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618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08|回复: 0

清代名家书法欣赏(三)......好贴请帮忙托起...=_=//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4-2 17: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绍基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人书法家兼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暖叟,一作猿臂翁,因其执笔县肘,若开劲弩,故取李广猿臂弯弓之义。官至文渊校理,武英殿篆修、学政等职。曾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寓长高码头东洲草堂。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隶书七言联

小楷

行书手札

隶书大字

临张迁碑

篆书七言联

邓石如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书坛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邓石如。他的出现,标志着碑学派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魏晋南北朝碑以至汉碑等的成熟,碑学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已经创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四体书之隶书

五言联隶书

七言联

行草

吴熙载
 江苏仪征人,包世臣的学生。原名廷飏,字熙载,后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是清末著名的书画篆刻家。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让之善作四体书与写意花卉,他的篆刻学邓石如而能自成面目,为后世所宗法。在书法方面成就最大的是篆书。吴昌硕说过:“余常与人学完白不若取经于让翁。”此语代表了当时人们崇敬吴让之的心情。他的篆书汲取了邓石如端庄、浑厚的风格,又加以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飘逸、舒展,柔中带刚,法度严谨。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

行草手札

篆书扇面

隶书七言联

行书七言联

宋武帝与臧焘敕

篆书三乐三忧帖

林则徐
 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官至云贵总督。鸦片战争时,力主禁烟,抵制英军。“虎门销烟”使林则徐名震四海,远近求书者接踵而至。他不仅是个卓识远见的政治风云人物,也是一位书法家。书体学欧阳洵,功底很深,加之清劲秀博之风,使其书法柔中含刚,端重稳健,一如人品。

行书七言联

楷书手札

楷书手札

楷书手札

行草中堂

行书八言联

徐三庚
   字辛谷,号井罍山民,又号袖海。浙江上虞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他的篆、隶书法,取法《天发神谶碑》,风格独具。篆刻初学陈鸿寿、赵之琛,四十岁后参以汉篆、汉印结体,颇见功力,风格飘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在当时一段时间内,颇为风行。惜晚年作品则因书体过于牵强做作,习气较深。但他运刀熟练,不加修饰,其行楷边款,刀法劲猛,自然得势,不失名家风范。后人将其作品编有《金罍山民印谱》、《金罍印摭》等。

篆书八言联

篆书册页

隶书六言联

桂馥
   字未谷,一字冬卉,号雩门,别号萧然山外史。山东曲阜人。官至云南永平知县,自幼博览群书,精通许慎《说文》之学。工诗、书、画、隶书名重当时,著作颇丰。隶书《语摘》、工稳淳朴,厚重古拙,整严润健。《艺舟双辑》评其为“分书佳品上”。

隶书语摘立轴

李鸿章
   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行书八言联

吴大徵
 初名大淳,为避清穆宗讳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别号白云山樵等。江苏吴县人。官至湖南巡抚。平生致力于古器物研究,为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工书,善大篆,篆书整齐划一,有算子之讥。

大篆七言联

篆书手札

篆书六言联

临秦诏版

篆书立轴

康有为
      原名祖诒,字广夏,又字长素,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它是我国历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继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他所著的《广艺舟双楫》是中国书学史上继包世臣后力倡碑学,并能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他也身体例行,尊魏卑唐。字也从北碑中求意趣。他对石门铭用功尤深。同时掺和经石峪,云峰山诸石刻文字,极力地写出了自己的面貌。

五言联

扇面

行书轴

行书轴

五言联

行书七言联

行书八条屏

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别署中国之新民,广东新会人,光绪已丑年(1889)举人。他的书法艺术,初崇唐楷,后攻魏碑及汉代隶书,其取法北碑的书法理念深受康有为影响。
  梁启超的书法,属于学者类型,但又与一些以行草见长的学者型书家不太一样。他在文、史、哲方面的成就太高,再加上他作为政治家的声名显赫掩盖了书法家的声望。梁启超在北碑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在隶书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

十一言诗

楷书烟月花药联

楷书玉瑟白波联

翁同龢
  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瓶庐居士。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清咸丰六年(1856)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力主抵御外侮,反对李鸿章求和。后举荐康有为,支持变法维新,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十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归里后,隐居虞山西麓鹁鸽峰墓庐。困顿七载后病故。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

行书立轴

行书四条屏

曾纪泽
   清末著名外交家,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少负俊才”,1870年(同治九年)由荫生补户部员外郎,1877年(光绪三年)承袭一等勇毅侯。1878年(光绪四年)充出使英法大臣,补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从光绪四年至光绪十一年(1878年至1885年)他作为清政府的外交官员,奉命出使英、法、俄等国。在这期间,他恪守“替国家保全大局”的信条,极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不折不挠,与列强唇枪舌剑,在外交上取得很大的成就。

篆书四条屏

篆书四条屏

罗振玉
      浙江上虞人。初名宝鈺,后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 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十五岁 举秀才。清光绪十六年(189O)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二十二年与蒋斧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开办农报馆。二十四年 创办东文学社。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 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 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 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 学部二等谘议官。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 (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 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 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 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 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37年退 休,死于旅顺。宣统元年,他来到 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 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 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 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 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 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 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 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 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 《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还和王国维将斯坦 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简》并做考释。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 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另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

甲骨文条幅

篆书条幅

沈曾植
   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书画家。字子培,号撰斋,别署乙庵等,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安徽布政司。在学识方面,精通史学、佛学、边疆地理之学,著有《无秘史笺注》、《蒙古源流笺证》、《乙卯稿》。沈氏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以书法及理论最为精湛。在书学上,沈氏首次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碑与帖的联系发展脉络。在实践上早年攻帖学,仿黄山谷时尚不能得势,中年学钟繇,后来穷魏碑,极章草,终使“抑扬尽致,委曲得宜”,进入了碑帖融合的独有理想境界,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曾熙曾评价沈的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处在不稳”。沈氏还善绘山水,但艺术成就不如书法。

行草手札

十二字联

行书七言联

姜宸英
  (1628-1699)清代书法家。字西溟,号淇园,又号韦间,浙江滋溪人。官编修。善摹古帖,莹秀有韵。杨宾《大瓢偶笔》称:“西溟少时学米(芾)、董(其昌)书有名,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学晋人书,丁丑后方用大指,专工小楷,是时年已七十矣。使其少时即知笔法, 力学至老, 岂非丰劳功后一人哉?”《频罗庵论书》称:“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 不似而似, 所以妙也。” 著有《湛园题跋》等。

草书条幅

王澍
  (1668-1743)清代书法家。字若霖、篛林,号虚舟,别号竹雲,亦自署二泉庽客,江苏金坛人。官至吏部员外郎。善楷书,法欧阳询,工稳纯熟,兼工篆书。《清史稿》列传称其:“康熙时以善书法,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梁(山献)《评书帖》称其:“未得执笔法,专学欧,扁削浮弱而乏圆劲;然结构稳当,火候纯熟,虽未上逼古人,自属一时好手。”著有《淳化阁帖考正》、《古今法帖考》、《论书賸语》、《竹雲题跋》、《虚舟题跋》等。

行草条幅

翁方纲
  (1733-1818)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官至内阁大学士。善赏鉴,对著名碑帖考证题跋甚多。书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并能隶书,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亦有以其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翁刘成铁”者。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 下笔必具其体势, 而笔法无闻。”马宗霍《霋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 亦非石经残字到也。” 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苏斋题跋》、《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文集、诗集》、《石洲诗话》等。

行书诗轴

杨沂孙
  (1813-1881)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一作子舆,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官凤阳知府。工篆书,融会大、小篆。学力深厚,篆法精纯。是“邓派”篆书的继承者,对清末篆书的风格,颇有影响。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功力甚勤,规矩亦备,所乏者韵耳。”

篆书四屏

龚自珍
  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书法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手札

吴肃公
吴肃公,字雨若,清宣城(今属安徽)人,是明末清初江南遗民作家群中重要的学者、史学家、文学家。他读史重鉴,研究儒学,耽志古文,关注民瘼,痛斥流弊,坚守遗民节操,不忘恢复之念,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多实录易代之际忠烈仁义人事。其作品缅怀先烈,推崇先贤,称许遗民,贬抑奸佞,崇儒尚道,持正不阿,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成为解读易代之际的思想、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撰有《明语林》十四卷,《清史稿 ?艺文志》等。

吴肃公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治模拟精品屋 ( 沪ICP备15012945号-1 )

GMT+8, 2024-10-10 19:19 , Processed in 1.05468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