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慵懒悠悠

PC电源-厂商及品牌篇(台厂及国际品牌篇)(第二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8: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保锐/安耐美(Enermax)

保锐是Enermax在台湾老家的公司名,港台地区的中文名。而安耐美是保锐在内地的正式中文名,来自Enermax的直接音译。本来DIY圈子早就叫惯了多年的保锐,却偏要重新起用一个英文来的名字。倒是让人联想到丰田在国内的改名,硬是把花冠改叫“卡罗拉(COROLLA),把陆地巡洋舰拽成“兰德酷路泽(LAND CRUISER),索性啥时候把丰田也改了吧。跑题了。下面还都用“保锐”这个名称,暂时无视“安耐美”。

保锐这个牌子相当的异类。和别的贴牌的还不一样。保锐有自己的设计研发,有自己的原料采购,有自己的销售和支持队伍,就是没有加工厂。保锐找别的工厂代为加工,只付一个组装费。公司规模不大,利润率还不错。而保锐现在也开始给蓝宝石电源贴牌,倒是挺有意思。

保锐的产品在静音电源中的素质也非常的优秀。产品的设计,和输出能力以及静音水准都非常的高。接口齐全,外观亮丽。这个牌子很积极的拿自己的产品去各媒体参测,本身产品素质也很高,结果保锐成了各媒体奖项的“金牌大户”。价格方面非常的高调。尽管不算是最高调的,但价格也够奢侈的了。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一方面是中端和低端的产品在电容上的用料很小气,比较爱用台系的CEC(也做JPCON),时间长了之后就不乐观了。但所幸的是保锐在部分中高端产品上就开始宣传纯日系电容了。另一方面是保锐的产品因为没有一流的大厂给他代工,因此他的做工尽管也不错,但相对高调的价格来说就比较一般了(举一个细节的例子。保锐中端的几个型号习惯于将PFC大电感简单的绑起来悬空,下面走其他元件。有的时候还会给电感涂胶固定,但大部分不会涂胶。难道保锐不怕负载大的时候线圈会震么?)。

保锐这类高调而小众的品牌,不过最近也开始开发内地的零售市场了,官方中文名“安耐美”。产品价位依然是那么的高调,不知道最终的市场反应如何。

具体到产品来说。保锐现在最高端的是80PLUS银牌的REVOLUTION85+(中文名“冰核85+,谢天谢地,总算出来一个货真价实的“85PLUS了),非常的惊艳。厂商宣传的卖点非常的多。例如“四相PFC+四管正激”(怀疑这和Galaxy的两路独立的PFC和双管PWM设计是一样的),外加“八重”同步整流。3.3V和5V的DC-DC直接做在了模组接线的转接板上。全日系低ESR电容。为了配合Intel最新制程CPU的C6状态,每组电压的输出电流均可以低至0,也就是彻底关断。12V可以单独输出所有功率。号称87%-91%的转换效率(应该是230V下,因为80PLUS的115V报告数据在85%-88.6%的范围)。沉金双面PCB板。除1250W型号之外,风扇最低转速仅750转/分,在大功率电源中最为静音。50度的额定功率标定。超乎一般的最大可达5A的5Vsb(最初的设定是6A,但电压在6A的时候稍微掉得有些多,最终版定在了5A)。等等。当然价格不甚理想,950W$320,1050W $340,更不要提国内的售价了。比起效率水准差不多的酷冷UCP/康舒R88贵了不少。但相比海韵M12D850W上市要价$300,还是稍微理智一点。



接下来是和REVOLUTION85+定位相类似的早一些的Galaxy系列。两路几乎完全独立的12V(和CWT的PUC其实很像,怀疑REVOLUTION85+也是如此),APFC基于Ti的UCC3817,一大一小双风扇。长度和重量都非常可观(可惜现在电源不看这个),做工不错,用料方面二次侧依然适用了大量的CEC牌的电容。效率在现在看来很一般,典型负载80%的样子,12V和5V的纹波表现很好,3.3V的纹波表现一般,相对大一些。在新一代的REVOLUTION85+开发过程中,Enermax也在策划将Galaxy系列更新为单13.5CM风扇版本的GalaxyEVO。主要是改善静音、效率;增加接口;把5Vsb从6A缩”成5A。但个人很怀疑这个EVO版本存在的必要性。

在650W/720W这个档次上的是Enermax的Infiniti系列。算是Liberty系列的加强版。模组化接线,80PLUS。这个系列的电源内部设计得紧凑、饱满,倒是很有Enermax的“美感”。40度的额定功率标定。双路磁放大,换上了在Liberty系列上舍不得使用的双面PCB,保留了Liberty系列最受非议的CEC电容(易爆、外观酷似日系)。12V输出很稳,但默认电压偏高(这一点成了保锐的习惯了,为了爬过80PLUS么?),5V/3.3V输出能力一般,效率勉强达到80PLUS,纹波控制中上。似乎该系列并不会引入内地市场,不过不引入也罢,这个级别不乏表现更好的其他产品。



在400W至650W这个区间,原先是较早的Liberty(自由)系列,而现在则是模组的MODU82+(中文名魔族)和非模组的Pro82+(中文名魄族),内部如下图所示。号称“全球最省电最静音”。80PLUS铜牌,即号称82PLUS,也就是产品名字中“82+的来历(没有像某些厂商那样号称“85PLUS,还是诚实不少)。40度的温度标定。基于较新的CM6802BG(与海韵M12D用的CM6802BHG相似,不带H的稍好)。将以前承载控制芯片的小板精打细算直接做到的主PCB板上。双路磁放大,全日系电容。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温控的大胆,12CM的PWM调速双滚珠风扇最低以450转/分的水准启动(700-800转/分启动的产品就已经算超静音了),“目前最静音”的称号当之无愧。效率上表现较好,80PLUS铜牌认证,230V输入下转换效率最高可达88%。110V输入下即使是10%的低负载,也能保持80%的转换效率。多少是由于新一代CM6802控制芯片的新特性。纹波表现比较好。交叉负载表现对于同功率范围的型号来说表现很好。电压稳定性比较好。用料方面来说,本来老的Liberty最令人不满的就是二次侧满满的CEC电容,而魔族/魄族82+这次同冰核85+一起全部更换成日系低ESR的电容,就算是这个方案最大的进步了。


(魄族385W型号和其他同系列型号有些不同,采用了和LibertyECO同样的单路磁放大平台,但在日系电容、温控、效率表现等方面和其他魔族/魄族的型号看齐。)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保锐的新一代的高效率电源在过80PLUS测试的时候合理利用了一些规则。例如在FAQ部分我们探讨过,12V标称功率越接近总功率,或者3.3V和5V联合输出功率标定得越低,80PLUS的测试点的选取就越偏重12V,就越有利于提高功率数字。冰核85+的超高12V(例如1050W型号的12V占总功率的99.4%)和相对低的3.3V/5V联合输出(全系列170W,恰好是EPS12V标准650W以上产品的最低要求。而同样是银牌的acbel的R881100W这里是207.5W,当然700W型号R88只有133W,一样不厚道。到了500W/600W的R88才终于恢复到150W,敢情这地方的数字都是为了过80PLUS银牌,倒退算出来的),必然会在80PLUS的结果中占到先机。一般来说,一个设计分出来的几个型号,在同一测试点上的效率之类的表现上是类似的。保锐的魔族、魄族的525W过80PLUS铜牌相对最轻松,这是整个系列设计时候的原点。但625W的型号在超过525W的时候肯定效率相对低一些,这个时候不但3.3V/5V联合140W的标定不能跟着总功率升,还要把12V标定比例多提高一些,从91.4%提到96%,控制625W的测试点多偏向12V一些,让效率正好趴在82%上。385W和425W的魔族、魄族系列也是如此。但不要以为魔族和魄族的3.3V和5V的联合输出水准就是标称的那么低。在SPCR的625W魔族的测试中,满载条件下3.3V/5V被增加到了联合151W,这时让我们看到了该条件下的转换效率:79.1%。也可以参照一下TOMS的测试,看看大家统一几个固定功率点之后会咋样。
http://www.silentpcreview.com/article806-page5.html
http://www.tomshardware.com/reviews/power-supply-roundup,2062-31.html
好在保锐还能保证自己标称的输出,还算合理利用规则。比起一些没有那么高的12V,却偏要把12V标得很高,指望不会有人真的去测试这种极限情况的厂商来说,还是好不少的。

另外,Enermax的12V电压默认设定得有些高,基本都在12.2以上,有些甚至超过12.3V。当然都在ATX12V允许的范围内。80PLUS的测试点是按照理想电压数值算出来的电流确定的,也就是说目标值是抽取一定的电流。这时,电压越高,输出的直流功率就越高。但损耗的热量部分正比于电流的平方,电流一定功耗就近似一定了。这样输出电压稍微调高,80plus以及其他媒体测出的转换效率就会偏高一点。但在实际用的时候,用户的设备在负载一定的时候可近似为阻抗一定,跟电压的平方成正比,电压默认高了一点,功耗就要高一些了。最终是让用户多掏电费,失去了省电电源的意义。现在80PLUS不光意味着在美国售卖产品的补贴,同时也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广告榜。如果能获得一个好成色的“牌牌”,80PLUS那“点”认证费简直就太廉价了。为了在这个榜单上取得好的牌牌,一堆厂家辗转腾挪的折腾,倒也辛苦了他们。不过反过来看前面提到的新巨,倒是有些过于老实了?

作为定位于代替原先Liberty系列的魔族、魄族系列,最小功率型号是魄族385W。一般说来,没必要再推出定位更低的产品了,而且保锐的繁体中文网站上也没有列出定位更低的系列。但是刚刚进入内地市场的保锐在魔族之下还有两个系列的产品:自由80+和环保尖兵80+(非模组的魄族系列未引入内地市场)。

自由80+(LibertyECO)系列是原先的Liberty系列的改款。原来的Liberty系列是PFC用的是Ti的UCC3818,单管正激,单路磁放大,3.3V独立输出(比较怪异)。虽然也有80PLUS的认证的版本,但成本上相对高一些。原Liberty系列在市场上80PLUS版本还没有非80PLUS的多,比较混乱。

新的LibertyECO系列(如下图所示)内部设计的一些变化和魔族、魄族有些相似,将控制芯片做在主PCB板上,共用了最前一级的EMI(后级的EMI就相对魔族、魄族系列有些缩水了,本来魔族、魄族的EMI就只能说还算比较规范而已)。采用了双滚珠12CM风扇,温控在700RPM起转(保锐美国官网数据为500RPM起转),考虑到二次侧全台系CEC电容,温控的大胆程度绝不次于魔族和魄族系列。模组化接线。LibertyECO系列的功率点和原来的Liberty一致,400W/500W/620W三个型号。同样是模组化接线,整体定位上稍低于魔族系列,价位上分割得也并不明显,实在不理解保锐市场的思路。09年市场就要普及80PLUS的铜牌,自由80+(LibertyECO)系列势必寿命有限,还不如拿魄族系列来代替现在的自由80+。


不过在国外网站HardwareSetup的评测中,从Liberty ECO620W型号的内部来看,就是个料件缩水版的魔族82+。这种结构上相互交错的处理让LibertyECO系列和魔族系列的差异越发的不明显。如上图所示,从LibertyECO系列的单路磁放大结构(包括LibertyECO系列除625W的型号以及魄族Pro82+385W)的表现来看,效率和电压稳定性还比较出色,但纹波表现一般。

环保尖兵80+系列的型号以EES开头(350W型号以ESL开头。ESS系列和ESL系列的80PLUS报告的测试数据是完全一致的),80PLUS认证,从价格上看定位虽然低于自由80+,但依然很有贵族风范。不出意外的话将是和自由80+同结构的非模组接线版(但简体中文官方网站中这个系列所使用的产品照片均是魄族82+结构)。12CM磁浮轴承风扇(可惜),温控设定在510RPM起转。和自由80+一样号称采用“日系高品质电容”(可惜自由80+已经证实被CEC占领了得只剩一颗“顶级日系大电容”了)。功率范围为350W至600W。

保锐在中端连堆了三个系列,结构错杂,价格重叠。实在是过于混乱了,其中的主因都在魔族、魄族放不下“顶级产品”的架子,想凭区区一80PLUS铜牌卖天价,比某舒的银牌产品都高。不知道保锐是怎么看待国内的这些玩家群体的。

在环保尖兵80+之下Enermax还有定位更低的产品,暂时没有引入国内的Tomahawk。其中的405W型号内部图片如下图所示,CWT代工,PUF方案(换句话说是劲翔370加强版,还是无PFC的版本),在香港号称价格一瓦一港币。保锐的品牌附加值果然十分了得。而Tomahawk450W/500W则是CWT的DSA方案。在一个韩国网站的测试里面,Tomahawk系列似乎完美继承了Enermax 12V电压偏高的特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8: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银欣(Silverstone)

银欣,03年成立的一个台湾的发烧硬件品牌。整体的定位比酷冷和TT都要高不少。电源的代工来源也挺复杂。
银欣的产品线分为:定位与家用静音的游侠(Strider)系列、定位于家用高效能的元素(Element)系列、定位于玩家电源的全能(Decathlon,简称DA)系列、定位于工业级及工作站的宙斯神(Zeus)系列和OP(原英文名Olympia)系列、定位于无扇0噪音的夜莺(Nightjar)系列、以及冗余电源的双子星(Gemini)系列。

其中家用的游侠系列和元素系列定位较接近,最初并没有看到高效率电源的发展、普及趋势,把当时通过80PLUS的几个游侠系列的改进型号独立出来,划入了元素系列。而现在中端电源80PLUS产品遍地跑的时候,游侠系列和元素系列的实际差异就越来越模糊了。例如游侠的ST60F和元素的ST60EF同是80PLUS铜牌,内部也都是益衡的同一结构,指标也完全一样。只不过80PLUS报告中ST60EF的满载表现更好一点,仅此而已。

游侠系列和元素系列的代工目前有益衡、七盟和全汉三家。益衡的产品比例最大,在本篇益衡部分已经列过一遍,包括游侠系列的560W(含)以上,元素系列的600W(含)以下。其中ST56F和ST75F型号较老。从400W的ST40EF到ST70F都是益衡的中端方案。ST85F和ST1000-NV是益衡的单变压器高端方案。ST1200是益衡的双变压器高端方案。七盟代工的是元素系列的ST75EF和ST85EF。而低端的ST350和ST400是全汉古老的被动PFC半桥结构。而ST35F/ST40F和ST50F则是全汉的GreenPower结构。游侠系列和元素系列号称全系列40度标称(有个别例外,如ST56F是50度标称,全汉代工的系列应该是25度标称)。个人认为这个两个系列当中比较有竞争力的是益衡代工的80PLUS产品。

全能系列和OP系列虽然分属两个定位,但实际上确是一对兄弟。都是强调单路12V输出能力的,区别只是在于全能系列模组化接线,而OP系列非模组。OP系列和DA系列主要代工者为银欣投资的Impervio(嘉笙电子)。这两个系列1200W型号为七盟代工,在前面也已经介绍过了。OP和DA系列的功率标定温度是50度。

宙斯神系列早些时期的ST56ZF和ST75ZF/ST85ZF是亿泰兴(Etasis)的代工,当时的口碑甚好,拿到现在来看已经垂垂老矣。其中单路12V的ST56ZF还是现在银欣OP/DA系列的源头。接着就是亿泰兴的研发核心被挖到嘉笙的事情了。现在银欣顶级的ZM1200M(模组化接线)和ZU1200M就出自嘉笙。宙斯神系列中还有一个比较早的650W的ST65ZF,益衡代工,和老版本的ST60F一样的内部。宙斯神系列的额定功率的标定温度是50摄氏度。

夜莺系列有两个型号,较早的ST35NF和当前的ST45NF。亿泰兴代工。其中的ST45NF算是目前最好的纯无扇电源。80PLUS铜牌,30度温度标定(对零售的无扇电源来说已经是目前最高的标定温度了)。

银欣的产品最有特色的,就是由嘉笙代工的那一批型号了。嘉笙代工的产品的内部设计延续了部分原先亿泰兴的风格。和Zippy类似,Made InTaiwan。生产线有机器人自动加工的设备。内部整洁规矩,看起来相对精致一些。产品的表现也更重视输出质量,更强调全面而精准的保护的特点。嘉笙的客户最早只有银欣,现在已经开始为OCZ、Tagan等品牌提供代工了。

嘉笙最经典的方案最早见于银欣的OP/DA系列的650W-850W(多少有点亿泰兴用在ST56ZF的平台的影子)。后来在经改进后扩展到银欣这两个系列的1000W。给OCZ代工的EliteXStream系列80PLUS版本的800W/1000W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版本。每一次改进都会在测试的表现中取得进步。这个系列惯用的风扇是MAGIC(永立电机)的12CM来福轴承风扇,噪音控制得很好,就是相对没有双滚珠扇子那么YY了。输出滤波电容惯用智宝。这个方案在用料上还是以实用为主,并不是靠纯日系电容这样的卖点吸引用户。


第一个版本如上图,基于UC3845B的PWM,Ti的UCC3818的PFC控制器(与亿泰兴的ST56ZF相同)。纹波控制得比较好。双主变,双路磁放大。第一批产品号称动态响应最好的电源,但因为该电源高频的声音能被部分用户听见,后来做了调整,放宽了动态响应的设计要求。效率表现一般,典型负载下80%左右。各路的电压受负载影响稍大(650W的还好,850W的相比对手来说就不怎么样了),在各路极限负载的时候有轻微的高频噪音。后来嘉笙对此做了改进,在08年的DA700的国外媒体测试里面,电压稳定性的表现已经很优秀了,但转换效率依然一般。

第二个版本是在银欣自家大功率的版本(OP1000E/DA1000)里,改由UC3845B的PWM配合英飞凌的ICE2PCS02的PFC控制芯片。EMI做了加强,电路板的细节也做了些调整。在一些功率元件、散热片等环节上做了加强。电压稳定性依然非常好。纹波控制水平又有所进步。转换效率有进步,但不大,达不到80PLUS的水准。


第三个版本就是OCZ EliteXStream800W/1000W的版本。在第二个版本的基础上,二次侧输出由肖特基整流改为更先进的同步整流,进一步加强了EMI部分,输出小板上也有改进,可单独调节三路电压。改进了散热片形状,使PFC主电容的高度不再受散热片限制,OCZ提高了主电容的容量(220uF*3变为330uF*3)和耐温(85度至105度)。最终整体的结果是转换效率大幅提高,满足80PLUS要求,电压稳定性进一步改善,纹波控制非常出色。这个版本相对于第二个版本的提升非常之大。不过在美国新蛋上以及ocz论坛的用户反馈,某批产品可能有故障率偏高的问题,但愿OCZ和嘉笙可以尽快查清问题的所在。


第四个版本出现于嘉笙为Tagan代工的SuperRock系列的680W/780W/880W/1000W(SuperRock这个系列500W型号的就是Enhance代工的ATX-0250了)。680W和780W型号只剩下一个变压器,880W以上保留两个变压器。EMI部分和第三版本一致,输出小板去掉了调整电压的电位器。同时5V和3.3V改由DC-DC生成。这个版本的结果,从80PLUS的报告来看,在第三个方案的基础上,电压稳定性继续提升,效率相对第三个方案又提升了1-2个百分点,680W至880W的型号轻松拿到80PLUS铜牌。1000W也有80PLUS的水准。在这个版本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嘉笙的进步。很令人期待嘉笙下一个版本会是什么样子。80PLUS银牌?金牌?


接下来就是嘉笙的顶级1200W平台。见于银欣的旗舰产品ZM1200M(模组化)和ZU1200M(非模组)。由原先亿泰兴为银欣代工的ST75ZF/ST85ZF发展而来。上下两块PCB,8CM日系双滚珠风扇(ZU1200M是内侧直吹,而ZM1200M是外侧抽风),5V和3.3V采用DC-DC输出。产品定位是零售最顶级的零售电源。特点是十分堆料,堆好料。做工也精致,内部图很YY。有开关切换12V单路/多路输出。银欣官方号称3.3V/5V/12V电压变化不超过1%。实测结果3.3V/5V变动保持在3%以内,12V保持在1.5%以内,在同级产品中还算不错。纹波非常低。风扇噪音控制的不错,在多张高端显卡平台上不会察觉。唯一不令人满意的是转换效率平平,典型负载下刚过80%一点。除此之外没啥可以挑剔的地方了。


银欣的产品整体上的品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当然在国内价格有些偏高,而且因为CCC的成本过高,进入国内的产品相对较少。另一点,个人感觉银欣在认识80PLUS标准普及的速度的时候显得不够敏锐。现在元素系列和游侠系列之间的尴尬自不必说了。银欣的人员认为玩家和服务器领域没有多少人关心高效率,只要输出够好就行了,因此银欣在给代工厂下OP系列/DA系列/Zeus系列的要求的时候,完全没有效率的要求。这里面一方面是不了解80PLUS普及的步伐,和业界对服务器电源产品普及80PLUS及其后续等级认证的需求;不了解还是有不少玩家关心我们的地球的,尤其是欧洲那样的高电费地区的玩家。另一方面也不了解更高级的技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改善输出质量,同样也会提升银欣自己的品牌形象。自己投资的嘉笙给OCZ、给Tagan代工的产品甚至强于自家的产品,售价却比自家的产品便宜(参照美国新蛋报价);同样的益衡的单变压器大功率方案,Antec的版本就可以通过80PLUS铜牌,所采用的功率管就好于银欣的游侠ST85F和ST1000-NV,而银欣的这两个更贵的型号反而通不过80PLUS。这些都是相当尴尬的事情。希望银欣在今后的产品当中有所改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OCZ

美国著名发烧硬件提供商。收购了下面要说的PC Power & Cooling,但两个品牌相互独立运营。OCZ的电源产品的代工厂经历了从Tagan到FSP,再由FSP到多个厂商的阶段。

下面开始按照定位从高到低介绍一下OCZ的产品序列。

OCZ目前最顶级的产品是EliteXStream系列,12CM风扇,80PLUS,SLI认证。前面介绍过由嘉笙代工。详情如前所述,产品水准很高,价格相对也很有竞争力。其次是Fatal1ty系列的700W产品,也是由嘉笙代工。具体结构未知。80PLUS和SLI认证,80PLUS报告中的效率表现低于顶级的EliteXStream。

接下来的GameXStream系列,600W至850W,FSP代工,GreenPower结构的大功率型号,可参考FSP部分的相应内容(画外音:这么早就碰到全汉,还是没过80PLUS的版本,剩下的是不是就不用再看了?)。

ModXStreamPro系列,Sirtec(协益)代工,80PLUS认证,模组接线,用料比较差,TREC的主电容和输出滤波电容,25度标定额定功率,而实际额定功率是标称的80%左右。自从OCZ收购PC P&C之后,OCZ还在自己的零售产品中附带一份很有PCP&C特色的C8000的检验报告。不过这些C8000报告看来和实际产品的水准并不“搭配”。OCZ真测了么,都测了怎么输出能力这么差?


ModXStream Pro系列当中的400W型号比较特殊,是CWT代工的DSA方案。

Fatal1ty系列的550W,模组接线,目前无进一步的详细信息。

StealthXStream系列,FSP代工,GreenPower结构,可参考FSP部分的相应内容,其中的400W型号通过了80PLUS认证。

StealthXStream系列的400W又是一个特例,和ModXStream Pro系列的400W一样,CWT的DSA方案。DSA方案的成本优势已然超越了全汉的GreenPower了?

OCZ的产品也习惯于用名称中的大写字母简写,例如EliteXStream系列就简写为EXS系列,ModXStream Pro系列就简写为MXSP系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8: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PC Power & Cooling

美国的顶级发烧硬件提供商之一。这个品牌对8cm风扇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很看不上顶吹大风扇和模组接线的产品。虽然被OCZ收购,但仍独立运行。

产品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以静音为卖点的Silencer系列,最老型号的Silencer是FSP的OEM,现在全部都是Seasonic的OEM,双路磁放大,类似S12 Energy+的结构,额定功率在40度条件下标定。静音当然做不到海韵牌的水平,其性能表现可以参照前面所述海韵的相关部分。

另一个是PC Power & Cooling的招牌,Turbo-cool系列。这才是PC Power & Cooling形成其品牌风格的产品。品牌的名字里面的“Power是指50度条件下标定额定功率,比那些25度标定的额定功率的产品更强劲。“Cooling是指产品散热好,运行时元件温度低,一方面可靠性会提高,寿命长,一方面也有利于功率输出。Turbo-cool目前的产品MTBF标注为40度满载20W小时。不过这个优点的背面就是散热风扇暴力,噪音高。当前Turbo-cool系列的产品有两个:顶级的1200W和定位稍低的860W产品。该系列从设计到制造的ODM厂为台资的Win-Tact,从设计公司(DesignHouse)起家,产量不高却极有特色的一个厂,指望YY纯美国血统的人又要失望了(当然PCP&C一直极力让用户相信自己设计了Turbo-cool系列,掩盖自己贴牌商的实质)。

Turbo-cool系列顶级的1200W,是在同系列1000W型号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在内部采用了完全独立生成的两路12V(相比其它的双变压器方案更为激进),在输出的时候汇聚成单路12V输出,可以让玩家更自由的分配12V给设备。3.3V和5VDC-DC输出,指标相对还不低。输出电容从以前的至宝换成了日系。风扇噪音虽然有温控,但相比其他零售电源还是大不少。输出的静态稳定性(调增率指标)中等,实测3.5%左右的水平远达不到标称的1.5%以内的水准。标称保持时间大于32ms(这项指标其实也是PCPower&Cooling早年成名时期的得意之处之一,其实就是大电感主电容之类的储能元件用得比别人厚道)。交叉负载的水平很好,但绝对不是粉丝们想象的各路完全独立互不影响。最大的特点算是纹波控制的水平非常好,不过相比当前其他纹波控制出色的产品并没有优势(例如ZM1200M,例如Antec的Signature系列等等相当多)。转换效率相对很好,典型负载下84%左右,可惜在20%负载处达不到80PLUS的要求。电源非常重,比较夸张的7年质保。在售价上$600,算是售价最顶级的零售ATX12V标准的电源了。不过美蛋上促销的非ESA版的价格已经很接近同级对手银欣的ZM1200M了。



860W的Turbo-cool是用一个成本相对低的产品来取代曾经的顶级产品、成本较高而又效率不佳的Turbo-cool850SSI。作为这个顶级Turbo-cool系列的“入门产品”。价格相对于同类产品还是偏高。虽然相比1200W的产品短了很多,但依然很有“质感”。内部元件的布局很有特点,元件等级也很不错,做工也不错。转换效率较好,通过了80PLUS认证。比较神经质的是风扇温控和1200W的几乎一样。8CM的扇子起转就2700RPM,不少产品满载才这么多。12V比较稳,但3.3V和5V的输出随负载的变化范围(4%)轻松打破官方标称的1.5%的范围(话说这些贴牌商编出来的“另类”、“特制”的指标很少有真能达到的,基本也只是卖高价的借口。国外顶级品牌的虚标也挺可怕的)。纹波表现中等偏上(有点砸了这个系列的金字招牌的感觉,不过毕竟只是“入门”级产品)。消费者如果欣赏这个牌子的“顶级感觉”,有点买衣服直奔LV的那种劲头,不失为不错的选择。如果客观实际一点的话,这个型号的优点并不多。



PCP&C在玩家心目中有很多有号召力的卖点和概念,比如坚决地反对大风车散热以及模组化接线,坚决主张单路+12V优于多路+12V等(他们原先多路+12V的850SSI恐怕是最糟糕的一种多路分配方式),每台电源都附带一张Chroma8000测试报告等等。单路+12V、小风扇散热、原生接线这三点几乎是PC P&C的教义,国内论坛也有网友和PCP&C保持相同的宣传口径,不过这三条取舍每一点都有其可取之处。关于Chroma8000报告,Zippy和Antec也在他们的一些产品里效仿了PC P&C的做法,不过有评测者爆料说他经手的两台Silencer750的C8000报告只是稍有差异,转换效率的数值是一模一样的。再联想到OCZ MXSP700W附带了报告而仍然虚标这一点,不禁让人怀疑:PC P&C真的测了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8: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耀越(Thermaltake, Tt)

Tt在国内也是相当的出名。Tt的产品代工来源也很杂,为Tt做过代工的厂商非常多。现在大部分是CWT的代工。

Tt的高端的ToughPower从550W起跳。第一个型号550W的是直接从给 Antecneo480的方案拿过来的,在二次侧的电容等方面做了加强(从富之余换成了智宝)。该方案输出很好,效率一般,尤其是低负载的效率,现在已经停产。第二批型号600W-850W更换成了CWT的PSH,效率相比老方案好了不少,纹波一般。后来在这个系列的基础上增加了Qfan系列,差别在于风扇更换成了有Tt特色的五面进风风扇。第三批型号1000W-1500W用了CWT的PUC方案,算是目前比较好的1000W以上的设计方案之一了。各方案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前面的CWT的部分。不过相比海盗的CWT型号,Tt的ToughPower价格卖得比较高端,电容、功率管之类的用料却不及价格更低些的海盗船。目前在售的ToughPower系列大部分型号通过了80PLUS认证,在有些功率点上存在两个版本,例如1200W的Toughpower就存在80PLUS的W0156和稍早的W0216两个编号。

Tt的普通的PurePower RX和TR2RX也是CWT代工的产品。基本上就是PSH和DSA两个方案。只不过这里的PSH相比ToughPower系列的PSH来说,要缩水一些。有些型号相比标准的PSH已经“面目全非”,可能已经不算PSH了。不过Tt并未在国内引入这些系列。

Tt ToughPower和TR2 Qfan系列的专业评测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而早期的一些产品就不那么容易了,目前一些早期型号以工包的方式在国内市场上露面,价格还不便宜,具体性能如何,X-bit Labs做过一个14款Tt的横评可供参考。
http://www.xbitlabs.com/articles/coolers/display/thermaltake-psu-roundup.html

Tt在国内的产品线是高端的ToughPower系列,中端的暗黑系列、金刚系列和低端的XP系列。除了ToughPower之外,都是专门针对国内市场的内销型号。既然是内销型号,最大的共同特征就是型号的数字比实际的额定功率数字大,而且麻烦的是这两个数之间到底差多少,还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

低端的XP系列代工是HKC惠科,以及“横沥永鼎安”。这个系列其实应该归在国内品牌篇。

暗黑系列相对金刚系列定位稍高一些,平均功率要大。暗黑系列和金刚系列的主要差别在于暗黑系列是前后双8CM的散热,而金刚系列是顶置12CM大风车风扇散热。实际上暗黑系列和金刚系列各自都可以分成“PLUS版”和“非PLUS版”。PLUS版是指Tt推出的,寓意为“80PLUS的版本。PLUS版的代工厂均为CWT。金刚PLUS版为CWTDSA方案。暗黑PLUS系列中额定550W的暗黑AH650P和劲翔550类似,将EMI部分做成单独小板的PSH方案,算是PSH方案的入门级产品。而其他的暗黑PLUS则是DSA方案。效率表现在目前内地市售的同档次产品中算是相当好。

而之前的暗黑系列和金刚系列就完全不是这个档次。最早的金刚系列是被动PFC的老式半桥结构,HKC代工。和低端的XP系列没啥区别。最早的暗黑系列分额定450W的“暗黑580”和550W的“暗黑680”两个型号。暗黑580是被动PFC,代工厂为伟训投资的伟硕电子厂。暗黑680是主动PFC,相同的外观下至少存在两个版本,伟硕电子厂的版本和“横沥永鼎安”版本。两者的设计是一样的(PCB共用),伟硕的版本工艺稍好,但所有的暗黑680的CCC编号都是“横沥永鼎安”。

后来Tt的金刚系列和暗黑系列发布了后缀为“A的主动PFC版本。“A寓意“Active PFC。金刚系列的KKxxxA系列产品基于CM6800,双管正激。暗黑系列AHxxxA在设计上也有所改变。这些后缀为A的暗黑系列和金刚系列高度疑似为同一工厂生产,但CCC号码却分别指向了九州阳光和横沥永鼎安。不过不管是谁,都是在外销欧美的产品里不会出现的方案,“专供”国内市场。

结果Tt的这些内销型号就是带P的不便宜,便宜的都很糟。但即使是不便宜的PLUS系列,在代工厂CWT的整个产品序列中也只算中低端定位的东西。Tt厚道的时候并不多。内销货就说到这。

现在Tt在80PLUS的榜单上可谓非常强劲,铜牌、银牌的储备型号非常的多。铜牌已经储备到了几乎所有现售的外销系列(内销版本升铜估计要继续等)。甚至还有一个金牌的在列。可以想见,09年Tt铜牌版本的普及速度将十分可观。在2010年普及银牌也有足够的产品储备了。(就在本文即将完工的时候,Tt发布了PSH结构的80PLUS铜牌的ToughPowerXT系列650W-850W,09年1月底推出,作为现有ToughPower系列650W-850W的替代产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8: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民(Zalman)

韩国的著名品牌。其产品原先是FSP代工,现在逐渐在中高端转向益衡。最顶级的850W和1000W是Enhance代工的双变压器方案。660W和770W的型号也是益衡代工。其产品特点是静音。习惯于把自己优秀的散热技术应用到电源里面去。在几个大功率型号上给电源内部的散热片配了热管散热,在静音水准上在相同方案的产品中有较大的优势。很有特点。可惜目前国内渠道出现了问题,暂时行货产品在内地无法见到了。(这也反映了这些外来品牌电源的一个隐忧。如果这些品牌做得不好,一淡出国内市场,那么消费者花高价买到的行货电源,就立即变成水货,无法享受到行货质保了。)

拿思民最新型号的ZM770-XT和ZM660-XT来说,80PLUS铜牌认证,在前面益衡部分有涉及。思民特色的热管在下图中十分的显眼。热管散热片专门为热量最大的二次侧的功率管散热。一次侧的功率管则采用了较发达的普通散热片散热。相对于850W/1000W的两头都用“散热棍”接到同一块热管散热片散热,要合理的多。

而下图右所示的,是模组化接线的小板直接和主PCB相连,而不再需要用导线连接,视觉上十分干净明快(不过这一点倒未必是Zalman的专利)。


而Zalman目前由FSP代工的产品均为GreenPower结构。这个结构的表现大家应该很熟悉了。总体上做中低端的还可以,做高端瓦数的话就非常勉强了。这里不再赘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8: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Tagan

德国的发烧品牌。不少人YY这个牌子的德国“血统”和“德国品质”,“德国设计”,大有看见宝马奔驰保时捷的感觉,其实有没有大众水平还不好讲。实际上这个品牌以前的代工厂为清一色的至宝(Topower),方案也都是至宝给。Tagan只管提要求、出钱贴牌。觉得Topower以前的产品很不错的,可以翻翻前面Tagan部分的BZ1300的照片,仔细看看[H]测试Tagan BZ1300之后的结论。最近Tagan开始增加益衡和嘉笙代工的型号。分别在前面各自部分有所涉及。

Tagan旗下还有一个品牌SilverPower,前面在益衡的单路高端方案的时候涉及到了这个品牌。主要面向欧洲市场。代工厂比较多。包括益衡、海韵(目前是S12II方案)、首利等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8: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冻酷凌(Glacial Tech)

洋鑫科技是一个由8位博士成立于2001年的一个台企,极冻酷凌是他们在大陆市场打的品牌。可能大部分人了解这个牌子是从这个牌子的散热器开始的。急冻酷凌目前在售的型号是以GP-ALxxxAA的系列,12CM大风车,从350W至650W,全系列通过了80PLUS认证。急冻酷凌目前这个系列由CWT代工,其内部有点让人联想到DSA系列,但实际上是各自设计的两套不同的方案。该系列的效率表现不错,尤其是550W以上的大功率的型号的中、低负载时候的表现。电压稳定性中上。相对于CWT的DSA系列来说至少不弱。官方号称50度下的温度标定,温控在极低负载(35度下10%负载,25度下20%负载)的时候会关闭风扇,实际使用中在负载不高的时候风扇会转转停停的。这个牌子相对来说影响力不大,近期在内地市场也可以买得到了。对用户来说也还算是一个性价比还不错的一个选择。不知道这个牌子在国内能否坚持做下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8: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写到这里近期有关电源的文章算是告一段落了。罗罗嗦嗦一大堆,不知道对读者能有多少帮助,或者是有多少误导。现在时值2008年的年底。而本文的第一版在现在看来,很多内容已经有沧海桑田、翻天覆地之感。80PLUS标准明显的加快了PC电源业界的发展速度。而在2009年、2010年,随着80PLUS铜牌和银牌标准的相继强制普及,电源业界肯定会有更大的变化。例如现在CM6802的产品还在端着架子卖高价,而在两年之后估计就会类似今天的CM6800,到处泛滥了。到时候又是一番景象了。何况对现在大部分80PLUS的结构来说,提升到80PLUS铜牌并没有多少难度,大部分零售产品“升铜”的时间不会很长。

本篇文章多次引用网络上的一些图片,对此深表感激。在本文的成文过程中,Travis同学作为本文的顾问,对文中的内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并应Travis的要求,本系列文章禁止转载至ZOL论坛





附emu618帖子链接
第一篇:PC电源FAQs以及展开来说电源(第二版)(emu618)
第二篇:PC电源-厂商及品牌篇(内地部分)(第二版)(emu618)


[ 本帖最后由 慵懒悠悠 于 2009-1-5 18:5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5-17 21:14 , Processed in 1.06250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