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6|回复: 0

[新闻] 三国志:中国东西韩国制造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9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07-7-9 18: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操用上了无线电话,孙权学起了“移动小秘书”
  对三国人物,东亚三国各有偏好,中国人多喜欢诸葛亮,韩国人多喜欢刘备和关羽,而日本人则多喜欢曹操。

  6月25日,韩国著名广场剧目《三国志.吴》登陆南京———当年东吴的都城建业。

  在韩国,每年的1月1日上午10点,电视台会准点播放美丑剧团的广场剧。就像中国的“春晚”一样,广场剧已经成了韩国欢庆元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希望能够照搬韩国的模式,靠政府、工厂、企业埋单,让《三国志》深入到大城小镇,广场、社区、学校、工厂、村庄都可以演,免除门票与大众亲密接触。”《三国志》总策划张小雪认为,韩国广场剧的成功模式值得借鉴。

  但张小雪发现,广场剧这个模式要在中国推广并不容易。虽然拿到了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下的演出批文,但他们在南京搭建舞台时还是遇到了麻烦。一天之内,城管、消防、公安、电力等部门都试图对他们收费。他感叹:“幸亏是在江苏演出,是公益演出,要是在省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韩国的“三国热”持续了四百多年
  在韩国,关羽和孔子并列为来自中国的两个神。关羽庙是首尔的第五号文化财,每年举行一次祭祀。


  60年来,韩国人孙振策的命运一直与《三国志》纠缠不清。孙振策最早接触《三国志》(实指《三国演义》),是在7岁以前。那时他还没上学,在庆州乡下爷爷的怀抱里听了许多三国故事。

  因为喜欢三国,爷爷给自己儿子和孙子取的名字都与三国有关。“我爸爸叫孙秉吴(字又蜀);我们三兄弟的名字分别是孙振策、孙振权、孙振益。”孙振策回忆说。

  1950年代的韩国乡村没有电视、电影,只有戏曲和杂技。戏曲里涉及到的三国戏也不少。

  1954年,孙振策在永州国民小学看的是《三国志》连环画;1962年读中学时,译成韩文的《三国志》是写作范文和必读书目;大学放寒暑假时,收音机里和舞台上都是三国题材的戏曲和广播连播;外出旅行时,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大小不一的关帝庙。孙振策甚至发现,韩国传统说唱艺术“清唱”最早流传下来的5首作品里,也有一首“赤壁歌”。

  “三国热”持续了四百多年,这个漫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据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李浩栽考证,早在16世纪末《三国志》就传入了韩国。17世纪的韩国小说家金万重在他的《西浦漫笔》里记述:“今所谓三国衍义者,出于元人罗贯中,壬辰后盛行于我东,妇孺皆口诵说。”在四百年里,不同时期的韩国文人在罗贯中原著基础上翻译、改写,出现了三十多个版本的《三国志》和一千余种三国研究书籍。

  孙振策最喜欢李文烈版的《三国志》。这个版本从1988年出版至今,已经销售了140多万套。李文烈版《三国志》实际上是个改写本,在写作上受日本作家吉川英治1937年出版的《三国志》影响很大。吉川英治在罗贯中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加入了作者对当时中、日、韩三国政治时局的阐释,有很强的侵略扩张意识。

  作为日本殖民文化的一部分,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被引进在日军占领下的韩国。因此,在今天的韩国,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也被韩国人看作日本对韩国进行文化控制的一个证据。

  后来,韩国漫画家李嬉宰又把李文烈版《三国志》改成了10卷《漫画三国志》,在韩国市场上彻底打败了日本的《漫画三国志》。

  广场剧在韩国
  “我是在韩国吗?我们为什么只演西方的戏剧?我们难道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1981年1月1日,在汉城文化体育馆里,孙振策导演的第一部广场歌舞剧《许生传》登台亮相,并通过电视播出。

  《许生传》杂糅了多种戏剧形式,载歌载舞、轻松质朴、诙谐夸张,一个月里,观看《许生传》的观众高达20万人次。

  孙振策靠《许生传》赚了一大笔钱,填补了因长期上演严肃戏剧导致的剧团亏空。与他合作的汉城文艺广播电视局趁热打铁,从1981年到1986年推出了《兔子传》、《懦夫传》、《李春风传》等广场歌舞剧。

  “每年的1月1日上午10点,电视台会准点播放我们的广场剧,全国的老百姓都在家里看电视,几年下来,观看广场剧逐渐成为韩国公众的生活习惯。”孙振策的广场剧持续热了26年。在此过程中,韩国从专制国家转变为民主国家,电影、音乐、戏剧、出版等也由政府管制、审查到自由、开放。

  “1970年代的韩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都是崇洋媚外,大部分戏剧都是西方的,演员把头发染成金发或银发,鼻子加高加勾,眼睛也画成西方人那样,甚至连说话的腔调都学西方人。有一天,孙振策上厕所时,听着大街上传来的西方流行音乐,他突然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厌倦和怀疑。

  “当时我想,我是在韩国吗?我们为什么只演西方的戏剧?我们难道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孙振策开始深入研究韩国的假面具、扇舞、清唱等艺术样式,并有意识地一点点把传统艺术样式搬到自己的戏剧中。

  1986年,孙振策创建了以表演韩国传统戏为主的美丑剧团。在接下来的20年里,美丑剧团改编了大量韩国经典文学作品,成了传播韩国艺术文化思想的代表。美丑剧团的剧目中最不赚钱的戏是传统剧,每制作一部传统剧,可能会赔掉8000万到1亿左右韩元。“我们不会停掉传统剧,因为那才是纯正的戏剧。”孙振策说。

  幽默诙谐的台词是《三国志.吴》的一大亮点
  “韩国人有一句话:‘阅三国不及十遍者,不与其论之’。韩国人实在太喜欢三国了。”

  孙振策的“三国情结”在心里埋藏了近50年。直到2004年11月,他的美丑剧团才把《三国志》改编成广场剧,在韩国上演。

  广场剧《三国志》仍然以魏、蜀、吴三国故事为主线,戏剧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演出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12个情节。为追求艺术效果,魏、蜀、吴的演员分别操韩国三大方言。

  考虑到三国实际上是部男人戏,为了好看,韩国版《三国志》干脆让貂蝉和小乔、大乔一起出现。诸葛亮一角则由孙振策的夫人反串。

  2007年6月25日,《三国志.吴》在中国南京新城市广场首演。

  作为孙振策的第24部广场歌舞剧,《三国志.吴》依旧载歌载舞,并融入了晚会、小品、综艺秀、电影的众多元素:舞台上出现了自由穿梭时空、跳进跳出的主持人,他时而与剧中历史人物对话攀谈,时而与现场观众促膝聊天;女版反串的诸葛亮一手轻摇羽扇,另一只手变起了魔术;戴着“火锅”造型帽子的刘备,顾不上和孙权、曹操争吵,色迷迷地和台下女观众套起了近乎。

  为避免水土不服,在韩国裴三植的剧本基础上,江苏演艺集团又请来了中国编剧史航、石巍,对剧本进行中国化的转换改写,以求在艺术风格上继承韩国版的幽默、诙谐、讽刺、搞笑等特点。

  三国时代,南京曾是东吴的都城。为讨好江苏观众,韩国版《三国志》在中国变成了《三国志.吴》。剧情架构不变,但视角改成吴国人,因此删掉了与吴国无关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突出了周瑜、黄盖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还添加了孙坚得到玉玺和孙权宣布向南京进发的两出戏。

  除了调整剧本,音乐部分也全部按照中国风格重写。在听了近200张CD后,作曲赵皙衍花了5个月时间才完成全部音乐。

  此外,幽默诙谐的台词是《三国志.吴》的一大亮点。三国的领军人物一出场,曹操就亲切地用“刘小备”、“孙小权”打起了招呼。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曹操为了拉拢孙权居然用上了无线电话,那边孙权为了躲避,捏着嗓子学起了“移动小秘书”———“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而诸如“炒股”、“忽悠”、“你太有才了”等等时髦用语更是层出不穷。

  这正是孙振策一如既往所强调的:“为了让人们知道我们讲的不单是历史故事,同时也是今天的故事,往戏里边添加这些东西,是为了让观众开心地笑,了解和平的珍贵,知道我们不应该为了权力和功名打打杀杀。这是我们《三国志.吴》的主题。”

  因此,在《三国志.吴》最后一幕,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这些人的灵魂在滚滚东流的长江上重逢,反思过去的战争,顿悟和平的真谛。为了开发全国市场,孙振策和江苏演艺集团还准备调整剧本内容,在中国北方演出时推出《三国志.魏》,在西南地区推出《三国志.蜀》。

  按照主办方公布的计划,从今年8月份起,《三国志.吴》首先要在江苏省内演出100场。在未来的5年内,《三国志.吴》计划将在全国免费巡演1000场。江苏省演艺集团在购买音响器材、培训方面花了约450万元人民币,他们希望吸引到一些赞助商以弥补先期投资,至于能否赚到钱,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旁读
  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
  “我们和韩国相差甚远”
  2005年,应韩国邀请,我受中国剧协指派,参加首届亚洲导演交流展。作为互动交流的一部分,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和美丑剧团合作,把《生死场》搬上韩国的舞台。

  这次合作和以往不同,除了我之外,演员、舞美、服装都是韩国人。《生死场》在中国是大剧场演出,在韩国是小剧场演出,所以必须进行修改。

  参与演戏的演员非常自由,有戏的时候站起来演,戏演完了就坐在舞台旁边休息。他们类似二人转的搞笑表演风格,还有夸张、活泼的肢体语言,频繁与观众互动,《生死场》成为那次交流展上最受欢迎的戏剧。


  可能是因为《生死场》的成功,2006年,美丑剧团又请我执导《赵氏孤儿》,并安排在首尔“艺术殿堂”演出。

  在合作过程中,韩国的演员让我很好奇,他们状态比较轻松,创作单纯、干净,表情生动,心灵开放,动作自然;而中国演员在气质上有一定的缺乏,和韩国演员相差甚远。

  我一直在想,这与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部分演员把演戏当成工作收入来源,而非生命和精神需要,也许这个问题要等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才能解决。

  去年,我把自己导演的昆曲《桃花扇》带到韩国,并在中日韩戏剧节和韩国国际戏剧演出季上首演。韩国艺术家非常羡慕《桃花扇》有政府的资金投入,他们认为现在的韩国政府对戏剧是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因此非常希望从韩国政府那里获得江苏省那样的官方支持。

  但作为中国导演,我也羡慕他们在创作上的自由。我喜欢他们的戏剧创作环境,首尔大学旁有条大学路,两边遍布三十多个小剧场、五十多家私人剧团。走在路上,满眼都是各色戏剧海报。在各种小剧场售票处前,经常能看到排队购票的年轻观众。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条建于1970年代中期的戏剧街,完全是戏剧爱好者自发建成的,在形成一定的气候后,政府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支持




来源:贪婪大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5-1-16 19:06 , Processed in 1.06445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