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5|回复: 1

[转贴] 钱少不读书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50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9-2-15 2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丁捷
星期天在楼下街边的报刊亭买报纸,听了报刊亭主人王大姐的一句惊人之语:中国人钱少不读书。我问什么意思。她介绍说:经济不景气,已经严重影响她的生意了。举例:她这个报刊亭,因为地处闹市区,08年夏天之前,已经能做出4000元钱的利润,去年下半年开始下滑,到目前已经“跌破”2000元。见我面露疑惑,王大姐拿出她的进货记录。登记的几种畅销报刊前后的月销量可以说明很大的问题。

读者         150份      下降到        50份

青年文摘     120份      下降到        40份

时尚         30份       下降到        8份

收获         20份       下降到        8份

人物周刊     20份       下降到        10份

知音         70份       下降到        30份

    还有报纸,以前在她报刊亭销量最大的扬子晚报,每天可以卖出200多份,现在一半还少。

    我想,经济是不如前,但是短时间内,不至于老百姓穷的连报刊的开支都付不起。我们只能找出这样的原因:一是国人在压缩开支的时候,首先压缩精神消费的支出;二是国人事业受挫、失意、清闲的时候,较少以文化的方式找安慰、寻寄托,更不会相信从书本里寻求“黄金屋”。

    前苏联解体后一度出现经济危机,很多商店因商品缺乏关门,但是两种店不减反增。一是面包店,俄罗斯人有买面包的习惯,再穷总得填饱肚子,面包是最廉价的食物了;二是书刊店生意红火,买书读书的人更多了,因为经济不景气钱少了时间却多了,人们正好调整一下生活方式,活得更精神化一些。所以当时在俄罗斯街头经常看到的场景是:面包店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一手提着面包袋,一手捧读。仅此场景就让我们看到这个民族的两个优点:公共场所自觉有序;热爱阅读。

    美国作家狄克逊。韦克特写过一本《大萧条时代1929-1941》的书,专门观察上个世纪的那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记录了一个有意思的调查,说美国和欧洲国家,大萧条时期几乎万业见衰,但文化却在萧条的二十余年间兴起。欧美的出版业在其间快速发展,各种期刊的发行量大增。比如美国读者文摘,大萧条开始时发行量25份,大萧条期间猛增到800万份。《时尚先生》《传奇》和大量女性刊物都是在这个时期创办出炉,并很快畅销的。美国人为了节省开支,同时满足更大的阅读需求,还寻求大量内容综合的报刊图书,一些文摘类刊物和综合日报也应运而生,找到了市场。

    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话,人们对生活的奢求完全不必那么高。我们能吃饱肚子,穿着朴素得体,捧着一本书,遨游在知识、兴趣的海洋,怎么就不是一种美妙人生呢!怕就怕欲望扭曲人性,我们习惯挣扎在无边无际的物质汪洋,不能自救。

签到天数: 155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09-2-15 23: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揚子晚報最早的时候0.3元,现在不知道,好久没买这个了,应该在1~1.5元!其他的报纸比如金陵晚报销量不错的,也是1元,节日0.5元,想想报纸之类的还好些,杂志类涨的很离谱的,老百姓一个月能苦多少钱啊,那么多生活成本,年轻人又要付宽带,网上的信息也比较多,这个就是时代的变化,以前的电脑房都是单机游戏的,现在基本都网游,现在连卖电脑游戏盗版的生意都没有以前好做!
水电气,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有线电视,出门必要的月票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很多家庭都要超过400块,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节奏也比较快,中国福利还不好,教育,房产,医疗,几个难以预料的支出要超过一个家庭成员一生的收入,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天天看书报啊!说到底还是穷啊,生活又没什么保障,否则哪个都不是天生的贱命不会享受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9-29 23:36 , Processed in 1.08007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