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58|回复: 2

[转贴] 罗马全面战争一些相关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3-4 02: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与马其顿战术系统的比较


1。本文的思想是使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归纳-演绎 程序,即先形成一个理论(这部分是Archer Jones完成),然后笔者把这个理论拿来分析一个假想的问题(秦与马其顿)。我注意到很多高手也不自觉得使用了笔者反对的论证方法,即“直接由历史上的战例一步前进到假想的对抗。中间的桥梁仅仅是凭空推测”。当然可能水平很高,许多推理确实有些价值,然而这绝对不是正确的方法。

2。本文的关键是第三部分:Archer Jones兵种战术理论体系 。如果您没有读过原作,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因为其中有很多不同于常规定义的地方。其中关于四大兵种的定义是完全不同于通常定义的 。而之后的10大原则是其后讨论的基础。如果这些没有理解,那么各种误解不可避免。。我注意到多数回复都对这部分没有理解

3。本文对于Archer Jones的理论仅仅是引述和使用,基本上没有论证。这个论证过程是由原著的721页内容完成,笔者认为这种金字塔似的结构也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4。特别强调指出,很多似乎很模糊的问题,如“弓弩步兵与弓弩骑兵的对抗”和“无马蹬骑兵能否charge”在Archer Jones的理论中已经得到了解决。答案分别是“前者占优”和“可以”。所以才要求先看原则,然后才是分析。这也是为什么要用这种“归纳-演绎”法的原因。如果大家都是凭想象讨论,类似“弓弩步兵与弓弩骑兵的对抗”这样的问题将永远没有结果。所以已经有人通过总结长期战争的经验推出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非常关键的。在科学研究中,检索已经有的资料极端重要。很多在您看来难于解决的问题,早已经有了确定的答案

我还想强调一下,本文没有任何“假如亚历山大继续前进,会如何如何”的用意。对我来说,这篇文章就跟Archer Jones说“英格兰用下马骑士和长弓手的组合,不但能击败法国人,也能击败帕提亚人”一样。
这里的“帕提亚人”是指利用轻重骑兵武器系统击败罗马重步兵系统的苏雷纳斯的那支军队。毫无疑问,Archer Jones不认为两者真的会穿越时空相遇,他要表达的,无非是混合轻重步兵武器系统能够在防御战中对轻重骑兵武器系统占据优势,从而说明兵种战术系统理论的一个部分。

本文的用意,只是想向国内的朋友,介绍一下Archer Jones的理论体系,并且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对于历史研究,除了凭空推测,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最后为了防止有些朋友不熟悉这种格式,说明一下本文尽量采用了通常学术论文的参考资料使用格式。大多数论点和论据的后面都配上了参考资料的出处。使用[1][2]等表示。这样如果对哪个具体细节有疑问,可以去查相应资料


一,简介

这篇东西的起源是因为经常看到网上流行的所谓“东西比较”,例如马其顿与秦,罗马与汉等等。虽然有人认为这类讨论属于毫无意义的行为,不过我对此一直颇有兴趣。所谓Art of war的研究,无非是由历史 事实总结出一般规律,然后用这个总结出来的理论来进一步分析具体问题,其中也包括各种假想的对抗。 在Archer Jones的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中,就对一些假想的战斗进行过预测。问题是如今常见的所谓讨论,全部都使用了错误的方法,空想和臆测代替了理论。这里为此将尝试一些不同的做法。
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就应该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

1。收集事实(例如历史上的战例)
2。分析事实,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说理论
3。验证理论
4。将该理论应用(例如用于预测一些假想的对抗)

显而易见,如今没有人在这类问题上使用这种方法,几乎都是直接由历史上的战例(通常还是一知半解)一步前进到假想的对抗。中间的桥梁仅仅是空想或者臆测。更有甚者,一些民族主义的情绪被引入(包括对本民族的夸大和贬低),严重破坏了问题的本来面目。这篇文章希望能在此方面做一定的尝试,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欢迎指教。

二,讨论范围和资料来源

这里不打算大言比较马其顿与秦的整个军事系统,而是局限于“战术系统”。也就是,忽略战略补给等因 素,假定两军以类似兵力在战场相遇,探讨可能发生的情况。忽略战略和补给,是因为无从比起。忽略兵力,一方面是因为兵力受到战略和补给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东方史料中的兵力有些不让人信服。在西方发达的历史研究条件下,许多原本在古代史料中出现的夸大的兵力(其庞大的数字丝毫不比中国逊色)被一一纠正,而在中国历史学界,基本上还是完全引用古代史料的兵力数字。两者比较有欠公平。总之,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各兵种特色分析。

资料方面,使用的理论为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西方战争艺术)中阐述的理论体系。其他马其顿方面的兵种资料来源包括J.F.C.Fule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西方军事史),Trevor Nevitt Dupuy, The Evolution of Weapons and Warfare(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和阿立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同时用到的西方资料还包括Charles Oman, The Art of War in Middle Age(中世纪战争艺术),Trevor Nevitt Dupuy, The Military Life of Hannibal, Father of Strategy(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其中,西方战争艺术和西方军事史国内应该有中文版,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亚历山大远征记和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均在www.warstudy.com有中文电子书。

中文资料则非常糟糕,古代历史学家似乎不太注重兵种的描述,而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们则似乎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之类的课题更感兴趣。好在东方的秦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就是兵马俑为代表的考古发现。使得战术系统的分析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中方资料参考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 战国军事史,以及各种考古发现的结果。

三,Archer Jones兵种战术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这种假想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好应该先形成理论并验证后,再应用于预测虚拟的情况。显然,本人没有能力完成这种工作,就算自己总结个理论出来估计别人也不信。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使用已经有的成熟的并且是实用的理论。再一次,中国历史学研究在这个领域几乎强瞻祝荒芮笾谖鞣降难芯砍晒U饫镅∮?的是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西方战争艺术)中的理论体系。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是伊利诺斯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Archer Jones在其35年军事历史研究经验基础上的著作。作者总结了数千年军事史的大小战例,归纳出一套被证明是颇为可 行的理论体系。在这里这套包含战略战术方方面面的东西不可能被全部阐述,经过本人归纳,仅仅列举其中关于各兵种的战术分析部分如下[1]

首先,Archer Jones将冷兵器时代兵种划分为4类:
1。重骑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骑兵
2。重步兵,定义是采用冲击方式(shock)作战的步兵
3。轻骑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骑兵
4。轻步兵,定义是使用投射武器(missile)作战的步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一般的观念不同。这里“轻重”的标准并非铠甲重量,而是作战方式。凡是肉搏的一律为heavy部队,凡是射击的一律为light部队。显然,这种划分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兵种特点 ,毕竟使用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兵种的特点。不过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注意。比如一名轻骑兵放下弓箭抽出战刀,或者一名轻步兵丢下弩拔剑,他们就自动变成了重骑兵和重步兵。当然,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不合格的客串者。

多数误解会来源于这里没有仔细阅读。这里特别强调。本文的兵种划分方法与通常不同,请务必仔细理解,避免误会。谢谢


接下来,在理想条件下,4类兵种的强弱点可以归纳如下:

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这个原则要求重步兵训练有素,使用长兵器。中世纪的民兵不算。拔刀的弓箭手不算。

原则2:重骑兵对于重步兵战斗队形的侧翼和后方有毁灭性优势。这点之所以能跟原则1同时存在,是因为古代战争中重步兵战斗队形在交战中转身对付另一个方向的威胁,是完全不可能的,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例子。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下面会谈到。

原则3:轻步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的前提是轻步兵必须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那么轻步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步兵,必然导致失败。

对于这个原则,笔者认为有必要做进一步说明。在原著中,Archer Jones用于证明该原则的战例较为薄弱。大部分都是非正规军的轻步兵对正规重步兵的胜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正规步兵的作战往往意味着纪律和阵型。而轻步兵使用hit and run战术的时候,却通常要求采用分散队形并且不断的后退。这对于多数古代正规军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不过在许多情况下,重步兵由于某种原因(如对方重骑兵的侧翼威胁)无法有效前进,则该原则对正规军有效。具体战例如黑斯严斯和福科克[1][3]

原则4:轻骑兵对于重骑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原则3非常类似,前提同样是轻骑兵必须使用hit and run策略,随着而来的就是受到地形和指挥官的限制很大。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战斗变成近战,轻骑兵自动转化为不合格的重骑兵,同样导致失败。

原则5:轻骑兵对于重步兵具有天然优势。这个原则跟上面的3,4不同,由于速度差别,hit and run的战斗很容易实行,所以优势很大。

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不论轻步兵是否试图转变成不合格的重步兵

原则7:在射击对抗中轻步兵对于轻骑兵具有优势。原因是地面平台保证更高的射速和准确性。不过需要注意,轻骑兵这时候通常会拔刀变成重骑兵,尽管是不合格的重骑兵,借助马匹的冲击力通常还是足以通过冲锋击溃轻步兵。

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这点对于重步兵非常明显,对于重骑兵则完全不符合。

原则9:以上原则是在双方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效。此条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原则10:以上原则仅仅反映各兵种的内在优缺点,不能确保战斗的最终结果。战斗结果还取决于指挥官能否正确的扬长避短以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此条一样为笔者根据个人理解添加。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认为这套理论稍微有些aggressive and bold,未必能涵盖一切情况,有些地方的结论显得匆忙。不过仍然不失为如今最好的实用性理论,以下将完全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讨论。如果对这套理论不同意,下面就可以略过不看。如果想反驳这套理论,请去弄一本原著作阅读,因为在原著中几乎每个原则都用了很多的战例加以说明。如果还是想反驳,建议去找Archer Jones.

四,秦军战术体系

之所以将秦军放在前面,是因为本人对于这一方面比较薄弱。由于懒惰的原因,不太可能去啃各种原始资料,而中国历史研究又没有提供现成的东西,只好根据有限的资料做些分析。所以摆在前面,便于批判和指正。考虑对应年代,这里的秦军指的是战国时期,而非后来统一的秦帝国。秦军的兵种阐述如下:

1。骑兵

关于中国骑兵的起源,本国历史学界历来有两种观点。一部分认为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中原骑兵的起源。骑兵的正式成立,出现在战国中期以后。也有认为早在春秋甚至殷商时期,就已经有少量骑兵存在[6]。不过这个并非本文讨论的课题,这里关心的是秦国骑兵的兵力和作战方法。战国时期的兵力数字几乎全部来源于汉代刘向等人的“战国策”,根据战国策中张仪所说,秦国有“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题外话,战国策主要为战国纵横家游说诸侯,猎取富贵言辞的汇编[6],里面各位策士们说的“带甲百万,带甲数十万”我几乎是一概不信,跟战国人口2000-2500万比较,算出来的兵民比例只能说是荒谬。西方史料中的类似夸大早就被其发达的历史研究所纠正,而即使以前一直照搬古代史料的中国历史学家也有人指出这个数字根本不是实际兵力,而是按照苏秦所谓“一户出三男”理论从人口算出来的“理论数字”[6]。谁都知道,算出来的“理应如此”的数字跟实际数字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扯远了回来,尽管有夸大的问题,不过作为专业化高的兵种,秦国有骑兵万余应该是可信的。总之,骑兵的比例不是很高。这点也跟当时的技术条件吻合,缺乏马蹬的情况下,骑兵的训练费用和时间都过高。而且没有马蹬的轻骑兵的射击能力也有所不足。

秦军骑兵的作战方式,从兵马俑的发掘来看,主要是使用弓弩的轻骑兵。似乎至今没有发现使用长矛等兵器主要进行肉搏战的重骑兵。

2。步兵

按照本文的划分标准,秦军包括使用弓弩的轻步兵和使用戟矛等长兵器的重步兵。兵马俑中发现的最长长矛可达7米,很显然这种长矛不可能用在第一排,所以类似马其顿长矛步兵方阵的多重长矛阵型是可信的。得益于先进的弩,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轻步兵。战国弩的射程和精度都是无可比拟的,关于这点说明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重复。

3。车兵

秦军仍然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战车,可使用弓弩和戈矛作战。战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东西方都曾经兴盛一时,最终由于适应性的局限而被淘汰。对于其野战中的功能笔者表示怀疑,因此暂时排除在外。

综上所述,不考虑战车,秦军战术体系包括三个兵种系统:轻骑兵,轻步兵,重步兵。其中两种步兵占兵力的多数,骑兵比例则较低。由于强大的弩箭,其轻骑兵和轻步兵都非常先进。秦军的兵种使用几乎没有什么详细的文献说明,只能根据兵马俑的排列推想为轻步兵在前方和侧翼,重步兵为主体。轻骑兵则独立在侧面担负支援和骚扰任务。总之是冷兵器时代常见的布置方法。

五,马其顿战术体系

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军队是西方历史上(有可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同时拥有全部4种兵种系统的军队。其地位之高被认为是“整个西方历史上再由没有出现过超过其水平的军事系统”[1],被认为能够“击败冷兵器时代任何一支军队”[4]。而纵观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除了拜占庭等少数例外,整个欧洲甚至没有出现过能接近其水平的战术系统[3]。而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马其顿重骑兵。

1。重骑兵

马其顿重骑兵是西方(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重骑兵。它的核心为Hetairoi,即“伙伴骑兵”[1][2],也有可能包括塞萨利骑兵[4]。重骑兵头戴头盔,胸挂鳞甲,腿裹胫甲,手持盾牌,腰插短剑,而且他们的坐骑也披着鳞状头胄和胸甲[4]。使用的长矛根据不同资料的数字在9-15英尺之间[1][4]。在没有马蹬的时代,重骑兵的训练难度最高。马其顿骑兵通过严格的训练成为实用的兵种。当骑兵用长矛刺击时,在刺中敌人之时或之前即放手,以避开刺中敌人所产生的冲力影响自己[1]。此外马其顿骑兵具有严格的纪律并服从指挥,在下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在古代战场上有重大的意义。

2。轻骑兵

马其顿军队同样拥有传统的轻骑兵,使用投射武器作战。不过他们的主要投射兵器是标枪。相对于使用弩箭的秦军骑兵,其作为轻骑兵的效能较差。标枪轻骑兵的优点在于,当情况需要的时候,可以将标枪作为短矛使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行使重骑兵的职能。

3。重步兵

按照本文的划分标准,马其顿重步兵实际上包括两种。使用马其顿长矛的正规重步兵和使用普通希腊长矛和较大盾牌的较轻型同行。注意在多数资料中,后者被划分为轻步兵,而这里根据本文最初说明的原则,按照其作战方式划分为重步兵。马其顿长矛的长度[2][4]为14-18英尺,也有资料为21英尺。著名的马其顿长矛方阵就是由这些长矛所组成。而希腊长矛的长度约为6-9英尺,使用较为灵活[1][2][4]。如果地形不利,正规重步兵也会放下马其顿长矛而改为使用较短的希腊长矛[1]。马其顿长矛方阵的威名在后世甚至超过了真正的主角重骑兵,成为不少人心目中马其顿军队的象征。这里不打算介绍马其顿方阵的具体情况,一来是因为类似资料很多,二来是随后读者就能看到在广义的马其顿战术体系中,马其顿方阵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将注意力放在马其顿方阵上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导。

4。轻步兵

马其顿的轻步兵跟之前以及之后很长时间内西方的轻步兵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通常布置在重步兵的前方,用标枪,弓箭和投石索作战。任务是在主力交战前提供掩护。

5.马其顿战术体系的运用

马其顿战术体系的运用笔者以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以重骑兵侧后方突击为制胜手段的合成作战。在战斗中,轻重步兵进行传统的正面交战,犹如铁砧吸引住对手。重骑兵则凭借机动能力的优势如铁锤一样突击对手的侧翼和后方。根据原则2(重骑兵对于重步兵战斗队形的侧翼和后方有毁灭性优势)和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这类行动对于敌方的主体步兵将是灾难性的。由于马其顿战术系统是最早拥有重骑兵的系统,其他与之较量的战术系统都没有具有同样机动能力的重骑兵来匹敌,马其顿战术系统得以在地中海地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亚历山大东征时期遇到的对手波斯,当时具有一个三兵种战术系统。即波斯传统的轻步兵和轻骑兵加上来自希腊雇佣兵提供的重步兵[1]。波斯轻骑兵虽然披挂有甲胄[1][2],但是仍然以传统的投掷标枪方式作战,属于轻骑兵。原则4(轻骑兵对于重骑兵具有天然优势)在这里基本上不适用,因为标枪的射程太近,根本不足以进行hit and run战术。而且为了配合本方的步兵,波斯轻骑兵也没有条件run。双方骑兵的战斗通常都很快转化为肉搏战。波斯方面由轻骑兵转变而来的不合格的重骑兵则往往是失败者。最能表现重骑兵重要性的并非著名的阿贝拉战役[1][2][7],而是之前的伊苏斯战役[1][2][7]。在伊苏斯战役中,马其顿重步兵正面攻击波斯军的希腊雇佣重步兵,正如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所预测的,马其顿一方在这里处于劣势。然而马其顿重骑兵击溃了对方侧翼的轻型部队,然后转身袭击波斯重步兵的侧翼。随后马其顿军使用希腊长矛的轻型重步兵也从这个缺口进入攻击,确定了胜利的结果[1]。

作为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卓越继承者[1],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和罗马名将西庇阿各自的得意之作是骑兵侧翼突击原则的最好说明。在坎尼[1][5],汉尼拔的迦太基骑兵和努米底亚骑兵在侧翼击败了罗马骑兵,然后反身攻击罗马军队的后方,使罗马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失败。并且也给他们上了关于马其顿战术体系的生动一课。在扎马[1][2][5],由于西庇阿得到努米底亚骑兵的支持,反而在骑兵方面占了上风。结果罗马一方的骑兵在击溃迦太基骑兵后及时回到胜负未分的战场,并攻击迦太基军队的后方。跟随汉尼拔转战意大利十几年所向无敌的2万非洲步兵,汉尼拔最可靠的军队,却完全无力对付来自后方的突击,可悲的全军覆没。甚至没能给对方骑兵造成值得一提的损失。仔细比较这两场战役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区别[1]。坎尼战役中,受到严格训练的迦太基骑兵在击败罗马骑兵后,很快就转身攻击罗马步兵的后方。而在扎马,临时加盟纪律松散的的努米底亚骑兵则在胜利后追击敌人离开了战场。好在西庇阿的步兵并不比汉尼拔弱,因此能坚持到本方骑兵最终回来。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坎尼,汉尼拔面对两倍于自己的罗马步兵,是不可能坚持这么久的。这点正说明亚历山大时代马其顿重骑兵严格的纪律对于重骑兵执行这类任务的重要性。

六,一个常见误区的澄清

由于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把马其顿战术体系等同于马其顿长矛方阵。经常看到有人假想的东方弓箭步骑兵如何像打鸭子一样痛击马其顿方阵的“神话”。

正如前面所叙述的,马其顿战术体系的核心是重骑兵和兵种联合作战,长矛方阵仅仅是其重步兵的组织形式。在广义的马其顿战术体系,如汉尼拔的军队中,甚至不存在这样的长矛方阵(汉尼拔用利比亚菲尼基人组成的非洲重步兵来代替[5])。单独的马其顿方阵什么都不是,如果要归类的话,倒是可以归入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前身——-希腊战术体系。对于希腊战术体系,有时间或许会写点东西。不过这个不适合在这里详细讨论。

面对包括全部四种兵种系统的马其顿战术体系,纯粹的弓箭战术是无效的。如果仅仅使用轻骑兵hit and run,根据原则7(在射击对抗中轻步兵对于轻骑兵具有优势),毫无疑问本身数量就不足的秦军轻骑兵不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假如秦军轻骑兵打算客串重骑兵的职能(虽然兵马俑中没有迹象表明秦骑兵有这种爱好),那么根据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好运气。如果单独使用轻步兵,那么根据原则6(重骑兵对于轻步兵具有绝对优势),只不过是马其顿重骑兵的屠杀对象而已。如果同时使用轻骑兵和轻步兵,结果只能更糟。当对方重骑兵冲锋的时候,要么轻骑兵丢下速度慢的轻步兵撤退要么一起同对方肉搏,结局都是一样。所以最终,我们将进入讨论的最后一部分,即秦军将用完整的三兵种战术体系来进行对抗。

七.秦与马其顿战术体系的对抗

现在我们假定双方以相等兵力在野战中对抗,来看看可能的结果。写到这里不禁感到历史研究跟我平时写的论文报告也没什么不同。只要理论说明清楚,已知条件给出,推出结果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首先,秦军在轻骑兵方面的优势或许能加以利用,可以在双方主力接触前对敌方进行骚扰。不过正如前面的说明,在对方轻步兵火力下只能是得不偿失。而且根据原则4的补充说明部分,运气不好的话有可能被对方重骑兵逼到角落消灭。就像马扎尔人骑射手被德国骑兵压在河边痛击一样[1][3]。

接下来,双方主力开始正式接触。假如马其顿军队没有重骑兵,那么秦军的胜利面很大。因为秦军轻步兵和轻骑兵的射击优势能迫使对手采取进攻。这样根据原则8(相同兵种对抗防御一方具有天然优势),秦军队形完整严阵以待的重步兵能够在重步兵对决占据上风。

然而,一旦加上这个重骑兵,局势就完全不同了。正像伊苏斯战役所表明的,尽管占据防御优势的重步兵能够挡住并击退马其顿重步兵,然而没有防御对方重骑兵侧翼突击的合适手段情况下,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在双方初期的交战中,秦军的失败可能性更大。原因说出来则一钱不值:因为秦军自己没有重骑兵,自然不可能知道重骑兵侧翼突击的威力。不知道威力当然不会想办法去对抗。而秦军的战术系统对于马其顿军队却并不陌生。与波斯军队相比,最多就是弓箭火力猛烈一些(这里顺带指出波斯弓箭手也是相当有名的),只是量的不同,而无实质的变化。需要强调,秦军肯定知道侧翼突击的重要性。不过骑兵攻击同步兵突击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速度快得多,而且能凭借速度优势选择对方重步兵的弱点攻击。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说明马其顿战术系统具有优势。我们不妨继续下去,假定经过一系列失败,秦军将领终于明白了原因。顺带一提,这个学习的代价可能很大,因为古人站在当时的角度往往不能正确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人花了近百年才弄清楚克勒西战败的根源。当然这一点仅仅是纯粹的猜测而已。又扯远了回来,根据历史上的战例,可以认为秦军将领能采用防御重骑兵战术不外乎如下一些:

1.预先选择战场,利用天然或者人工障碍物掩护本方侧翼。
就像百年战争中英格兰严格遵循的做法那样[1][3]。不过前提是马其顿将领跟法国骑士一样愚蠢的去攻击对方选定的有利位置。或许可以通过战略行动达到这个目的,不过这个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而且笔者一贯认为这种事先假定本方比对方高明的做法只能说是无聊——-为什么不是对方通过战略行动迫使本方主动攻击?需要强调,前面说的秦军的射击能力优势是让对手主动做战术攻击,不能让本方有事先选择战场的自由。这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其实广义的说,这样做跟退守到营房里没什么区别,毕竟营房也是“障碍物”。

2.使用“全方向”重步兵方阵。
就像瑞士长矛手用过的那样。既然重骑兵的机动能力优势确保他们总能选择攻击对方重步兵的侧翼,那么用一圈重步兵围起来,到处都是正面。根据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这个方法对于重骑兵可谓完全免疫。然而马其顿军的主体仍然是重步兵,全方向方阵的结果就是秦军只能以一个方向对抗敌方全部的重步兵。在战斗的开始阶段可能还能平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方向的战线会越来越薄弱最终崩溃。实质是马其顿军队以少量重骑兵就牵制了对方一半以上的重步兵,仍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3.使用重步兵预备队

在Pharsalus战役中[1][2],面对庞培的优势骑兵,罗马名将凯撒使用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行动。他抽调出3000名重步兵组成一支专门的反骑兵预备队,并且布置在本方侧翼骑兵的后方。由于视线被挡,庞培一方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战斗开始后庞培骑兵很快取得了胜利,然后他们就正面撞上了这支步兵(正如前面在坎尼和扎马战役中的说明,要想在骑兵战斗开始后进行约束非常困难,并且需要严格的纪律,对于不怎么出色的罗马骑兵难度更大。),结果如原则1(重步兵在正面防御时对于重骑兵占优)的预料,凯撒取得了胜利。在日后的战争中,用重步兵预备队对抗敌方重骑兵成了拥有纪律严明步兵的罗马军队常用的方法。
由此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不过仍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个方法其实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实际操作的难度很大,首先要判断对手的攻击地点,然后要抢先将预备队对准那个方向。由于骑兵的速度很快,并且能迅速从行进间转入突击,更增加了难度。做个比喻,就像没坦克的一方不得不用反坦克炮来对付敌方坦克。如果对方的进攻方向被预先判明,反坦克炮及时进入阵地,则可以用小的代价获胜。然而更多的是恐怕还是失败。罗马人在阿德里安堡[1][2][4]的惨败可以算是一个例子吧

八.结论

结论就是:秦军虽然在投射武器方面具有优势,不过由于战术系统相对马其顿不够完备,马其顿军队将占有战术优势。当然以上仅仅考虑理想情况,忽略了所有无法判定的和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不代表实际中的结果。

对于Archer Jones的理论和马其顿军队的情况,笔者还是有些自信。不过对于秦军实在是有些心中无数。不过只要秦军的战术系统本质不变,基本上全文的错误不会太大。就算万一情况变化很大(比如新的考古发现秦军有大量装备长戟的重骑兵之类),好在方法已经介绍出来各位朋友也可以自己进行分析。

另外最后说明一点,本文用的Archer Jones理论并非完美,仅仅是笔者认为目前最好理论。因此笔者也不保证本文的结论一定正确。笔者的目的只是想介绍一下这个理论,并且尝试一种新的分析架空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应该在应用中逐步完善,开始应用仅仅是完善的第一步。相信所有坚持科学理念的朋友都会同意这个看法。

[1]Archer Jones, The Art of War in Western World
[2]J.F.C.Fule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
[3]Charles Oman, The Art of War in Middle Age
[4]Trevor Nevitt Dupuy, The Evolution of Weapons and Warfare
[5]Trevor Nevitt Dupuy, The Military Life of Hannibal, Father of Strategy
[6]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 战国军事史
[7]阿里安 ,亚历山大远征记





【转帖】关于亚历山大帝国和其继任帝国最完全的介绍!

马其顿的兴起 

  马其顿的兴起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由上、下马其顿两地区组成。上马其顿是高原山区,仅有几个关隘与外界相通。下马其顿土地肥沃,适于农业,是马其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对于上马其顿有传统上的宗主权。
  马其顿人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在早期青铜时代,一批操希腊语的部落迁至马其顿,后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腊。可能在公元前7世纪,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马其顿人占领了埃盖,扩张到了下马其顿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马其顿国家。他们崇拜希腊的神祇,特别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腊语部落则在上马其顿与伊利里亚人、派奥尼亚人、色雷斯人相混合。从整体上看,马其顿人不是纯粹的希腊人,但与希腊人有渊源关系。
  马其顿人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腊人大大迟了一步。在希腊城邦已达到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马其顿刚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国王是全国土地的主人,战争中最高的统帅,在对外关系上代表着国家。他同时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库。但他的统治权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辖下的各个部落仍保持相当的独立性,拥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战时作为国王名义上的藩属出兵打仗。国王的王位世袭,但须经过人民的认可,人民还有权废黜国王。涉及到叛国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审判。马其顿人多为农民和牧民,同时也都是战士。国王在部落贵族中选择他的战友,战友要完全忠于国王,平时参与宫廷事务,战时随国王出征。从这些战友中,国王选拔一些人组成他的“议事会”。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侵略希腊,马其顿一度受波斯统治。但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一世(约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腊城邦,告以波斯的军事情报。
  进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一跃而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马其顿国王们把希腊的先进文化引入他们的宫廷,与希腊城邦进行贸易。经济的发展使马其顿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庄变成村镇,佩拉成为马其顿最大的城市和王国的首都。
  马其顿的真正强大是在腓力二世之时。公元前359年初夏,马其顿人选举前国王的幼子为王,腓力以新王叔父的身份摄政。腓力早年曾在底比斯为人质,与底比斯名将伊帕密南达结识为友。他细心了解当时希腊各邦的政治形势、外交方式与战争方法。这一经历大大有助于他以后的成功。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这时,马其顿局势比较混乱,某些属地企图脱离马其顿而独立,腓力的同父异母兄弟们则伺机争夺王位。腓力审时度势,干练沉着,很快稳定了局面,赢得了声威和权力。可能就在这时,马其顿人废掉了幼王,推举腓力正式为王,即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
腓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首先加强了王权。他通过征服、联姻、挑选战友、分封等手段,把各部落的贵族控制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并削弱他们的权力。对于边远之地,由于吞并的时机还不成熟,就让当地维持旧制。至于征服来的土地则并入马其顿,并扶植自己在那里的力量,以加强马其顿的统治。他借助传统抬高自己的地位,自称是赫拉克里斯的后裔。
  军队是腓力征服与统治的最重要工具。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与战斗技术,他在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创建了主要由贵族和富裕农民组成的常备军,归国王直接指挥。腓力吸取底比斯军队编制的特点,组成了更为密集、纵深的马其顿方阵。他加强了军队的武器装备,并建立了强大的舰队。总之,腓力的军事改革使马其顿的各个兵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协同作战。腓力的平定希腊,亚历山大之远征东方,其军事凭借就是这支马其顿军队。
  经济是立国的基础,腓力绝不甘心被排除于海上贸易之外。为此,他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开采潘革翁金矿(年产1000塔兰特)。尤为重要的是进行了币制改革。他放弃了古老的波斯币制,银币采取色雷斯制,金币采取阿提卡制。这样,马其顿就可在色雷斯和雅典货币流通的范围内自由贸易,特别是能同南部近邻卡尔息狄斯同盟进行贸易。
  腓力的改革使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半岛的军事强国。西边的伊利里亚、伊庇鲁斯、东边的色雷斯、北边的派奥尼亚,都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腓力雄心勃勃,有强烈的征服欲望。在王权强化,国土扩大,实力增强,既无内乱又无外患的情况下,南部内争犹酣的希腊城邦自然成了他进一步征服的目标。
  雅典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的斗争 马其顿的崛起,早就引起了希腊城邦有识之士的关注。腓力为打开出海口,夺取沿海一带,也早就与希腊城邦发生了冲突,与马其顿毗邻的卡尔息狄斯同盟首当其冲。面对咄咄逼人的腓力,希腊城邦内部,特别是雅典,出现了态度截然不同的两派:反马其顿派与亲马其顿派。
  反马其顿派的中坚力量是民主派工商业奴隶主,其首领德谟斯提尼就是一个武器经营者。工商业奴隶主与爱琴海北部、黑海地区有着传统的贸易关系,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利益范围被马其顿人侵占。一般公民大部分也追随反马其顿派,他们既为城邦的现状担忧,又不愿接受马其顿君主的控制,于是寄希望于恢复城邦辉煌的过去,保存雅典的民主宪法。德谟斯提尼充分发挥了他的雄辩天才,发表了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演讲。他号召雅典的公民振作精神,团结起来,不仅为自己而战,而且要象在希波战争中那样,为希腊的自由而战。他对腓力进行了无情的攻击,说他是荒淫放荡的僭主,他的战友是拦路抢劫的强盗。德谟斯提尼一针见血地指出,腓力的最终目的是劫掠希腊。他呼吁在雅典之船尚未完全沉没时,船上全体人员无论大小都来救亡,否则就会同归于尽。
  尽管德谟斯提尼慷慨陈词,富有号召力,但在亲马其顿派看来,这不过是白费力气的空喊。亲马其顿派主要由奴隶主上层分子组成。城邦内部奴隶的反抗,贫民的抗争,以及城邦之间的战争,都危及他们的利益。他们对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忧心忡忡,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就寄希望于方兴未艾的马其顿,主张让腓力二世领导希腊,进攻波斯。这一派的首领代言人、雄辩术教师伊索克拉特请求腓力“不仅成为希腊统一的领袖,而且成为征服波斯人的领袖”。征服波斯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希波战争之仇,而是要掠夺东方的财富,“让爱国主义思想所感发的斗争精神把希腊化为东方无穷财富的主人吧!……让我们把战争带给亚洲,而把亚洲的幸福带归希腊吧!”伊索克拉特企图借腓力领导的东侵来解脱城邦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而,反马其顿派企图通过希腊内部的团结来遏止马其顿扩张的步伐,也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主要立场上的分歧,使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派的斗争逐步升级。可能在腓力尚未公开表露敌意的公元前350年,德谟斯提尼就发表了“反腓力”的讲演,要求雅典先发制人,进攻腓力。公元前349年,奥林托斯城邦亲马其顿派占了上风,卡尔息狄斯同盟受到了腓力的威胁。德谟斯提尼连续三次就此事发表讲演,催促雅典马上派兵救援。他的主张遭到亲马其顿派的反对。腓力发动了战争,雅典在优卑亚岛遭到失败,卡尔息狄斯半岛亦落入马其顿之手,雅典无力再战,终于议和。和约签订后,曾为和谈代表团成员的德谟斯提尼却对主持签约的埃斯尼涅斯提出了控告。公元前344年秋,腓力控制了帖撒利。德谟斯提尼认为腓力背信弃义,帖撒利人遭受奴役,但伊索克拉特却向腓力祝贺,称之为正义之举。公元前341年,腓力提出愿意就与雅典的纠纷接受仲裁。德谟斯提尼鼓动人民向腓力开战,并要求人民用棍棒打死议和者。两派相争,无论谁占上风,已无法阻挡马其顿最终控制希腊的势头。
  希腊落入马其顿控制之下 爆发于公元前355年的“神圣战争”给腓力插手希腊城邦事务提供了机会。底比斯早在称霸中部希腊时,就从弗西斯人手中夺走了对德尔斐神谕所的控制权。弗西斯人不堪忍受底比斯的高压讹诈政策,就夺取了德尔斐的金库,招募了一支庞大的雇佣军,带头与底比斯人为敌。夺取金库的做法使弗西斯人陷于孤立,以底比斯人为首的希腊中部城邦组织同盟反对弗西斯人,马其顿也因它正染指的帖撒利受到侵犯而跻身其列。腓力把弗西斯人赶出帖撒利后,就把注意力转向了卡尔息狄斯半岛。公元前348年,阻碍腓力南下的希腊城邦奥林托斯城被毁,半岛上其他希腊城邦被迫拆掉城防工事,爱琴海北部一带陷入马其顿统治之下。不久,神圣战争以弗西斯人失败而告终,他们被开除出德尔斐地区的安菲替温尼同盟,腓力控制了同盟议会,势力直达中希腊。
  腓力的南进使雅典极为不安。它虽与马其顿在公元前346年缔和结盟,但双方显然都没有守约的诚意。神圣战争结束后,腓力从色雷斯地区夺取了一些城镇,引起雅典不满。雅典的反马其顿派占了上风,匆匆派出使团到各地游说,组织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40年,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开会,原则上同意提供金钱与兵力,与腓力作战。同盟甚至接受了波斯的金钱。约公元前339年末,腓力借口驻防军被底比斯人赶走,再次进入中部希腊,到达埃拉提亚。此地离雅典仅两天路程,形势紧急,雅典只得与底比斯结盟。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和底比斯人为主的希腊联军在彼奥提亚的喀罗尼亚与马其顿军队决战,联军大败。这是一次决定希腊城邦命运的战役。从此之后,希腊城邦实际上失去了政治独立,反马其顿派彻底失败了。
  公元前337年春,腓力在科林斯城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希腊联盟”(又称科林斯联盟),奥林匹斯山以南的所有城邦(斯巴达除外)和许多岛国都成了联盟的成员。各成员国承担如下义务:保持和平;尊重各邦现存宪法;禁止死刑、土地财产再分配以及一切与当前法律相抵触的行为;镇压抢劫者与海盗。联盟的常务机构是“希腊人议事会”,议员数目根据军事力量的比例决定并选出,议事会通过的决议对所有成员国都有约束力。每次会议的五个主席从议员中抽签选出。在联盟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上,联盟与马其顿国家(腓力和他的后代)签订了永久性攻守同盟条约,然后共同向波斯宣战,报复薛西斯对希腊神庙的亵渎。大会一致选举腓力为同盟的最高领袖,全权统帅军队。
  宣战后,腓力即开始召集各邦军队。公元前336年春,至少有1万人的先头部队,受腓力派遣,渡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大军将在秋天随腓力出发。一场震动欧亚非大陆的战争帷幕就要拉开,但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腓力竟突然在当年夏季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


                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继者
  亚历山大的东侵 腓力猝然死去,这在马其顿和希腊城邦引起了强烈的反应。马其顿的版图本来就是靠征服扩大的,这时那些被征服、被吞并的北方部落开始骚动,一部分军队投到了背离者一边。希腊的反马其顿派又活跃起来。德谟斯提尼为此高兴万分,给自己带上了花环。雅典的公民大会则投票决定给谋杀者一顶冠冕。底比斯首先打出了起义的旗帜,伯罗奔尼撒的一些城邦也闻风而动。亚历山大就是在这样的动荡形势下继父为王的,史称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大此时才20岁,但早年接受的良好教育与严格的军事训练,以及宫廷政治生活的熏陶,使他不仅胸怀大志,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军政经验。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平定了各地的骚乱与起义。他严惩底比斯,将城市夷为平地,居民卖为奴隶。后顾之忧既除,原定目标犹在,亚历山大的下一步就是向波斯进军。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约率步兵3万,骑兵5000,跨过海峡东侵。他只带了一个月给养,手头也仅有70塔兰特现金。唯有快速取胜,利用当地资源,才能保证军队的供应。
  亚历山大与波斯的军队先在小亚细亚的格拉尼卡斯河附近交锋,波斯军队一触即溃。亚历山大乘胜前进,直逼小亚重要城市萨狄斯。萨狄斯不战而降,小亚的诸希腊人城邦获得名义上的自由。亚历山大接着沿海岸向叙利亚推进。公元前333年,在伊苏斯城与大流士三世亲率的大军相遇,双方展开会战。亚历山大直捣波斯军的左翼和大流士御驾亲督的中军。大流士三世怯阵脱逃,致使波斯军全线溃败。大流士的母亲、妻女都成了亚历山大的俘虏。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在腓尼基的推罗遇到了出师以来最顽强的抵抗。经过七个月的围攻,推罗陷落,3万生存者被卖为奴。
  大流士在亚历山大围攻推罗期间,曾表示愿割地赔款以求和,但被亚历山大拒绝。是年11月,亚历山大进入埃及,当地祭司倾心欢迎,称他为“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亚历山大在尼罗河口亲自勘选了以他命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城的城址。这是他在东方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返回推罗,东渡幼发拉底河。10月1日,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原野与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再次决战。大流士对此役作了充分的准备,使用带长刀的战车横扫猛冲,试图突破亚历山大的方阵。亚历山大采取让开正面,攻其两翼的战术,大败波斯军。大流士再次带头逃跑。
  高加米拉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以来的最大规模战役。大流士三世此后无力组织抵抗,只有仓皇逃命,亚历山大则紧迫不舍。波斯大势已去,都城巴比伦、苏撒、帕塞波里斯、埃克巴坦那相继落入亚历山大之手。为了追上大流士,亚历山大率军进入帕提亚与巴克特里亚。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他的巴克特里亚总督贝索斯杀害。亚历山大抓获了僭称波斯国王的贝索斯,以弑君罪将其处死。大流士三世之死标志着波斯帝国的灭亡,亚历山大以波斯帝国的当然继承人自居。但亚历山大的征服并未停止。他在中亚转战三年,于公元前327年进入印度西北部。由于此地缺乏统一强大的国家,各土邦相互敌对,亚历山大软硬兼施,进展顺利。但在他还要继续东进时,部下表示强烈的反对,亚历山大无奈,只得于公元前326年秋率军沿印度河南下,由海陆两路西返。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伦。十年东侵至此结束。
  亚历山大出发时,是马其顿的国王,希腊联军的统帅,充其量只是巴尔干半岛的小霸主。经过十年的征伐。他的统治区域扩展到了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亚历山大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他的远征是非正义的,却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波斯帝国的老大腐朽,同时与他灵活的政治谋略与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是分不开的。
  亚历山大的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饱受战争之苦。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时,他是不惜大动屠刀的。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遭洗劫一空。仅从波斯金库他就抢走了18万塔兰特的金银。辉煌壮丽的波斯王宫被付之一炬。亚历山大代替大流士三世成了西亚和中亚的主人,当地人民只不过换了个统治者而已。
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在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帝国的建立和分裂 亚历山大东侵的过程即帝国建立的过程。面对日益扩大的帝国,亚历山大来不及对当地的统治机构进行认真的改造,基本上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马其顿—希腊的因素。所以,他的帝国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亚历山大把马其顿与东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实行特殊的专制君主政体。他是以马其顿国王的身份进入亚洲的,但每到一地就自认为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人们向他行匍伏礼,对他敬若神明。然而,东方化是形式,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他个人的地位与权力乃是目的与实质。
  亚历山大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削弱地方权力,实行军事、财政、民政三权分离。各地的总督辖区大致上维持旧日规模。总督中既有马其顿人、希腊人,也有不少当地人。亚历山大主要依靠希腊—马其顿人进行统治,对本地人利用而不重用。当地人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在一个行省内,有三种平行权力在同时发挥作用,它们各自向国王负责。除巴比伦外,各行省原拥有的铸币权都被取消。亚历山大在一些重要地区驻有军队,以防不测。
  为了使被征服地区忠心归顺,亚历山大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都克神庙。此举赢得了巴比伦祭司的好感。他们的拥戴给亚历山大的统治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亚历山大还采取联姻、招募军队等方法打破民族界限,笼络当地贵族,并解决兵力来源的不足。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回到苏撒后,又举行盛况空前的集体婚礼。他和他的80个战友都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姑娘结婚。大流士长女成为亚历山大的第二个妻子。在他的带动下,与亚洲女子通婚的马其顿战士有1万人之多。他的帐幕里有当地的贵族对他效忠。他的军中有受过马其顿式军事训练的波斯人步兵服役,还有执马其顿长矛的波斯人骑兵供其驱策。他们与马其顿人混合编队,但小队长由马其顿人担任。
  对帝国境内的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名义上恢复它们的自由,但实际上往往干预其内政,反对他们彼此争斗,禁止它们扩大城市的领土。对鞭长莫及的地区,如小亚的内陆高原和印度、中亚的一些地区,他仅要求当地的王公贵族承认他的统治权和征税权。
  征服的扩大和帝国的维持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资源。亚历山大一方面通过掠夺补充军用,一方面依靠税收获得财富。此外,他到处建立城市,先后建城大约20座,最远的一个在粟格狄亚那(今塔吉克境内)。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与市政制度是希腊式的,但政治上无独立自主权,它们只是国王统治下的一些行政单位。
  亚历山大设置财政监察官专掌铸币大权。他采用阿提卡标准铸银币;铸金币则自创式样。从波斯金库中获得的金银被铸成货币投入流通领域,使原波斯帝国的经济与希腊爱琴海经济进一步联结在一起。
  马不停蹄的征服,使亚历山大来不及在文化上有所建树,但他建立的帝国使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接触、交流必不可免。他的远征可谓是一次异国文化探秘。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收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文化的交流。
  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后,并不满足于已有的征服与成就。他派人考察阿拉伯半岛,在巴比伦建立码头,打算改造幼发拉底河灌溉系统,甚至设想沟通里海与海洋。他还想西征西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但不久(公元前323年),一场恶性疟疾突然夺走了他的生命。亚历山大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历史上罕见的大征服者。他一连串的征服固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开创了欧亚非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亚历山大死后,部将们就为继承人问题展开了争夺。骑兵统帅帕狄卡斯提议等待亚历山大与罗克珊的孩子出生,如果是男孩,就立他为王。但步兵统帅美利格却提出让腓力二世的庶出子、低能儿阿里德欧斯为王。经调停后,双方妥协,采取折衷的办法,把新生子和阿里德欧斯都立为王,分别称为腓力三世和亚历山大四世。确定了王位继承人后,亚历山大的战将们便着手瓜分帝国。帕狄卡斯权位最高,他杀害了美利格,担任摄政王统治亚洲。其他人中托勒密占据埃及,安提柯得到小亚大部分,吕辛马库斯接受了色雷斯,安提帕特仍留守马其顿。暂时的势力划分根本不能持久。从公元前323年起,继位者间的混战一直持续了20多年。
  从公元前323—320年是斗争的第一个阶段。帕狄卡斯玩弄手段,想既掌握实权,又使其合法化。他遗弃了安提帕特的女儿,欲与亚历山大的妹妹克列奥帕特拉结婚。安提帕特受辱大怒,联合安提柯、吕辛马库斯、托勒密等起兵。公元前320年,帕狄卡斯在埃及被谋杀。
  从公元前320—301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角是安提柯。帕狄卡斯死后,胜利者开会推举安提帕特为监护人,把宫廷移往马其顿。但安提帕特不久去世,安提柯被宣布为亚洲的将军。马其顿、亚洲、埃及分处在不同统治者的控制之下,帝国的裂痕加深了。安提柯一心想把整个帝国或帝国内尽可能多的地区置于己手,因此遭到其他竞争者的忌恨。但反对他的同盟者之间也互相拆台。战火从亚洲蔓延到欧洲,最后又烧回亚洲。腓力三世和亚历山大四世先后在残酷的王位斗争中被杀。公元前306年,安提柯称王,次年,托勒密、塞琉古也相继称王。亚历山大帝国不仅从实际上,而且从名义上都不复存在。公元前301年,安提柯与塞琉古、吕辛马库斯、卡山达(安提帕特之子)组成的联盟在弗里基亚的伊浦苏斯展开了一场大血战。安提柯兵败阵亡。他的领土被胜利者瓜分。伊浦苏斯之战标志着大帝国统一梦想的彻底破产。从此,虽然一些地区的主人有所变化,但马其顿、西亚、埃及三足鼎立的大局已定,它们走上了基本相同、但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托勒密埃及王国 在继位者的混战中,托勒密的势力得到加强,他巩固了对埃及的统治,扩大了地盘,建立了以希腊—马其顿殖民者为主要统治力量的托勒密埃及王国。依靠富庶的尼罗河流域提供的经济实力,托勒密王朝与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埃及与塞琉古王国争夺巴勒斯坦与南叙利亚一带,先后发生五次战争,史称“叙利亚战争”。这场战争以塞琉古王国的胜利告终。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托勒密埃及的国力,加之内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激化,从公元前3世纪末叶起,它就进入了衰落时期。公元前30年为罗马所灭。
  托勒密王朝把原马其顿的具有军事民主制遗风的君主制与埃及古老的法老专制统治相结合,建立了以国王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国王把埃及视为个人的私产,他是国家的化身。政治、军事、财务甚至宗教大权都掌握在他一人手中。国王的权力因国王崇拜而加强。国王不仅死后被追认为神,而且生前也在寺庙中奉作神明崇拜。国王主要依靠马其顿人、希腊人进行统治,高级官员都由王亲国戚及国王亲信充任。他们或担任财务官,或担任将军。财务大臣位同宰相,是仅次于国王的最有实权的人物。马其顿的武将对于地方民政的管理往往不大得心应手,所以出现了马其顿的军事贵族与当地大贵族的合流。托勒密王朝保持了过去的州(诺姆)的区划,上下埃及大约分为40个诺姆。诺姆之下分为县,县下为村。每一级都有专门的官吏管理。诺姆的总督(州长)是当地人可以觊觎的职位,但已失去了许多重要权力。军队驻屯在全国各地。诺姆的真正首长是由希腊—马其顿人充任的将军。他负责维持秩序,也许还主管刑事案件的审判。他对财务不能插手,财务权归另一财务官。僧侣阶层力量的强大,是古埃及历史的特点,但在托勒密统治时期,祭司集团的地位有所下降。国王是神的全权代理人,寺庙土地被收归王有,寺庙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国王及其行政官员的监督下进行。国王是最高立法者。由于两种民族并存,国内实行两种法律。一种适用于希腊人,一种适用于当地人。若案件涉及到双方时,则组成混合法庭。虽然国王的宫廷表面上讲希腊语,穿希腊服装,不与当地人通婚,但君主的权力超过了从前所有的马其顿国王,上承埃及法老的统治。托勒密国王不鼓励建立新城,可能是为了不让城市的自治削弱君王的权力。但希腊人多居于城市,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诺克拉第斯和托勒迈伊这三个希腊和希腊化的自治市中。
托勒密国王把埃及全部土地都视为己有。他以当然的最高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把这些土地的一部分收归王室经营,称为“王田”;其余的统称为“授田”:或赠与神庙(神田),或赐给官员私人(赐田),或分配给军人作为份地。留在国王手中的土地由王田农夫(劳伊)耕种。他们主要采取短期租借的方式取得一块土地,交纳实物佃租,种籽由国王提供,收割后必须归还。田里种植的作物品种由国王决定。王田农夫是佃农,不是奴隶,但他们未经许可,不许离开村庄。除耕种土地外,王田农夫还要服必要的劳役,如修堤坝、开运河等。他们还须交纳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连租带税占一年收成的50%以上。神田和赐田上的耕种者可能也是类似于王田农夫的农民。原神庙的土地开始时大部分转归国王直接管理,但在公元前2世纪,祭司们趁王权削弱又扩大了神田。赐田的数目因人而异,托勒密二世的财务大臣阿波罗尼阿斯在法雍一地就有近7000英亩的土地。军人份地数量不等,一般在3.5英亩到70英亩之间,分布于全国各地。军人平时种地,战时服兵役,以服兵役代租,但他仍须交纳各种税收。军人的境况比王田农夫稍好一些。最初,他个人对份地只有使用权,后来份地接近于私产,亲属可以继承。到公元前2世纪末,埃及人开始作为军人领有份地。在埃及,私有地的存在是肯定的,如住宅用地,园圃以及偏远的贫瘠土地,但它们无一能逃脱国王的税收之网。
  税收和垄断既是托勒密王朝的经济控制手段,也是国王所有制的重申与体现。托勒密王朝的税收可谓多如牛毛,无孔不入。土地、房屋、园圃、家禽、牲畜、奴隶、人头、财产继承、买卖交易、关卡交通,各种物品、各种活动都在纳税之列。即使一个人去打鱼,也要有一官员监视以保证25%的鱼作为税收转入国王手中。估计埃及的税收种类在200种以上。这些税除土地税交实物外,大部分以货币纳税。国王有时为了简便,就把税包出去,实行包税制度。托勒密王朝的垄断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对油料的垄断。政府对油料作物从种植到销售的每一阶段都实行完全的控制。油料必须在当地政府监督下在国家的油坊里加工,然后以固定价格出售。此外,纺织、皮革、矿业、盐业、钱庄,甚至印染、皮毛、香料、化妆品、玻璃、陶器、酿酒等行业也都由国家垄断或控制。这种制度同样适用于托勒密国外的属地。严密的税收制度与严格的垄断经营,使托勒密王朝搜刮到尽可能多的财富。仅垄断专利一项每年收入就达约15000塔兰特。
  为扩大商业利益,加强对外贸易,托勒密二世时(公元前282—249年)修通了往昔法老开工未竣的连接红海与尼罗河的运河。他还派人开发非洲东海岸,建立了一连串远达索马里的据点,派出海军、卫戍队保证商路的安全。当时的进出口贸易十分活跃。埃及输出谷物、亚麻布、玻璃、奢侈品;地中海的金属、木材、大理石、紫色染料,南阿拉伯和印度的肉桂、药物、香料等都源源不断地流入埃及。
  国王们把通过税收、垄断、贸易搜刮到的财富,一部分用于维持庞大的政府官僚机构和军队,一部分供应宫廷的消费,还有一部分用来扶植文化事业。托勒密王朝虽以武力开国,却附庸风雅,慷慨解囊,对文化事业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城亚历山大里亚取代雅典成了地中海最大的文化中心,城中有国王兴建的博物园和藏书70万卷的图书馆。优厚的待遇,高贵的社会地位,便利的研究条件吸引了各地的许多学者。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利用希腊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物理学、数学、文学、史学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托勒密王朝是外族统治,尽管埃及当地的大奴隶主贵族有可能跻身于统治者之列,但毕竟为数不多。希腊—马其顿人上层统治者的高压控制与垄断榨取只能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抗。王田农夫的逃亡就是斗争形式之一。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是交织在一起的。王田农夫虽不是奴隶,但是类似于隶农、农奴的地位。奴隶在农村中可能为数不多,主要集中于城市,在亚历山大里亚也许达20万之众。奴隶主要用于矿山和手工业作坊、家庭。总之,托勒密埃及的奴隶制不算发达,国内的阶级矛盾主要以民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公元前3世纪末以后频频发生的埃及人民起义,动摇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为罗马的征服铺平了道路。末代女王克娄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51—30年)先后投靠凯撒和安敦尼,最后在公元前30年亡于罗马的屋大维之手。
  塞琉古王国与帕加马王国 塞琉古王国的建立者是塞琉古一世(公元前305—280年),首都为奥伦特河畔的安条克城,中心地区是叙利亚,故又称叙利亚王国。中国史书称之为条支,其名来自首都安条克。王国的统辖范围因时而异,最大时从赫勒斯滂海峡到兴都库什山。国土广袤,民族众多,文化传统各异,社会发展的阶段参差不齐,这是塞琉古王朝统辖之地的特点。特殊的统治环境使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托勒密埃及的统治道路。
  与其他希腊化国王一样,塞琉古国王把王国视为自己打出的天下。他们也推行国王崇拜,强化王权,宫廷设有宰相、议事会、秘书处,高级官吏由王亲国戚和王室亲信们充任。叙利亚人、犹太人、波斯人和其他伊朗人被完全排除在官僚阶层之外达两代之久。即使至后来,他们也从未超过整个统治阶级人数的2.5%。塞琉古王朝接受了波斯的行省制,但控制比较松弛。全国分为25个省,72个府。行省设总督,财政归财务使,他直接向安条克的财务大臣负责。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偶尔负担的军事义务和不正规的纳贡。地方分权不利于国王对地方的控制,一有时机,边远地区的省份就尾大不掉。
  塞琉古王朝试图通过各地的希腊—马其顿人城市和移民地来达到辖下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从而保证对各地的控制。前三任国王(塞琉古一世、安条克一世、二世)堪称为伟大的建城者。塞琉古一世就建了24个城市。城市一般保持希腊城市的外在特征:如部落、公民大会、议事会、行政官员、城市法令与财务规定等建置,以及体育馆、剧场、市场等公共设施。城市拥有国王给予的土地,城中也往往有一些当地的居民。他们或杂居,或住在专门的街区。有的城市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发展很快,象首都安条克有居民50万,底格里斯河上的塞琉西亚居民达60万。这些城市有一定的自治权。移民地则是军事殖民地而非城市,一般设于当地村庄的附近,由服役期满的军人屯驻。他们从国王那里接受必要的土地和安顿费。这种移民地从属于国王,但有自己的官员,对内部事务有一定的权力。小亚沿岸的希腊人城市,自治性较大。总体上看,新老希腊人城市、移民地都处在国王的控制之下,只是从属的程度有所不同。各种类型的城市与移民地的存在,虽然确实从外部加强了希腊—马其顿人对当地的控制与影响,但从内部也削弱了国王权力的集中。这些城市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政治的,毋宁说是文化上的。它们是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汇之地,希腊化文化主要是从这些城市产生的。
  塞琉古王朝的土地制度与埃及托勒密王朝有同也有异。全国的土地都是“王田”,名义上归国王所有,但实际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不能统一。国王的租税较轻,大部分土地税仅1/10。王室土地由农民耕种,他们以实物或货币形式交纳租税。其余的王田以“让与”的形式来分配。有些“让与”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高官显贵们接受赐田,新建城市由国王划给土地,军事殖民地的军人领取份地。本地原有城市和神庙的土地也因国王的旨意而增减。旧希腊城市的土地归城市全体公民占有。这些让与的土地主要由王田农夫(劳伊)耕种,也有的由占有者自己耕种(如军事份地、城市一般公民的土地),或由佃农、奴隶(如神庙土地)来耕种。王田农夫的处境与埃及的农民没有差别,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随土地的转移而更换主人,即使有的农民移居到别处,也不能割断与原居住地的关系,不得放弃应负的义务与责任。奴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神庙。有的神庙拥有庙奴数千人,个别的大奴隶主也有千名奴隶。
  塞琉古王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甚为发达。连通东西的海陆商路,遍布各地的新旧城市与移民地,统一的货币(阿提卡制)和统一的语言(通用希腊语),都给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塞琉古王朝主要进行转手贸易,获取利益。东方的丝绸、香料,叙利亚、两河流域、希腊等地的精巧手工艺品,都经他们的中介而转运他方。商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王国与托勒密埃及往往因争夺商路而发动战争。商业的发达刺激了手工业的繁荣。吕底亚的萨狄斯城就是华美的地毯的制造中心,其他诸如金属冶炼、酿酒、玻璃制造、纺织印染等行业的产品也享有盛名。
  公元前3世纪,塞琉古王国内外征战频仍。战争不仅消耗了国力,而且使其治下的帕加马、帕提亚、巴克特里亚等地趁机独立。塞琉古王国的直辖版图大大缩小。公元前2世纪初,塞琉古王朝与另一强大的对手罗马相遇。马革尼西亚一役,塞琉古军队大败,小亚的领土随即丧失。此后,塞琉古王国每况愈下。随着帕提亚的西向,罗马的东进,加上内部矛盾重重,中央政府近于瘫痪的塞琉古王国无法继续存在,公元前64年亡于罗马大将庞培之手。叙利亚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
  帕加马王国位于小亚的西北部,首都帕加马城。伊浦苏斯之战后,帕加马归吕辛马库斯统治。公元前281年,吕辛马库斯在与塞琉古的战争中兵败身亡,其派驻帕加马城的部下菲勒泰洛斯自立为王,归顺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世纪中期,塞琉古王朝发生内争,帕加马的阿塔卢斯一世乘乱独立。帕加马王国是希腊—马其顿人统治世界中的后起者。为了在塞琉古、马其顿和托勒密埃及的争夺中求得生存,为了在贫富分化剧烈的社会矛盾中维持统治,它不得不在外界寻求保护伞,而这时挺兵东进的罗马就成了帕加马王朝投靠的对象。帕加马最后一个国王阿塔卢斯三世立下遗嘱,将国家拱手让给罗马,帕加马王国的历史结束于公元前133年。
帕加马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与塞琉古王国并无多大差异。它的工商业比较发达,所产羊皮纸和纺织品最为著名,此外还生产大量的沥青。
  帕加马的历史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它对希腊化文化的贡献上。帕加马诸王一心想把帕加马城建成堪与亚历山大里亚比美的文化城市。城中的图书馆藏书20万册。由于国王们奖掖学术,帕加马城成为希腊散文修辞学的中心。宙斯神庙前的大祭坛及其上的浮雕“巨人之战”,为帕加马城增添了光彩。
  马其顿王国及其控制下的希腊 伊浦苏斯之战后,马其顿几易其主,最后在马其顿及希腊建立长期统治的是安提柯的孙子安提柯·贡那特。安提柯王朝成为与托勒密、塞琉古并驾齐驱的三大希腊化王朝之一。
  马其顿王国的政治制度与公元前4世纪相比,君主的个人权力加强了,传统上的人民权力很少受到重视。安提柯三世的即位就没有召开公民大会,只是少数“马其顿要人”的决定。马其顿虽未出现过国王崇拜,但也出现了把国王与神和国家等同的现象。实际上,安提柯王朝即马其顿国家。
  马其顿的另一变化是城市的增加。公元前316年,卡山达建了两座重要的城市:帖萨洛尼卡和卡山德里亚。公元前293年,德米特里在帖撒利建了德米特里亚城。这些新城市与原来的都城佩拉等,不仅是马其顿内外贸易的商业中心,而且使马其顿的文化水平接近南方的希腊。
  尽管城市发展较快,许多马其顿人仍在农村生活。他们或是自耕农,或是耕种国王和贵族土地的佃农。除了城市中某些家庭使用奴隶外,奴隶制在马其顿未广泛发展。亚历山大东征并未使马其顿摆脱贫困落后,相反使马其顿人力枯竭,影响了社会生产。马其顿约有50年的时间成为众武将及其后人争夺的战场,此外还遭受到高卢人的侵扰。马其顿与埃及叙利亚之间的经济差距明显增大。它每年的土地税仅收入200余塔兰特。
  马其顿力求加强对南部希腊的控制。最通常的方法是在战略要地驻扎卫戍部队,随时准备镇压各种形式的反马其顿活动。与此同时,马其顿还在爱琴海地区与埃及、叙利亚争霸。然而,霸主的地位尚未得到,罗马大军却已压境。公元前168年马其顿本土首先亡于罗马,到公元前146年,希腊全境都落入罗马统治之下。
  在南部希腊,反马其顿的势力一直存在,一有机会就跃跃欲试。亚历山大死后,雅典很快联合其他希腊城邦发起反马其顿战争(公元前323—322年),不久即告失败。安提柯王朝建立后,希腊长期处于它的支配与控制之下。对于马其顿人的高压政策,斯巴达、雅典这时已无力领导希腊各邦进行反抗,新的埃陀利亚同盟(公元前314年)和阿卡亚同盟(公元前280年)相继兴起。这两个同盟既联合反抗马其顿,又相互斗争。虽然推翻马其顿统治的目的未能达到,但同盟组织反映了希腊内部统一和超越城邦的趋势。入盟各邦完全平等,对内各自独立,对外立场一致。联盟设有同盟大会,所有入盟各邦的公民皆可参加。同盟大会选出常设会议和联盟司令官。常设会议处理日常事务,司令官统帅联盟军队,并有权协调各邦关系。这是向联邦制的迈进,可惜来不及发展便夭折了。
  亚历山大远征及希腊化王国的建立,虽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希腊城邦公民,暂时在表面上好象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实际上使城邦内部贫富分化更为剧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斯巴达的情况最为明显,在仅剩的700名全权公民中,只有100户有土地,失去土地者企图伺机发动政变。国王阿基斯四世(公元前245—241年)为防止革命,复兴斯巴达,提出废除债务,平分土地的改革方案,但遭到大奴隶主的反对,遇害而死。另一国王克利奥蒙尼三世(公元前237—222年)利用对外战争得胜,军队在握的有利时机,用暴力推行改革,重分土地。这一改革对其他城邦发生了影响,阿卡亚同盟中的大奴隶主惊慌失措,竟然联合马其顿扼杀了克利奥蒙尼的改革。
  社会改革的失败,反马其顿运动的旋起旋伏都是必然的,希腊城邦制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希腊城邦在马其顿统治时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存在而已。
  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希腊化时期的文化是指从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到最后一个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被并入罗马帝国为止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
  城邦没落,世界扩大。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各希腊化王国的建立既将希腊文化广泛传播至北非和亚洲,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原有的文化对希腊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因此,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内容,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晶。虽然它仍属于希腊文化的范畴,使用希腊的语文,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有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在于它包含了一定的东方文化的因素,而且在于它是对那个扩大了的,变化了的世界的反映。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希腊化时期文化就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带有世界性的文化。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消极没落的个人主义和眼界开阔的世界主义相并存,乃是这一文化的基本特征。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

罗马资料:罗马军团的称谓
[04-9-29 11:40] 作者:TLF·Lynn 责任编辑:likai

  

  罗马军团的命名是件复杂而又有趣的事,它们的序列由其建立的先后顺序决定。在罗马的历史上,罗马军团的序列数字从第一到三十,其中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四个数字从没有使用过。罗马军团的绰号也很有特色,其中很多来源于该军团曾经获得过荣誉的行省(例如第五“马其顿”军团),当然也有以指挥过军团的著名将领的名字命名的。比较早期的带绰号的军团有穆基那战役中从属屋大维一方的第四“马尔斯”军团(见阿庇安《内战史》第四卷第一百十五章),还有就是凯撒的那支“雀翎军”:第五“云雀”(Alaudae)军团。军团的名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段时间后原有的称号就有可能被新的所取代。在军团称号中常会出现一些专有词汇,这些词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军团的历史。比如Gemina这个拉丁词汇的含义“双”,如果一个军团的的称号中出现了这个词就是说此军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军团整编而成的。Augusta的意思是庄严、伟大,这同样是屋大维成为皇帝后的称号,因此获得这一称号的军团是无比光荣的。Pia Fidelis则是忠诚的意思,它往往作为荣誉称号被赐与那些在兵变和叛乱中保持对皇帝忠诚的军团。Victrix毫无疑问是胜利的意思,这是所有军团在每次重大战役胜利后都能获得的荣誉。

  在共和时代拥有正式名称的军团只有四个,即第一到第四军团,它们并非是常备军而是每逢战事由元老院征发罗马公民组成,战事一但平息就将被解散。随着罗马版图的日益增大,原有的军事体制无法满足扩张的需要,马略的军事改革尤其是苏拉独裁后,军团逐渐成为有力将领的私人部队,罗马的各路大小军阀凭借这手中的军团互相残杀争夺对罗马的支配权。在整个公元前一世纪,由于内战频繁导致军队数量激增。在后三头时期,三巨头手中的军团就达到了四十三个。公元前43年的腓力皮会战中,安东尼、屋大维一方和布鲁图斯、卡西乌斯一方各有军团19个。战后军团数量曾一度被削减为28个,然而由于马可.安东尼与屋大维的迅速对立,罗马军团的规模再次急剧膨胀,双方各自拥有空前绝后的四十个军团。(参见阿庇安《内战史》第五卷第五十三章)屋大维一统天下后,有鉴于将领拥兵自重的危害,他裁汰了大量的军队,并把军权牢牢的掌握在元首一人手中。又制定了大量的条令来约束和管理军团,使得军团完全成为了罗马国家的正规军。自屋大维起直到塞维鲁王朝的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的军事体制基本保持不变,军团的数量也少有变化。

  罗马各军团简历:

  第一“奥古斯塔”军团是凯撒在日耳曼征募的,这个军团参加了“四帝内战”(公元69-70年),公元70年由于串通巴达维亚人首领奇里维斯谋反而在平乱后被解散。

  第二“奥古斯塔”军团由屋大维建立,参加了公元43年征服不列颠的战争,此后成为驻不列颠的常备部队,据史料记载该军团最后于公元419年撤离不列颠。

  第三第三“奥古斯塔”军团于公元前59年或更早由凯撒征募,参加了凯撒的高卢战争和大内战。公元前46年解散,公元前44年屋大维重建了军团。 整个帝国时代它成为罗马驻北非唯一的正规军团,其常驻努米底亚达二百余年。公元238年由于谋反而被戈尔迪安三世解散,后在公元253年皇帝瓦勒良重建了这个军团。 公元260年在敖德萨城下,军团的全体官兵和他们的统帅——皇帝瓦勒良一同成为了波斯王沙普尔一世的阶下囚。

  第九“西班牙”军团在所有的罗马军团中也许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如同它的称号所表达的,这个军团是凯撒于公元前46年或45年在西班牙征募的,公元前41年或40年屋大维又对该军团进行了一次整编。对第九军团的记载非常详细,它参加了公元43年的不列颠侵攻,在公元61年的波狄卡起义中军团遭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没)。此后关于第九军团的记载不多,它有可能于公元120年在约克附近被歼灭,另据在叙利亚发现的一些史料证明第九军团最终在公元165年的塞琉西亚战争中被帕提亚人消灭。

  第三“昔兰尼加”军团顾名思义是在昔兰尼加省募集的。该军团参加了公元115-117年图拉真的东征。

  第七“马其顿”军团征募于公元前59年或更早 。公元前44年屋大维整编了这个军团 。在达尔马提亚总督斯克里波尼亚努斯的叛乱中保持了对克劳狄皇帝的忠诚(公元42年)。在“四帝内战”中,作为多瑙河军团站在了韦伯芗一边。

  第八“奥古斯塔”军团由凯撒征募于公元前59年或更早,该军团参加了凯撒的高卢攻略和于庞培的“大内战”。凯撒的第八军团在公元前46年解散,但在公元前44年屋大维又重建了一个全新的第八军团。公元前43年,第八军团随屋大维在高卢的穆基那城大破马可.安东尼,因而后来它又被称为第八“穆基那”军团。

  第十一军团是凯撒在公元前58年建立的,并在公元前46年解散。后来由屋大维重建,在在达尔马提亚总督斯克里波尼亚努斯的叛乱中保持了对克劳狄皇帝的忠诚(公元42年)。在“四帝内战”中先是从属于奥托,后又拥护韦伯芗,公元70年在凯里亚利斯的指挥下镇压了奇维里斯的叛乱。
第十二“掷闪电者”( Fulminata)军团于公元前58年由凯撒在高卢征集。公元前44年到43年接受整编后,在马可.安东尼麾下转战亚美尼亚和约旦。公元62年在凯森尼乌斯.帕伊图斯的指挥下,该军团和第四军团在亚美尼亚的郎戴亚被帕提亚王沃洛吉西斯击败并签署了屈辱的合约(塔西陀认为这场失败堪称“考地乌姆”第二)。在不久以后的犹太大起义中(公元66-73年犹太战争),十二军团不仅被赶出耶路撒冷连宝贵的鹰帜也一度落入了起义犹太人的手中。关于十二军团的最后记载是在公元170年,这一年该军团参加了马可.奥理略抗击马可曼尼人和夸地人的战争。

  第十三军团由凯撒在公元前57年征募,公元前46年解散。屋大维在公元前41年或40年重建了这个军团。现在可以肯定其参加了图拉真对达西亚的第二次讨伐,很有可能还参加了第一次。

  第十四盖米纳军团也是诸军团赫赫有名的一个。公元前57年凯撒建立了这个军团,公元前46年被暂时解散。公元前25年阿格里帕出征西班牙时再次组建了第十四军团。该军团参加了公元43年克劳狄的不列颠之役,并在公元60——61年的“波狄卡之乱”中由下莱茵军区弛援不列颠立下了大功。在公元70年镇压奇里维斯的战争中十四军团再次建功。公元89年该军团支持了萨特尼努斯反对皇帝图密善的行动。在图拉真的两次达西亚征伐中,该军团都派遣了分遣队。

  第六“铁壁”(Ferrata Fidelis)军团,公元前52年由凯撒在山南高卢建立并曾跟随凯撒出征埃及。公元前44年该军团接受了整编,整编后的军团先是从属于马可.安东尼,从公元前43年开始隶属于屋大维,作为屋大维在叙利亚军队的组成部分在亚克兴海战中为屋大维浴血奋战。在“四帝内战”中,第六军团支持了弗拉维家族。后来他们又在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对抗叙利亚总督尼格尔.佩斯凯尼乌斯的战争中站在了皇帝的一边。

  第五“云雀”(Alaudae)军团是公元前52年凯撒在那旁高卢的土著中间征召的。Alaudae原为克尔特语的一个词汇,意思是“有顶羽的云雀”,这是该军团将士头盔上的装饰。公元前44年马可.安东尼重整了这个军团,公元前15年第五军团在高卢抵抗日尔曼人入侵时惨遭失败失去了鹰帜。在“四帝内战”中隶属于维提里乌斯一派,战后被韦伯芗永久解散(一说为图密善)。

  第三“蔷嶶”(Gallica)军团由凯撒在公元前48年组建,并参加了罗马“大内战”。在“四帝内战”中属于弗拉维一派。公元218或219年因为反对埃拉加巴卢斯而被解散,后又为亚历山大.塞维鲁重建,其后该军团常驻腓尼基。

  第五“马其顿”军团可能是在公元前43、41或40年由屋大维建立的,其名称得自于驻地马其顿。先是在韦伯芗后在其子狄度的指挥下镇压了犹太人的大起义。公元162——166年该军团在马可.奥理略的共治者L.A.维拉斯的指挥下参加了对帕提亚的战争,战后奉命进驻达西亚行省以加强那里的防务。

  第十“骑士”(后来的盖米纳)军团,这个军团可以说是所有罗马军团中最负圣名的一个了。该军团得名自公元前58年凯撒与斯维比人首领阿里奥维斯都斯的会面。(《高卢战记》:.....第十军团的某一个士兵开玩笑说:“凯撒现在做的事情,已经远远超过他的诺言,他原来只答应过第十军团担任卫队,现在却让他们当上骑士了。”)第十军团自其建立伊始就一直被凯撒视为最可靠的部队,在公元前48年与庞培决战的法塞鲁战场上,第十军团在最关键的时刻决定了战局。不过,连续的胜利使士兵们骄傲自大,甚至演变为一场哗变。苏埃托尼乌斯的《十二凯撒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又有一次,在罗马,第十军团的士兵闹事,趁罗马城处境危险,以可怕的威胁要求退伍和奖赏。尽管阿非利加战事紧张,他不顾朋友的劝告,毅然出现字士兵面前,答应解散他们。但是他不称他们为“士兵”,而称他们为“罗马人民”(Quirites)。就这样,凯撒轻而易举的平息了士兵的骚乱。凯撒遇刺后,由于不服从屋大维的命令,第十军团曾被解散,公元前44年该军团被屋大维再次建立用于和安东尼的内战。在公元89年的上日尔曼统帅芦基乌斯.安东尼。萨特尼努斯叛乱中,第十军团保持了对图密善的忠诚。

  第十夫累腾西斯(Fretensis)军团由屋大维在公元前40或41年建立,它的称号是为了纪念屋大维和塞克妥斯.庞培在夫累克敦.西库鲁姆(Frectum Siculum 今天的墨西拿海峡)进行的一场海战。该军团还参了公元66——73年的犹太战争。

  第四“马其顿”军团又是一个以驻地为名的军团,公元前48年凯撒组建了这个军团。在“四帝内战”中该军团站在维提里乌斯一边,战后被皇帝韦伯芗解散而代之以第四“弗拉维”军团。

第二十“瓦勒利亚”(Valeria)军团由奥古斯都在公元前40年建立,有一段时间可能曾被解散,公元6年提比略为了镇压伊利里亚的“巴托起义”紧急重建了第二十军团。公元43年,第二十军团作为远征军的一部分来到了不列颠,此后便成了罗马在不列颠的常备部队,驻地在切斯特。在公元60——61年不列颠的波狄卡暴动中,第二十军团和第二军团在总督苏埃托尼乌斯的指挥下一举将叛乱镇压。战后,第二十军团获得了尼禄赐予的“英勇与胜利”(Valiant and Victorious)的称号。在公元89年的安东尼.萨特尼努斯的叛乱中二十军团保持了对皇帝的忠诚。

  第十四“蔷嶶”军团,屋大维在公元前41或40年建立,和前面那个第十四盖米纳军团一样同属于日尔曼军团序列,公元69年随维提里乌斯进军意大利。在奇维里斯叛乱中,十四军团在日尔曼的留守部队全部投降了日尔曼人。内战结束后,韦伯芗解散了这个军团代之以第十四“弗拉维”军团。

  第十五阿波利纳利斯军团的前身是凯撒在高卢征集的十五军团,于公元前46年被凯撒解散,公元前41或40年屋大维重新征募了十五军团。该军团初随韦伯芗后在狄度的指挥下参加了公元66——73年的犹太战争。在图拉真对达西亚的两次战争中,十五军团都派遣了部分兵力参战。其常驻地为卡帕多细亚。

  第二十一拉帕克斯(贪婪)军团由屋大维在公元前41或40年建立(不过另有一种说法是在“瓦鲁斯”之败后紧急征召的),作为驻日尔曼的军团在“四帝内战”中追随维提里乌斯,战败后又因镇压奇里维斯有功而得以自赎前过。在公元89年的安东尼.萨特尼努斯叛乱中二十一军团反对皇帝图密善支持萨特尼努斯。公元92年,二十一军团在迎击萨尔马特人的进犯时被消灭。

  第四“斯基泰”军团由马可.安东尼在公元前30年前建立,参加了在公元前27——29年对抗黑海南岸斯基泰人的战争。

  这里想特别提一下第十七、十八、十九三个军团,他们均由屋大维于公元40年建立,都参加过亚克兴海战。在公元9年的条陀堡森林中,三个军团连同他们的指挥官瓦鲁斯尽遭阿尔米尼乌斯所率日尔曼凯路斯奇人屠戮。此后,罗马军团的序列中再没有用过十七、十八、十九这三个数字,因为这三个数字被罗马人视为不详之数。在这次惨败后六年,日尔曼尼库斯率军夺回了第十九军团的鹰帜。

  第二十二戴奥塔利亚纳军团原本并非是罗马的正规军团,它由加拉提亚的四分领主狄奥多罗斯建立,完全按照罗马正规军团的要求进行训练,在装备和编制上也和罗马军团别无二致。由于这个军团的优异表现,公元前25年奥古斯都正式将它编入了罗马军团序列中,此后长驻扎埃及。公元132——135年的一次犹太人的起义中,该军团被义军消灭。另有一个二十二军团由卡里古拉于公元39年建立,在莫功提亚库姆(美茵茨)参加了一次对日尔曼人的战役。其主力在公元69年随维提里乌斯进军意大利,而留守部队在维提拉(克桑顿)向围城的奇里维斯投降,战后这个军团便在罗马军队的序列中永远消失了。

  第一辅助者军团由尼禄于公元66年或者67年在米塞努姆的舰队水兵中征募的用以补充自公元54年以来所损耗的兵力。“四帝内战”后参加了图密善对达西亚的战争,有可能参加了公元114——117年的图拉真东征。

  第二辅助者军团由韦伯芗建立用以补充兵力。

  第七西班牙军团由迦尔巴在公元68年建立,因为是伽尔巴部下唯一的军队故其又有“伽尔巴人”的浑名。在“四帝内战”中第七军团先是跟随伽尔巴,伽尔巴死后又成为韦伯芗的部下。公元70年第七军团和第一军团合并,此后称第七盖米纳军团。

  第十六“坚定”(Flavia Firma )军团由韦伯芗在公元70年建立,用以补充内战中消耗的军队。

  第一弗拉维军团由图密善在公元83年建立,参加了图拉真的两次达西亚战争和L.A.维拉斯对帕提亚的战争。

  第四弗拉维军团由韦伯芗在公元70年改编自原第四“马其顿”军团,参加了图拉真对达西亚的两次战争。

  第十四弗拉维(亦称“坚定”)军团由韦伯芗在公元70年建立,该军团参加了公元114——117年的图拉真东征。

第二“图拉真壁垒”军团由图拉真在公元105年建立来用做阿拉伯行省的守备部队,后来有可能在埃及驻防。

  第三十乌尔庇亚军团由图拉真在公元105年建立用于对达西亚人的战争。

  第一意大利军团由尼禄在公元66年建立,每个士兵的身高都是六罗尺。尼禄将这个军团称为“亚历山大大帝的方阵”,并计划率他们去远征高加索的卡斯比亚关。第一军团在“四帝内战”后与第七军团合并,此后常驻下美西亚省。

  第二意大利军团由马可.奥理略建立,该军团参加了公元165年对马可曼尼人的战争,战后驻地为诺里库姆。

  第三意大利军团由马可.奥理略建立。该军团同样参加了公元165年对马可曼尼人的战争,战后驻扎在里提亚行省。

  第一、二、三“帕提亚”军团均由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建立,并被用于公元193——211年罗马对帕提亚的战争。 第二“帕提亚”军团还因为是第一个常驻意大利本土的行省军团而闻名。第一、三“帕提亚”则在战后常驻美索不达米亚。

  尽管在帝国时期的罗马军团的构成相对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化还是很大的。 据亚历山大.塞维鲁时代的著名历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在其著作《罗马史》中所述:在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共有二十五个军团而到了亚历山大.塞维鲁时军团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十三个。狄奥的书里还提到在亚历山大.塞维鲁时代的那三十三个军团中有十九个是奥古斯都时代遗留下来的,其余的十四个军团则是奥古斯都之后的诸皇帝征集、整编的结果。狄奥为所有三十三个军团的沿革开列了一份详细的表格,这份表格成为后代学者们研究罗马军团的最宝贵的史料之一。罗马军团在塞维鲁朝后渐渐走向没落。骑兵在战争中逐渐取代了传统重武装步兵的位作用。在塞维鲁对帕提亚的战争中,欧洲的重步兵军团在敖德萨城遭到重创的教训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此外在卡拉卡拉登基后,罗马军团的纪律日渐废弛而且军队中的蛮族士兵越来越多。瓦勒良之子皇帝伽勒利乌斯就曾招募了一支万余人的骑兵作为军队的主力。最重要的是产生传统罗马军团的土壤——罗马公民阶层不可挽回的没落了。 帝国所面临的严峻的内外形势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新军,终于戴克里先的军事改革将旧式军团彻底淘汰,此后的欧洲军事史迎来了骑兵的时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14 11: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纯粹是基于游戏的占旗推演
请问,亚历山大没见过弩,是不是也不知道对方的射程那么远?而且秦军十有八九知道对方不知道秦军射程有那么远,这就是战术突然性,知彼知己了。

1.如果马其顿先列阵,秦军在离他们较远的位置就停下来列阵了,这段距离对骑兵没啥影响,但对于冲锋长矛兵的战术会有很大影响,那亚历山大不得不让大军前推重新列阵,这时候箭雨下来了,长矛兵都没盾牌(游戏里的不真实),箭雨下来时,是不是都要断手断脚了?
2.如果秦军先列阵,那有意思了,马其顿刚刚到达预设阵地,还没整队时,箭雨就下来了。
以上两种情况,在马其顿骑兵出发之前,甚至在亚历山大阅兵演讲之前,步兵就遭受重大伤亡,是不是就算输了?亚历山大是不是该知难而退了?

马其顿人能不用长矛兵打赢大战?那是因为特定的战场态势,或对手有缺陷造成的,譬如波斯大军,某希腊哲学家说过,军队过于庞大,就会越大越乱,战斗力反而下降,淝水之战也是一样。秦军不会犯这种错误,要知道马其顿王国的战争经验比起秦国完全是小儿科,在和中原交战之前,秦人可是一直在和西北的野蛮人打仗,其祖先东夷人更是以善战出名的(蚩尤从未战败过,而是孤军深入华夏族底盘后以寡击众被拖死的)

最后说说骑兵突击侧翼吧,请问中国历史上有几次重大战役是被骑兵突击侧翼击垮的?我是指重骑兵发明后的年代(汉朝壁画上就画着踩马镫抗长矛的汉朝重骑兵如何追杀匈奴弓骑兵的,这画还是彩色的)
骑兵突击侧翼的确能给予步兵重大杀伤,但不见得就依据定乾坤了,因为实战和游戏差别很大,
阵线都很宽广,侧翼又远又窄,杀不了几个人,还能向罗马全战那样背冲?早被射程蜂窝了。你知不知道弩大量装备不是用来射人的,而是用来射马的?这是战国时战车被淘汰的真正原因,也是拥有胡骑的赵国败于秦军的真正原因。秦军打败匈奴的时候,还没修长城,也没发明马镫,你觉得他们是凭什么?
再说说步兵的侧翼,你知不知道春秋时中国就发明的掩护侧翼用的战车?(那时战车分十几种,驷马三人战车至少其中一种)我不知道那车长啥样,估计也就是一木头墙加上四轮子,甚至不需要这战车,空辎重车就行。你骑兵倒是冲啊?
说到这里,秦军会不知道有兵种能迅速冲到自己侧翼?春秋时几百年的车战都没人尝试过冲侧翼么?(从商朝弩发明,步兵一直是配角,战车才是中国战车的主角)
更重要的是,马其顿骑兵并不是重骑兵,不能说拿个长矛捅人就是重骑兵了,没马镫就没冲击力,马其顿的充其量只是能用长矛杀人比较熟练而已,冲垮步兵队形靠的是冲击力,而不是靠一根矛换敌人一条命的办法。
再说说弩射长矛兵,远射的时候凭概率,马其顿长矛兵冲上去的时候就直射了,此时弩的准度和威力都远超弓箭,马其顿长矛兵会被直接射穿胸甲。战国时的标准射弩方法是三排轮流射,与后来的火枪战术相同。远距离能射死多少马其顿人真不好说,得算手臂和腿的面积,而近距离的话6轮射弩至少能杀死4,5排的马其顿长矛兵,而且这一战,冲锋长矛兵的冲刺距离会比以前长不少,后段应该都没体力了跑不快,能冲到秦军面前的显然不会剩下多少。

说了那么多,总结一下,当亚历山大还未开始列阵或是在思考秦军列阵要离那么远的时候,秦军开始射弩箭了。然后亚历山大不得不发动进攻,长矛骑兵冲到秦军侧翼被偏车挡了回去,或是绕道秦军背后给射成刺猬。而长矛兵冲到较劲距离时弩箭开始能洞穿胸甲,因此被射死几排人。真正等到长矛对戳时,躲在侧翼后方的秦军战车出动,沿着秦军阵线前沿横扫胶着状态的马其顿长矛兵,然后,该结束了。

签到天数: 40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3-1-18 07: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灭了罗马!嘎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11-18 04:42 , Processed in 1.10644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