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26|回复: 0

[转贴] 心灵断想:处世浅些 悟世深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23 09: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处世浅些 悟世深些

文:张廷春

人不可太聪明,更不可太精明。相反,做人单纯些,做事深些,即处世浅些,悟世深些。对此,古罗马哲人塞内加一针见血地指出:“精明过头,乃智者大忌。”


金庸筆下的《射鵰英雄傳》,大英雄郭靖就是一個「沌沌兮、傻乎乎」的人,沒有心機、心術,沒有人生技巧與策略,然而他學到了天下最高的武藝——「降龍十八掌」,成為頂天立地的武林高手。與之相比,他的伴侶黃蓉,雖然聰明,卻沒有郭靖的那麼一股執著的傻勁兒,結果她只學到了撥弄「打狗棒」的粗淺功夫。我想,但凡取得大成就的人,正是那些並不愚蠢又不太精明的人。

人有智者和愚人之分。《红楼梦》中的傻大姐、薛蟠、赵姨娘等,自然只能归入愚人之列。而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则属智者。曹雪芹对聪明人的差异有四种区分:一曰有智慧的人——林黛玉、贾宝玉是也;二曰聪明人,如薛宝钗等;三曰精明人,其典型是王熙凤;四曰机灵鬼,乃袭人、小红等。有智慧的人能感悟宇宙人生,心性深厚,却易被人视为疯子、傻子。薛宝钗虽很聪明,却没有大智慧,她的聪明不过是会做人,结果落入了世故。比薛宝钗更聪明的是凤姐,可她聪明过头,成了精明,特别会算计,什么都在自己的股掌之中。精明已不太妙,倘精明过度,会危害自己。曹雪芹给她的命运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她的最后下场。至于大观园中的机灵鬼,只是聪明人中较低级的巧人,这种人现实生活中颇多,因而投机取巧之风容易盛行。

人还有深浅之分。有人以“深”“浅”二字为尺,把人群也分作四种类型:一是做人清浅,做学问做事业博大精深;二是做人很深,做学问做事业肤浅;三是做人做事业做学问皆深;四是做人做事业皆浅。依我之见,第一类人最好,第二类人最糟,第三类人可畏、可怕。像《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曹操,虽属聪明绝顶的人,但身在政治场中生出许多机心。鲁迅评价诸葛亮事事洞明得“近乎妖”,曹操则被后人冠之“一代奸雄”。第四类人可接近,这类人其实就是多数的普通人,虽然平凡,却没有“深心”,即没有心机、心术、心计,自然可接近、不可怕。

从历史和现实中,我目睹过一些学问功夫深,做人却很有功力的人,他们学问心术兼备,极为世故,充满深不可测的谋略和策略。在这类大才中,当然有可敬的,但我宁可敬而远之。有人把他们比做老狐狸,学问做得如狐狸那样深藏不露,做人更像老狐狸,心灵却是个黑洞,让人讨嫌可畏。我也观赏到一种很美的生命景观:凡是灵魂高贵的人,大都在世人眼里有点傻,像一个不谙世俗、永远长不大的稚童。比如拿破仑,他喜欢歌德,上战场时还带上《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个欧洲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烂漫,但在政治军事场中却显现了非凡的文韬武略。

在人類精神創造史中,從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從荷馬、但丁到莎士比亞,從普希金、契訶夫到托爾斯泰、陀思妥也夫斯基,都是一些做人像孩子,做文章像大海一樣的奇才。而在中國的遠古時代,《山海經》里的女媧、精靈、夸父等神人合一的生命,也是一些極為簡單的英雄,根本沒有生死、榮辱、成敗觀念,但所做事業則深像最浩瀚的大海和天空。還有那些有大智慧的先知聖人,如老子、莊子、玄奘、慧能等,也都是做人清淺而學問思想很深的天才。難怪老子說:「聖人皆孩兒」,呼喚人們要回歸「嬰兒狀態」。

为什么人不可太聪明? 为什么聪明过度,是智者的大忌呢?

聪明过头损害心灵。那些有大智慧的天才作家,除了用头脑外,更多地投入了全生命、全心灵去写作,因此创造了大境界。而精明的作家,仅用聪明的头脑写作,什么都算计好再动笔,灵感被算计所扑灭,还有什么心灵、精神创造呢? 更遑论有传世之作。那些不朽的大智慧文学,除了文字绝美之外,还有文字中的大关怀、大悲悯,以及文字背后的大视野、大呼号。这又是聪明作家最缺少的东西,他们充其量只能成为“巧作家”而难成大气候。写作如此,做人做事亦然。

聪明过头,使人忘记了“大宁”(庄子语)。“大宁”即自然,即原始太初的精神之乡。塞内加所说的过度聪明乃智者大忌,与庄子的自然思想是相通的。庄子讲真正有大智慧的圣人、真人、至人等,都是一些知道“大宁”即大自然之理的人,而不是那些靠人为取巧的人。聪明过头,人为性太强,反倒落入了“小知道”,而忘记“大宁”的境界。因此,人与文章不怕拙,怕的是弄巧成拙。自然之“拙”中常常有“大巧”在,也就是浑然天成的大智慧在。我以为,人的自由单纯的生命状态,只有回到自然之中,心灵能量才能释放出来。聰明過頭所以是大忌,原因還在拋棄了人從母親身上帶來的那片「混沌」,即與生俱來的一片本真與天籟。莊子在《應帝王》篇中講,人天性中的本真不可開鑿,即便教育與知識的灌輸,也要守望著原始宇宙賦予人的那點混沌狀態,拒絕人間的世故勢利,也拒絕聰明伶俐的侵蝕,從而守住善良、誠實、正直、單純,始終擁有赤子之心和赤子情懷。而世故的人,當然聰明,可惜只有精明而無大智慧,失去了對人間的信賴,也失去了生命的熱情。

由此我想,拥有大智慧的人类精神价值创造者,并非看不透人生世相的玄机,并非成熟不了,而是他们的心灵和灵魂的审美向度,根本就不取俗界的所谓世故精明成熟。他们在对宇宙、人生、社会深刻反省,获得洞察力与穿透力之后,用智慧返回孩子状态。而且,这些灵魂高贵的大智慧者,越到晚年越喜欢天真童心。他们阅人无数,看遍人间,唯有从孩子身上看见了人类最本真、最透明、最纯然的东西。这种回归和喜欢,饱含了对人性的深刻反省与忧患,抵抗着人性异化后的精明与世故。

很可惜,如今像老子、王國維這樣單純可愛的天才越來越稀少。相反城府很深、思想很淺的人卻越來越多。這些處世之道很深、悟世之道很淺的人,正掌握著人世間的命脈。更可惜,我們這些「現代人」,科學愈發達,物資愈豐富,知識愈增多,離人的原始本真狀態愈遠,真不知人在進化還是在退化。在我們周圍,總有一些看穿社會人生之後無法回歸的人,結果變得成精成妖成怪,變得冷漠酸氣世故,渾身冷嗖嗖的,與人不可愛,自己也活得不自在。

写下这篇文字,只是勉励自己保持童心与天真,下笨功夫勤奋做事,绝不寄望什么策略和捷径,保持自己固有的傻气呆气,不必太伶俐,更不必太聪明,做一个处世浅些,悟世深些的人。

心灵的断想 (有删节)

张廷春

追求智慧,是人生的一种理想。在我们的国度里,在自己的周围,拥有智慧的人,比比皆是,几如仲夏晴夜的繁星。而拥有崇高心灵、灵魂认真的人,则少之又少,犹如高山稀薄的氧气。假如前者称之为“智者”,后者则称之为“圣贤”。我相信,圣贤高于智者,心灵比智慧更宝贵、更重要。

打开中国近代文学宝库,读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阅郁达夫、徐志摩、郭沫若,他们吟花草、咏自然、抒胸臆、诉灵性,字里行间,莫不笔酣墨饱,逸兴遄飞,炉火纯青、美不胜收。然而读鲁迅则截然不同,读下去,你更多咀嚼的不是文字,不是技巧,而是热辣辣、响当当、火爆爆的生命。有人说,鲁迅的文章,仿其皮毛是可以的,却绝对不能克隆,归根到底,是你生命的水银柱无法升到鲁迅那样的高度。我以为,这“生命的水银柱”,指的是一种灵魂的状态。

充满智慧的人,也许洞悉了历史的风烟,看透了社会人生,过于理智和冷静的人生取向,导致他们智慧的眼睛以游戏和冷漠的态度对人生、对历史、对苦难。他们往往是旁观者而非参予者。而他们的文字往往缺乏一种“对世界所怀的日益强烈的责任感”和特质。也许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智慧,让人感叹:“问题想得如此之绝,句子写得如此之妙!”但却很难让人产生“大感动”。而鲁迅,则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完完全全把自己的心灵投入进去。两相比照,原因显然不在文字功力的高下,而在于人格与精神血脉的厚重与稀薄。

拥有智慧,当然是人生之福。在一个生存环境恶劣的社会里,如何运用智慧生存下来或很好地生存下去,需要极高的智慧。但大量的事实表明,过分地迷信智慧,容易使人陷入纯技术性的狂热之中。而没有心灵的依托,手中的智慧,很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荼毒自己和人间的工具。

在当下世俗社会里,人们对智慧孜孜以求、趋之若鹜,对心灵则有意回避、放任自流。这也许显示了国人人格层面里所隐藏的某些秘密。早在先秦诸子里,除了庄子的一些生命哲学的成分外,其他诸子几乎都异乎寻常地观照智慧问题,而又异乎寻常地忽略心灵问题。……

人们把“得失、进退、取舍、生死”称作人生八字箴言。的确,每个生命的个体一生中总要面对无数次的人生选择,这种选择,说到底还是智慧和心灵的选择。是欣赏智慧?还是放逐心灵?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勇于参予,敢于承担?还是玩弄智慧,置身事外?

在智者面前,生存往往是最高的信仰。为了生存,他们可以选择知行脱离;为了生存,可以放弃原则和所有承担;为了生存,无论做出何等违心的选择都是不可以指责的,指责就是“苛求”,就是不“设身处地”。

在圣贤面前,则是选择知行合一,他们爱真理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为了责任可以义无反顾。由于对“世界事态和世界前途抱有更宽阔的责任感”,他们深知责任感的丧失,意味着尊严的丧失、人格的消弥和灵魂的缺席。在历史和人生转折的重要关头,选择智慧,还是选择心灵?这成为人格高下、灵魂净洁的试金石,同时也已成为当今时代心理疾病的重要症候所在。

在商品经济大潮下,面对赤luoluo的竞争,心灵远远不是智慧的对手。面对唯利是图的奸人,心灵高尚品行好者往往容易吃亏。心灵与智慧的区别在于,心灵是内在而非功利性的,而智慧则是外在而功利性的。智慧像一杆秤,能够称出某句话、某件事、某个人对自己的好处与坏处。心灵则像一双翅膀,不计较能否飞到目的地,飞翔的过程比到达的目标更重要。在利益竞争中,市场决定报酬是公正的,品行无权索取报酬。难怪人们不无感慨:“思想不能拯救生命”,“精神不能当饭吃”!

的确,心灵没有实用价值。但我坚信,高洁的心灵如同一根无形的竹杖,引领我们对人生总体质量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世俗意义上的成败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当然,在取之有道的前提下,对心灵的需求与生存的需求则可尽量兼顾。智慧与心灵结合,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现代竞争中,以精神素质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最重要,市场上那些叹为观止的大手笔,往往出自心灵精神视野宽阔的人。而玩弄小智慧、小伎俩者,要么得逞于一时,却难有大出息、大作为,要么成功于偶然,失败于必然。

我欣赏智慧,更渴望拥有心灵。在“智慧、信仰、爱心”这三项人间精神高塔中,爱心即心灵是最重要的。没有发自心灵的内在的爱心,信仰也许终究会变成教条;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智慧,则可能是危险的智慧。心灵要成为智慧最初的源头,又是人生最后的实在。

对那些勇于承担,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奋不顾身者,我们尊称为“民族的脊梁”,对他们致以无比的敬意;对那些默默地勤于心灵耕耘者,我们由衷地赞许,并祈望这支队伍逐渐壮大,在当今令人惶惑的喧哗与骚动中,日益放射出镇定和鼓舞人心的光辉来。


心灵断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12-19 17:59 , Processed in 1.06054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