是如何形成的。理清了这一问题,消除软件盗版现象的思路才能清晰起来。
软件盗版现象主要是出现在PC机的使用中,中国PC机走向全面普及还是这几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PC机只在中国的特殊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教育中使用,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但是只要有微机就要用软件,国外商品软件的价格给中国人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同时,国内组织人力对某些必须改写和汉化的软件进行处理所耗工作量之大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个中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国外市场价格水科与中国不同,而当时国内开发软件一是由于需求量极小,没有批量,无法形成最起码的规模商品效益,每一套(件)单位产品中所耗的劳动量和价值量自然非常大;其二,那时微机刚刚引进,完全没有软件开发的经验,所谓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总结经验,又使开发工作中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大大增加。当时中国国内软件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还是需求量严重不足导致的产量太低,没有规模效益。国外是工业化大批量流水线的方式开发生产软件,我们则是手工作坊水打小闹地开发生产,而且是一种特别“御用”式的(特别定向)开发生产。后来,微机开始普及,用户渐渐增多,原先微机用户也进入了升级换代和大规模增加用量的时期,软件的需求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软件的需求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软件的开发生产者开始尝到了盈利的甜头,而且利润越来越丰厚了。这个时候,中国的软件开发生产者们开始从作坊走出来,向形成正规产业进发了,同时,这一产业迎来了第一个全面降价的机会——因为市场是产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通过微利促生市场是早期市场形成的唯一有效的办法。
软件产业选择了高价格和超高利润,放弃了促生市场的第一次机会。由于那时候微机的用户基本局限于国有单位、行政部门、科研教学部门自不用说,就是国有企业也还没有特别感觉到经济的压力,价格高低不能成为阻碍购买的因素,不合理的高价格高利润软件市场因此得以维持。半规模方式生产的商品此时开始谋取手工作坊方式生产利润。可是如此情形却不仅严重阻碍了市场的进一步发育扩大,也为后来微机大量普及时同时带来了软件大量非法复制埋下了祸根。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经济进一步发展,PC机市场有了膨胀性扩大,微机产业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与此相反,软件产业陷入了恐慌之中,大量的盗版现象出现了,不仅因为用户的文化素质差,缺乏版权意识,更因为软件产品的价格太高,而且高得使一般人根本买不起用不起。
软件产业又一次迎来了大幅度降价以创造市场的绝好机会,却又一次放弃了这个机会,而是坚持高价位甚至更高的价位,采取了将程序固化到硬卡上的办法来抵抗非法复制,同时,给产品加密的技术也在中国的程序开发技术中蓬勃发展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八十年代末以前,中国的微机用户主要是单位而不是个人。单位可能给微机配置不得不用的基本软件程序,却绝不会购买性能有重复的东西,更不会花钱买只是微机操作者感兴趣的工作软件乃至游戏软件。然而,硬卡固化和复杂加密的做法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可原谅的战略性错误。硬卡价格十分高,而且只能用在一台计算机上,这严重抑制了用户对软件的需求,阻碍了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甚至抑制了用户对中国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程序复杂加密不仅同样抑制了用户对软件程序的需求,在微机使用者和程序编制者反复解密的过程中产生的无数病毒(原文如此),给今日中国微机使用和网络连接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和解毒这样的实际操作的麻烦,因而形成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损失都是难以计量的。还必须说一句,对加密软件进行解密的强烈心理欲望是十分容易理解的,完全符合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规律,正是那些复杂的“密”促生和激化了解密者强烈而执拗的解密“情结”。
事态发展到今天,微机的普及已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软件产业终于感受到了复制和盗版行为的可怕,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令他们无比愤怒,而中国市场发展的前景更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恐怖的灾难——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和家用计算机的完全普及的未来将使他们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而硬卡和程序加密显然只在“内战内耗”中起作用,在与国外大型软件企业的竞争中几乎无效,对控制未来有了巨大发展的中国微机软件市场方面也无能为力,甚至对民间日益发达的解密技术都没有办法!
而所有的这些结果,都是由软件产业本身过去的错误战略战术造成的!直到今天,中国程序软件商品的价格仍然是太高太高了,这才是导致大量盗版行为的根本原因。
软件开发制造商们制定如此高价位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开发研制注入的劳动量大,因而耗费资金量大;二是国外软件商品的价格便是这样的。将国产软件商品完全等价于国外市场的国外商品,看似有理,其实根本站不住脚。先从第二点来看,任何国家商品市场发育许诺和角度不一样,其价格水平就不一定,高价位完全是相对的,商品价格和平均单位和平均单位劳动时间的数量比值是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常量。否则生意就无法进行,交易就不能成立,市场就不可能维持。拿美国来说,一九九四年年底商店里随微机卖的操作系统Windows和Dos 6.2各自单价不过是四五十美元,听起来似乎也要值好几百人民币,实际上这四五十美元不过是普通美国人不到半天的工资!Fax卡加相应软件亦不过数十美元,全套的声卡系统(卡、麦克风、防磁音箱和配套程序软件)从低档到高档一百几十到三百几十美元,一个普通美国人的月工资收入可以买多少?这还意味着美国软件程序开发制造商们要向开发人员、程序编写人员、生产制造人员乃至销售人员支付比我们多得多的劳务费用,要付出比我们高得多的劳动成本!以中国的价格水准之低和劳务费用之低却要买美国和欧洲市场一样的高价位,一两张软盘两三张软盘的中文平能要卖五六百元,一套字处理软件的价格高达一千多甚至两千元以上,是普通中国工薪阶层几个月甚至近一年的工资,这两端的数字是就远摆不平的奇怪方程式,因此也只能得出非法复制和盗版这样的怪异的“解”来!
再看第一点,开发研制程序软件的确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不仅有编制过程的繁复,更有创意者多年辛勤学得的学识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有时候也不能排除个人独有天赋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既然是从事社会性的商品生产,商品中所含的必要劳动量即基本生产成本就一定是以衡量可以计算的,否则就不能成为流通的商品。这其中的某些偶然性因素一分一豪也不能成为确定价格的条件。譬如某人是天才,短时间内就可以开发创造出许多程序;另外有人则与此相反,拼命钻研,皓首穷经一辈子方才搞出一点名堂,前者不能成为被定价低的要求,后者更不能成为定出过高价的理由。
一张用来加工商品盘的空白软件盘价格不过人民币两元左右,而成品商品盘就要卖到一两百元,按一百元计,每张盘除去原材料费用、加工费用、批发零售商利润(不应超过20%),最少还有七十六元,再除去其它生产费用,也还要剩下六十五元以上,这便是开发研制费用吗?若占有中国该类商品市场百分之十,销售出去十万至二十万张(套),则每一张程序软盘的研制开发费用即达到一千万元人民币左右!真的需要摊进如此巨大的费用吗?我们使用微机可真是太奢侈了!如果有软件开发者说他真的投入了如此巨大的费用那一定是在撒谎,只需查一查他的注册资金和银行贷款账目就立刻可以明白我说的不错。那么如此巨大的一笔金钱的绝大部分只能是暴利,是超过百分之一千的天文数字的暴利!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的软件开发制造商都发了巨财,他们大部分其实并没有通过自己的软件挣到多少钱,有的还赔着钱在经营。原因非常简单,不懂商品市场的经营规律,制定了错误的价格方针和策略,过高的产品价格不仅严重抑制了消费,甚至彻底摧毁了自己商品的消费市场。
这就是不合理的过高定价导致大规模的软件非法复制即盗版行为的根本原因和形成过程。
除此而外,对商品程序软件流通过程中症结把握和重点定位不准确也是导致价格过高、流通渠道不畅、非法复制肆虐、市场不能正常健康发育开成的主要原因。
价格太高,用户买不起是软件卖不出去的根本原因,开发制造商们不从最终的用户角度考虑,在降低价格刺激购买方面做文章,却只在零售代理商的身上打主意,许多新的软件商品进入市场时都打出半价批发的广告,即给代理商百分之一百的销售利润,这常常使商品软件在批发零售环节上就加价百分之一百三十以上,本来是促销的手段结果却成了阻滞销售的魔山一般的障碍。这充分说明许多软件开发研制者具有高科技方面的敏锐目光和头脑,擅长搞研究或善于抓项目,却完全不具备经营市场的基本能力,尚需要在这方面大大补一课。
如今,中国家用微机市场正在全面普及的层面上以极快的速度开成,程序软件商品的销售也将迎来一个大好的机会,把价格迅速降下来,使商品软件的价格达到合理的水平,同时配合新闻舆论的反盗版宣传,就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若再一次错过了这个最后的机会,中国软件产业就很难再翻身了,因为国外软件大企业早已经看准了中国目前大好的市场机缘,他们是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的。中国软件产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一定要走出“作坊心态”,在薄利多销、获取大的规模效益的心理态势中找到自己的经营立足点。
当然,降价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国内主要软件开发销售企业必须坐下来商量,建立全方位的价格卡特尔,对各种软件商品的价格进行定位,对开发的软件产品的类型进行分工,还要对主要国内市场进行分割打一场有计划有步骤的市场大战。若不组织产业卡特尔实施有效和有序的控制,降价就会陷入混战,商品价格很容易降到基准利润线以下,那也同样会对我国的程序软件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6-11 01:28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